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结果
为了解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SCL-90量表对700名被试进行调查,高职院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症状人数及比例分布结果见表1。根据国内惯常使用的标准,因子分≥3分,则认为该症状严重程度已达到或超过中度的痛苦水平,表明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表1数据显示,各症状按检出率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偏执、焦虑、恐怖、抑郁、睡眠及饮食情况、精神病性、躯体化。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和普通外语类高校常模比较,结果见表2。状况中,强迫、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和总均分都高于全国常模;在与普通外语类高校的比较中,除焦虑和恐怖外,其余因子分均低于普通外语类高校。这表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多个症状高于常模,即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而与普通外语类高校学生相比,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大多数症状因子都显著低于普通外语类高校学生。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属于大学生群体,他们和大学生一样有着青年人相同的个性特点,但又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1.性别差异分析不同性别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调查结果比较见表3。表3数据显示,在性别差异上,在抑郁因子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P<0.05),在焦虑因子上女生高于男生(P<0.01),在恐怖因子上女生得分也高于男生(P<0.001)。2.年级差异分析不同年级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调查结果比较见表4。表4数据显示,通过多重比较,总体看来,大一同学的症状分最高,健康水平较低,大三同学的症状水平次之,而大二同学的症状水平最低,显示为心理健康水平最好。3.家庭来源差异分析不同家庭来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调查结果比较见表5。表5数据表明,在家庭来源上,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仅仅在恐怖因子上,农村和城市来源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的症状得分高于城市,其他因子上无明显差异。大学生同处于青年后期、成年早期的年龄阶段,高职院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和普通大学生群体是相当的;不同年龄、性别、家庭来源的大学生在某些因子上的症状表现也存在着一些显著性的差异,这和普通大学生群体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是相似的。
三、教育对策
研究显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面临新环境的困惑、缺乏自信、语言障碍、学习压力过大和人际交往障碍等。根据表1、表2,需要对一些偏高的症状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强迫、人际敏感、偏执等,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及心理疏导工作。根据表3,女生在抑郁、焦虑、恐怖症状得分高于男生,显示出女生更加敏感,更容易出现心理症状。因此,须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表4显示出大一学生的症状分偏高,健康水平较低,大三学生的症状水平次之,而大二学生的症状最低,显示出心理健康水平最好。大一学生的症状高可能与新环境有关,大三学生可能与就业压力有关,因此,帮助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帮助毕业年级学生解决就业和社会适应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表5显示出生源地差异对学生心理无明显差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从多方面引导他们健康生活、积极学习、认真规划,更好地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定位,形成一种积极、开放的学习生活心态。
1.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及时全面的了解中外合作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动态,根据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需要全面建立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预防——预警——干预——后干预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重点配备师资;有针对性地开设选修课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个体心理咨询服务,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到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和各类心理活动中来,在课堂上学习心理知识,在活动中掌握心理技能,在体验中获得心理成长。
2.建立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位一体的工作网络。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级要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和带领下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如主题心理班会、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女生专题活动等,增进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大家融入集体,消除隔阂。要建立联系家长制度,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与相关家长沟通联系,共同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共商对策,协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社会舆论要弘扬正能量,尤其是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引导,激发价值认同。
3.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
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育管理中,学习上显露出的问题是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且较为突出的问题,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状态和成长成才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可主要在活跃校园文化方面入手,不断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力。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应从学习生活习惯养成、跨文化能力养成、个人自信心建立等方面,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鼓励学生挖掘潜力、超越自我。让学生在丰富、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开阔视野、升华认知、提升品性、磨炼意志,逐渐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营造榜样引领、乐观上进的学习氛围,通过举办各类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各类学习竞赛,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学习信心,从而达成引导学生从增强学习自信到建立全面自信心的目标。
作者:曹建斌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