农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时间:2017-02-10 17:19:34 来源:论文投稿

一、农学专业与管理学专业的特点及其差异性

农学专业与管理学专业学科分类的特点表明农学专业与管理学专业学科差异性较大,专业特点不一,课程各异。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基础,管理类(各种管理)工作的许多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涉猎三农问题,就我国行政管理的总体状况和重心而言仍然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无论是管理组织比例还是管理人员比例,涉农数目都在60%以上。因此了解农村、精通农业和熟悉农学等均有利于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不同专业方向课程差异性概览与分析

目前,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学科门类、专业方向设置较细、差异较大,但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也有相同之处,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等五大部分,而且各个部分总课时数也有具体规定和一定的比例关系。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定(律)有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由学科培养方案可以看到,农学专业与管理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基本一样;专业基础课程中也有部分课程近似与类同;专业课程中部分课程相近似;选修课程中的部分课程也有相似的基础知识点和学科理论交叉点。所有这些都成为农学专业跨学科(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加上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和科研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扎实的基础研究条件。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1.有效利用公共选修课,积极选报相关管理方面的课程,并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要将所选报的管理类课程内容详细了解、扎实掌握,力争系统性听课并坚持课后交流与讨论。2.利用本校不同院系所开设的“双学位”辅修专业课程教学安排,积极选报有关管理类辅修专业课程学习,系统掌握管理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并获取相应的学位证书,相对而言该途径社会认可度更普遍、更权威。3.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选听相关管理专业课程,也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网上的远程课程,收听、收看相关精品课程的视频和光盘等影视资料,学习和掌握有关管理类的课程内容。4.目前大学教育资源相对透明,同城高校相距较近,异校听课也较易实现,也可以通过同学、老乡、亲戚和朋友等渠道获得教学课件、教案、习题集和考题资料等方便自学。5.利用图书、杂志、期刊、教材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等资源自学相关的管理课程,掌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增强管理专业的兴趣爱好,在主专业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随时发掘第二专业素材和培养跨学科意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

四、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模式,促使学生提高跨学科(管理类)学习的效果

学生是主体、是内因,因此,在新生入学后,要及时地、多次反复地向学生阐明专业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这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另外,还要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双学位学业指导工作,要让学生明确跨学科(管理类)开设的专业课名称、开课方式、方法和学习目标等,按照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让感兴趣的学生根据自身爱好、兴趣及就业(深造)目标,掌握要点、明确相关事项和存在的疑难问题等。争取及早准备,查找所需要的教材书籍和光盘等资料,让学生加深对农学专业和所跨专业的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对课程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要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延伸和找出异同点,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果。还要突出专业实践过程,促使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养成科学严谨、求是创新的学习风尚。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所跨学科领域的新思想、新成果、新技术、新动向等,激发学生对所跨学科的兴趣,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对所跨专业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也会促使或带动对本专业感兴趣,对所跨专业的学习也会促使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带动激情,激情激发热情,对于学生的好奇、探讨、争论等尽可能给以及时解答或引导。把跨专业学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等及时总结、纠(改)正,使农业高校在各自主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开展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步成为农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以适应社会多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农学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

五、要有严谨科学的考核标准体系

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一种社会公认的衡量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评判标准。考试考核一定要重视过程,轻视结果即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办法、方案,课程的考试考核会给参试者一种压力,有压力才会变成动力,要借用这种压力,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要给学生充分的复习时间,要让学生在考试考核过程中对其课程内容系统不断巩固和掌握。实践中作者认为,农学专业跨学科(管理类)人才培养课程考试考核标准可以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理论考试考核(占总成绩的50%),主要检查学生对其基础知识、专业术语的了解掌握情况。第二部分,操作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30%),具体包括:实践操作过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否处理得当等;实践操作结果,考核实践操作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实践操作过程是否井然有序等;实践报告,考核实践报告格式是否规范、语言表达是否通顺等,实践结束后个人收获及认识、体会、感想是否规范整理。第三部分,平时作业完成和课程内容运用情况(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平时预习情况、对跨专业学习的态度、实践(调研)报告、课外作业的思考与延伸等情况。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规范严格的跨学科考试考核标准体系,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跨学科人才,能够增加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考研等方面的社会竞争力,拓宽和改善农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王春虎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农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4141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 会计电算化毕业论文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新能源进展》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水道港口》 《新农村》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建材与装饰》 《区域经济评论》 《素质教育大参考》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