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正式实施极大的推动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在数量和规模上得到快速发展,与之相呼应的,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也在数量上不断壮大。然而,作为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石,教师队伍的质量才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长效发展。民办高校受办学时间较短以及自身办学性质的影响,普遍存在着教师成分多样化、专业化人才缺乏、队伍的稳定性差等现象,使民办校师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在于认识和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以德为先,从源头上探索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对策,从根本上提升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民办高校自身的竞争力。笔者总结了当前民办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问题,探讨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构建新时期民办高校师德建设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当前民办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坚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职业幸福感不强
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师资队伍在虽然数量上增长较快,但教师在职业道德领域的提升方面还略显薄弱。部分教师并未真正理解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对教师职业的“传道、授业、解惑”缺乏认同感,仅仅把从事教育教学、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一般的职业,简单的归类为一种谋生的方式。因此,教师对日常的教书育人工作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和幸福感,缺乏奉献精神,更多的关注物质利益和自我满足,服务意识淡漠,由此也致使教师队伍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影响学生、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疲于学术科研,管理模式陈旧,创新意识不足
民办高校受自身办学特点的影响,部分教师缺乏应有学术科研意识,疲于钻研业务,缺乏对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认同和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方法陈旧,缺乏创新和改进,教育教学的时效性较差,学生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民办高校相当一批教师属于外聘模式,不少教师安于现状,机械式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另外,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对当下学生的特色认识不足,坚持旧的管理模式和思路,难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出现突发情况往往表现的手忙脚乱。
(三)纪律意识淡漠,自我约束力不够
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够,忽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纪律意识淡漠。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中,言行举止出现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的情况,冲击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还有部分教师课堂纪律意识较差,迟到早退,授课过程中流露出反社会反政府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导致课堂纪律混乱。更有甚者,物质利益大于一切,私下进行违背师德的各种交易。
(四)教书育人的热忱不够,责任感淡化
民办高校的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受民办高校的性质、社会认可度的影响,对学校本身的忠诚度不够,把当前的工作作为跳板或过渡,过多注重个人利益和自我发展,只顾“小家”,忽视“大家”。另外,对学生的教书育人过程缺乏热忱,部分教师把学生作为自己的劳动对象,仅仅履行“教书”职责,片面的完成教学任务,忽视“育人”环节,与学生日常交流甚少,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漠不关心,这样,教书与育人环节未能很好的结合,不仅难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热情配合,同时也无法准确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动向和突发问题,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二、影响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首先,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不断发展,当下各种文化、思想的碰撞使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人们普遍关注物质利益和短期利益,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这类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各大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自身办学时间较短,文化底蕴不足,更加容易受到冲击;与此同时,民办高校虽然在规模和数量不断壮大,但由于自身体制与公办院校的差异,办学时间短、社会影响力不高导致其社会认可度不高。“体制上的原因使得民办高校的教师相较于公办高校的教师缺乏被认同感,”[1]价值观念受到更大的挑战,对自身职业更容易趋于利益化,从而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思想和行为的失衡,最终影响民办高校师德的建设。其次,民办高校自身的局限性。民办高校不受国家财政支持,独立办学,教师社会地位、待遇、保障机制等方面较之公办高校教师低,压力较大,稳定性较差,普遍缺乏归属感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德意识淡薄,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中缺乏热情和鼓舞,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师德建设。同时,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比例大,经验不足,自律性欠缺,在言行上往往存在一定偏失;固定教师比例小,外聘教师比例大,教师队伍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长久的敬业精神不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队伍层次结构和不稳定性直接影响民办高校师德状况。第三,民办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道德评价保障机制不健全。民办高校由于发展速度较快,往往过多的关注学生生源的录入、办学成本、教师队伍数量的增长等方面,而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才轻德,没有建立合理的道德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在师德考核中缺乏量化指标,职称评审、优秀教师评选中往往只重科研和学历等可见因素,造成教师重学历、重科研而轻师德。”[2]另外,民办高校受国家政策和办学特点的限制,对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的保障机制也不完善,师德建设成本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师德建设的水平。
(二)内部因素的制约
首先,部分民办高校教师个人道德素养有待提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所占比重大,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教师岗位意识模糊,自身角色把握不到位。“一部分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教书不育人,只顾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课堂内外出现的问题不闻不问。”[3]这部分教师往往忽视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存在偏失,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民办高校的学生对师德建设的影响。民办高校学生生源相对公办高校质量不高,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懒散,人生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与此同时,不少民办高校学生家境优越、家庭社会地位高,这样学生自身素养不高却明显优越感十足的状况对于从事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教师产生了极大的考验,如何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在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师德熏陶,这也对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探讨
(一)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舆论环境
“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和保障民办教师的合法权益。”[4]首先,国家要从制度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全方位宣传,营造健康公正的教育环境,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与此同时,更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从教师的社会地位、编制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这样使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提高,对民办高校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增强,把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作为终身职业,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掌握主动,充满热情和动力,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保障。另外,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功利化思想的普遍存在,社会要从各个领域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给民办高校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民办高校内部要加强党建工作,改进民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师德舆论环境,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加大师德理论、师德规范等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学习、培训和监督考核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二)学校层面的构建
民办高校不仅要在规模和数量上有所发展,同时也要加大教师队伍质量的培养和建设,这是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提高民办高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的所在。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提升业务技能,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平,在具备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教书与育人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促进师德建设的政策和制度,通过一系列体系化的措施对师德建设予以引导和构建。首先,民办高校加大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最初的教师招聘环节就要把师德作为一项考核指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更要有优良的品质,热爱教师职业,了解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各环节能够做到为人师表;对已录用的教师队伍进行专门的岗前师德教育培训,使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有系统性的了解和认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定期开展教师师德培训和经验交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校、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自我提升;民办高校之间、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之间加强师德建设方面的交流,汲取不同院校的经验教训,及时更新观念,明确师德要求,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其次,民办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科学的考核机制对促进教师师德的不断完善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民办高校要根据相关规定和学校自身和教师队伍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师德考核体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学校考评、教师互评、学生考评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掌握及创新、爱岗敬业状况、纪律意识等各方面量化考核,同时,把教师师德考评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晋升的重要依据,约束教师师德水平。第三,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制定监督制度和处理措施。“监督机制对教师的师德状况起着督促和制约作用,因此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要有良好的成效必须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5]民办高校根据各校特色,吸取其他院校优秀经验,制定相关的监督措施,并予以落实。例如,监督机构建立教师档案,要不定时对教师师德情况抽查,通过与教师本人的交谈、学生的了解教师师德情况,对违反师德的教师作出评议并警示等。第四,完善师德评价的激励机制。民办高校要制订出符合本校特色和实际的师德考评方法和激励措施,在完成正常的考评、监督环节后,对各教师予相应的奖惩,民办高校可以通过评选先进模范典型的方法,对师德高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优秀教学成果的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授予相关的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树立典型模范的引导,鼓舞他人,营造良好的舆论激励氛围。
(三)教师的自我约束
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改变自我,改变过去陈旧的认识,克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意义,了解高校师德状况对学校、教师、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教书与育人两环节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民办高校良性发展。教师不仅在学术科研方面深入研究,创新教学,更要提高自我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为人师表,思想、言行举止得当,在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做好表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其次,严格遵循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对学校师德建设培训、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积极参与,掌握师德建设的目标、规范,与时俱进,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道德素养。第三,在师德建设中必须关注教师的心理压力。师德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最初的阶段,教师在抵制外部环境不良现象的影响中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现实与理想的冲撞往往给教师带来负面情绪。因此,要把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作为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普及心理学常识,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引导,使教师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掌握一些缓解压力,增强心理健康的方法。”[6]健康的心理状况才能使教师在师德建设道路的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师德建设的构建。
作者:袁兆艳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
1679 64 7dakangpharm|CHINA-PHARM彰显医药市场商机
绿色农业论文2017-04-10 16: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