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事业单位,即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组件的一种社会公益性福利与服务性的职能机构,它并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的,具有较强的公益。正是因为这种特征,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相对就较高。但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很多事业单位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管理职能较弱、工作人员素质偏低、资金管理混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制约着事业单位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
(一)促进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实施
假如我们将事业单位比作一辆汽车,那么汽车的行驶必然就会需要车轮的带动,而管理制度则就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具有“车轮”的角色。当然,要想让这些“车轮”正常的运转,就必须通过财务管理会计从业者的作用力来实现。财务管理会计从业者在事业单位整个财务管理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如果没有各项管理制度的引导与督促,这些财务管理会计从业者的预期工作目标俨然将难以顺利完成,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基于此,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促进事业单位管理基础工作的完成,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
(二)剖析事业单位资源流动情况
显然,要想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资源流动情况的明确性,切实、全面的管理反馈俨然是必不可少的依据。然而,这种管理反馈往往都是通过相关财务管理的工作来获得的。具体来说,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各种会计管理活动的开展能够实现对事业单位资源流动情况的深入剖析,从而为事业单位流动资源提供更高水平的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下,违法违纪、偷税漏税等现象的出现率必然就会逐步减少,从而使事业单位得到和谐的发展。
(三)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控制水平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要想让自身的科学经营发展态度得到充分的体现,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内部成本控制能力。无论是人力与物力资源的合力分配、资源浪费现象的杜绝,还是有限资源功效的充分发挥,均离不开内部成本控制。基于此,财务管理会计从业者作为整个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控制的重要参与者,其在内部成本控制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他们始终都将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与整个事业单位的发展充分联系在一起,这俨然能够有效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控制达到平稳运转的状态。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职能较弱,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
目前,由于事业单位本身就具有行政职能,所以其要想完全市场化是非常困难的。同时,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对日常开支预算方面并不规范,以及相关费用的支出缺乏合理的计划,使得各项长期存在相互挤占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将直接导致单位财务计划流于形式[1]。同时,一些事业单位对于经费的管理常在事后再进行核算,加之对资金预测与控制作用的忽视,直接造成单位整体经费收支考核长期停留在表面上,无法准确判断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财会人员素质偏低,缺乏高级财务管理人员
在当前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部分财会人员并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专业化的知识教育,业务素质偏低。部分单位尚未将财务和会计明显区分开,缺乏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将会计报表作为一种隐藏单位真实财务情况和发展效益的工具,其主要表现为主观更改相关数据资料、内外数据表格不统一,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数据报表。隐瞒、浮夸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资金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部门,所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却存在资产管理混乱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认识不足。普遍存在“重构建、清管理”的现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二是数据失真。一方面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混乱以及缺乏科学、明晰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固定资产购置、使用、处置长期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来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和盘点,导致账实不符。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出现。
(四)资金使用计划性不强、费用开支不透明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存在着资金使用计划性不强、费用开支不透明的问题。具体来说,这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执行会计制度与财务规则的意识。部分财务人员并没有对审核报销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主管部门在业务方面也缺乏对下属单位的检查与指导;二是缺乏会计监督制度与手段。目前,国内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由单位一把手来控制的,实行着一支笔审批的财务管理模式。这对于财会人员来说,无疑是将严格的会计监督机制变成了形式主义[2];三是事业单位部门之间的会计人员严重缺少横向交流,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合作;四是没有正确认识到发票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在对票据的使用上,严重缺乏相应的指导与监督。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增强财务管理职能
为了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则需要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切实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有效增强财务管理职能。其具体表现为:一是根据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设置专业的财务管理机构;二是应该结合当前单位的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三是应该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考核制度,以此强化财务监督机制。明确规定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将财务和会计工作区分开,切实避免出现不规范、不合理的会计业务行为出现,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水平[3]。
(二)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增加高级财务管理人员
要想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就必须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加强财务人员培训,严格规定单位财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事业单位日常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同时,还应该不断增强单位财会人员的业务监督意识,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纪律,最大限度避免使用虚假发票等行为,从根本上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三)提高资产管理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单位发展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部门,所以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有效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因此,这便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转变之前的管理观念,正确认识到资金和资产之间的转化关系,合理的将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纳入到单位资产业绩评价中;二是应该不断健全单位资产管理办法,确保单位资产管理科学化、透明化,坚持做到各项财会管理流程有法可依[4];三是应强化单位各项债务债券的管理,定期催收应交账款,有效防止公款外借现象的发生,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推动事业单位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四)强化预算管理,确保资金规范、高效
在强化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快推行“零基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逐渐摒弃传统的做法“在上年基础上进行调整”,主动积极地吸收并采用先进、科学的现代预算编制方法。具体来说,“零基预算”即是一种具有较高科学性与可行性的编制方法,其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对单位人员、业务发展的考察,同时还能够综合历史与未来的因素。显然,这样的编制方法必然能够有效提升资金的规范性。
(五)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效益率
首先,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财务管理人员,都应该正确认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转变“重视资金、轻视使用”的传统管理倾向,对各个具体的环节(如购置、保管、调拨、使用、转让、处置等)制定具有针对性且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以此来提升资产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规范性。其次,树立“分级负责、责任到人”以及“钱物分离”的管理原则。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来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并且增设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折旧等管理账目,以此来合理区分固定资产以及低值易耗与材料之间的界限。同时,进一步完善出入库手续,最终达到账务、账账相符的效果[5]。再次,对实物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对盘点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并且严格按照单位内部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处理。另外,积极实行集体采购制度,日常采购工作必须以招投标的形式来进行。只有这样,在降低事业单位日常采购经费的同时,才能够进一步提高采购的透明度,最终有效降低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单位更好的向前发展,则需要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增强财务管理职能、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及时查找问题,提出解决的问题的策略,促进单位稳定的发展。
作者:王锦
相关专题:张家星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