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学释解

时间:2017-02-10 22:21:46 来源:论文投稿

人与自我的伦理关系包括自我身份的追求、自我反省等。李定清教授指出:“在人与自我关系中,对‘圣’的追求是对自我的终极追求”。(李定清,p89)从罪行到善行、从平凡到高尚等都是“求圣”的内涵。小说主人公阿米尔最初以丧失道德的手段去追求自我身份,在不断的悔悟和反省中最后找到了一条救赎的道路,完成了对“圣”的追求。

阿米尔的母亲因为生他死于难产,失去母爱的阿米尔极度渴望父爱,成为父亲所珍爱的儿子是阿米尔童年时代对自我身份的追求。在父亲为哈桑治病时,阿米尔内心曾想到:“我希望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残疾,可以乞换来爸爸的怜悯。”

(卡勒德胡塞尼,2006:p46)父亲的个性与弱小的阿米尔截然相反。父亲在教育阿米尔的过程中忽略了阿米尔的性格特点,所以阿米尔一直没能够成为父亲心目中的完美儿子。为了追求他的自我身份——成为父亲心中最珍爱的儿子,阿米尔极力排斥父亲所爱的孩子——哈桑。为了追求自我身份,阿米尔不断地使用丧失良心道德的手段。阿米尔将自己的生日礼物藏在哈桑的房间里,诬陷哈桑,最终迫使哈桑离开了阿米尔的家。

自我求圣的道德观使阿米尔在犯下罪行后,立即有了深刻的反省。自责之心一直伴随着在美国生活的阿米尔,直到拉辛汗的出现。拉辛汗帮助阿米尔找到一条实现自我求圣的道路——阿米尔重返阿富汗。

他得知哈桑是父亲的私生子——自己的亲弟弟,哈桑死后留下的孩子索拉博被困在已经加入塔利班组织的阿塞夫手下。此时的他意识到解救索拉博不仅是为自己救赎实现求圣之路,同时也可以洗涮他父亲的罪行。在营救索拉博时即使遭受着毒打。

但带着求圣伦理道德观的阿米尔内心是非常满足的:“我体无完肤——我当时并不清楚有多糟糕,后来才知道——但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卡勒德胡塞尼,2006:p279)阿米尔克服万难将索拉博带回美国和他一起生活。

小说的结尾之处阿米尔内心对着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卡勒德胡塞尼,2006:P359)至此实现了自我求圣的整个过程。透过阿米尔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表达出自我求“圣”的伦理追求。《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安排,清晰地表达出了作者所呼吁的伦理道德观。在人与他人的伦理关系中,他提倡互爱互助,相互尊敬求“善”的伦理道德观。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他提倡人应该努力将自己的罪行转化为善行、从低俗到高尚的求“圣”的伦理道德观。

作者:夏晓东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文学伦理学释解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4232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气象科技进展是核心吗 婴幼儿营养食谱1688例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河北法学》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工业锅炉》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湖北电力》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新学术》 《塑料工业》 《新会计》 《南风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