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综述

时间:2017-02-11 19:05:29 来源:论文投稿

1课程设计理论背景

认知负荷理论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ohnSweller于1988年首次提出。它以资源有限理论与图示理论为基础,认为各种学习活动均需要消耗认知资源,而人的认知资源有限,如果活动所需要的资源超出了人所具有的资源总量则会影响学习的效率,即是认知负荷过重;该理论还认为图示获取和规则自动化是学习的两大机制,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长时记忆中的图示对新的学习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使得长时记忆中的图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渐扩大、质量逐渐提高[1]。该理论在教学中主张资源的合理分配,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有以下3个:个体的先前经验、学习资源的内在本质特征,以及资源的呈现和组织方式。具体到教学应用中即要:①创设真实丰富的学习情境;②根据学习者水平确定学习目标和呈现样例;③复杂任务和分化任务要结合呈现;④媒体运用要把握内容实质。微型课程也叫做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是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创,其实质上是根据教学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课程单元群,课程之间相对独立或半独立,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中心或主题,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3]。相对于长期课程其持续时间短、内容规模上小,但是目标清晰、针对性和导向性很强;课程内容形式精炼、浓缩;课程灵活,受时间、教材、地点等因素的制约较少,在教学安排、方法的运用、考核方式上都具有很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微型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方式,在当前高校课程设置普遍趋同的背景下,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课程实践与改进

2.1改变授课方式

为了解决上机时间不够的问题,在学期的课程开始之前就申请了机房授课。在机房授课有很多好处,一方面,通过机房的教学系统学生可以直接在电脑屏幕上观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而不用担心看不清投影幕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对学生的电脑进行监视和管控以防止学生在电脑上玩游戏和听音乐,还可以利用系统进行作业的发布,让学生在教师讲解完成后及时练习,有助于知识的巩固。

2.2改进授课时间分配

根据微型课程的特点,笔者将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每堂课的授课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变为20分钟,剩下的20分钟用于学生练习和答疑。但是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一到练习时就忘记主要步骤了,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操作。后来从教学录像以及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讲解过程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笔记反而没有集中精力看讲解,而且教师在演示过程中也没办法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听课情况,所以造成了教师不停讲课,学生拼命做笔记的现象。按照认知负荷理论解释就是学习活动消耗了学生过多的认知资源,致使学生认知负荷过重,因此以降低外在负荷为目标将原有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进行改变或者改变学习者的活动就可以促进学习[3]。因此,采用的方式是将学习内容进一步细化,把原来需要演示的内容分解成几个小的部分加以讲解,授课时间也由20分钟缩减至5~10分钟左右,讲解完毕后让学生立即加以练习。但是由于知识细化打断了知识原有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为了避免学生学习知识过于零散,每完成一个知识系列的教学都会安排一次知识的整合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通过学生练习和提问情况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而且提问的水平层次有了显著提高。

2.3开展小组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不是求助于教师而是周围同学,当周边同学都不会时便从同学中选出一个“代言人”向教师提问,还有小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把全班同学按4个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开展小组互助教学,并且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增设了很多思考题。实践中发现,学生在练习时的交流和提问次数明显增多,而且问题的深度也有所增加,这些情况都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教学内容并正在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分组后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包括那些曾对学习抱消极态度的学生,整个课堂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了起来。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笔者在练习环节增加了小组竞赛环节,将一些内容简短但视觉效果很强的Flash特效作为题目让所有小组参与制作,完成的小组能够得到期末考试成绩的额外加分。小组竞赛在实践中非常成功,在期末成绩加成这个目标的刺激下,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包括那些平时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也能够积极地融入到小组的讨论和研究中,而且引入了竞争大大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团队意识,结果也令人满意,不少小组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完成所布置的特效练习,这些练习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因为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或者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太大而只作为课程来讲授。

2.4合理运用评价

协作学习评价有助于充分了解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评价涉及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多个方面,通过评价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效。通常采用的评价方法有成果评价法、测试法、小组协作学习档案法等[4]。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可操作性并且要突出团队性等特点,舍弃了一些与个人评价相关的操作,因此综合起来成果评价法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所谓成果评价法就是将思考练习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具体操作上可以将作业完成时间和完成优异程度进行定量记分或排列等级。根据分数和等级每位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小组的情况,由于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结语

通过对《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改进与实践,学生对动画制作的理解更加深入,都能熟练地应用软件进行动画设计与交互式网站开发。从学生课后完成的作品质量来看,其作品制作水平较以往的教学班有了明显提升。这次实践只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从实验的角度证实了课程微型化、协作学习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教学工作者为提高教学效果作出有益的尝试,共同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李振华 郑琳川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综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4601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黑龙江中医药杂志投稿 银行竞争力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数学学报》 《广播电视信息》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清华法治论衡》 《城市发展研究》 《江苏煤炭》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农业与技术》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血栓与止血学》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