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视域下市场经济弊端论述

时间:2017-02-12 03:14:02 来源:论文投稿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坚持并实行的是以“一大二公”“一平二调”“行政指令”等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对于未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来说发挥了重要作用:举全国之财力、物力、人力,恢复国民经济,使劳苦大众摆脱了极端贫困的生活状态。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了显著的弊端:一是唯计划主义。简单地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计划压倒一切,忽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斥价值规律的作用,甚至用行政指令的方式干预经济活动,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等等,严重阻碍了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也导致经济计划严重脱节于经济实际。二是唯平均主义。中国自古以来“不患寡而患不均”,然而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国家包办一切,割裂了劳动者贡献与收入之间的物质联系,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农民吃生产队的“大锅饭”,严重抑制了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生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久而久之,势必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的实质就是要革除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弊端。市场经济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因此,改革的目标是初步以西方中等发达国家为标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问题来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之间是否具有兼容性呢?对此,学界曾有过长期的争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的观点,他认为,市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市场经济,因而它们是水火不容的。事实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米塞斯的观点是一种明显带有狭隘色彩的理论霸权主义,这同不久前网上盛传的一个很火的段子“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一样,不仅是一种赤裸裸的污蔑,更是一种信口开河的无知。让我们从理论、实践和时间这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这个谣传。

一、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一)理论维度

从历史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存在了几百年,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市场经济,即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的存在时间甚至更长,其中最普遍、最典型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并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是可以搞市场经济的。1990年12月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1](364)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373)。

(二)实践维度

首先,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而且发展并且完善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学理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和高效作用,而且也更好地规避了市场经济的弊端和不足。其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成就。1979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人均收入不到182美元,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是一个上中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明显提高。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428美元,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商品出口国。2012年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2](35)。

(三)时间维度

诚如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由于罗斯福出台并实施了大量计划经济的政策,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产,以至于美国舆论界一致认为罗斯福是一位共产主义者,而这位共产主义者要把美国引向共产主义。然而时光如梭,白云苍狗,时间昭示人们,罗斯福只是一个资本主义的政治家,计划经济也是一种调节经济发展的手段,罗斯福用它挽救了资本主义。一个新事物从产生发展到为人们所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总免不了受到旧事物的破坏,遭到险恶用心的敌对势力的阻挠。但是,青山遮不住,新事物反映了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最终总是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市场经济的弊端

如前所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基础和最高效的方式。然而,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的情况,市场经济如果不加管束,任由其演绎发展,将会导致严重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倾向,从而引起两极分化、生产过剩、周期性经济危机等现象;也会推动利己主义、物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个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牺牲集体的利益,甚至牺牲人类的道德。总结起来,市场原教旨主义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的影响。在显性意义上,市场原教旨主义主要带来了教育、医疗、住房和食品安全这四个方面的民生问题。首先,教育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偏远和落后地区的孩子上学比较困难;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使贫困的农村孩子上学难。在中国,2006年全国普通中学、小学校舍危房总面积分别为12,311,474平方米和29,166,166平方米,其中农村校舍危房面积分别占到总面积的60.3%和85.1%,而城市仅占到总面积的3.68%和2.21%。其次,医疗问题。市场化之下,普通群众在大医院“一号难求”,看病难;贫困家庭“看病倾家荡产”,看病贵;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还存在着医疗技能水平低下、医疗设备落后的现象。再次,住房问题。在市场自发调节下,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热衷投机,房价飞涨,普通的年轻人买不起房,买得起房的年轻人沦为房奴,这样的社会现象不得不促使我们反思。同时,由于盲目开发,很多地区出现了无人居住的“鬼楼”。最后,食品安全问题。我们从不恶意评断市场经济的不足,但它所带来的问题却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料。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商贩铤而走险,在我们日常的食品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甚至还添加工业原料,如此罪恶的行径层出不穷,对我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在隐性意义上,市场原教旨主义导致了三重关系的异化。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曾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161),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人爱护自然就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自然界为人的全面的丰富的本质提供了舞台。“我们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的身体,损害自己的身体包括无机身体,则无异于自杀行为。”[4](69)然而,事实却正朝着我们所担心的方向发展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之下,人类自私贪婪的欲望无限增长着,人类改造和支配自然的能力急剧扩大着,“征服自然”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不断地加大;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严重分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等等,一时间这些由于人与自然的矛盾所导致的问题不胜枚举。第二,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统一的。他人即社会,个体的存在以社会为前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个体的奋斗和努力。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受利益的驱使,人们每天只想着如何赚钱,如何获得更大的利润:资本家想要获得更大剩余价值,工人想赚到更多的生活资料;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工人越来越贫困;资本家的富有是工人贫困的原因,工人贫困是资本家富有的原因;资本家压迫工人,有产者压迫无产者,资产阶级压迫工人阶级。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不和谐的,是敌对的。第三,个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异化。市场原教旨主义主导下的社会,犬儒主义异常盛行。人们在认识和理论上很清楚其行为的害处,但在实践上却放纵自己,玩世不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举个例子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使得工人畸形发展,成为机器的附属品,然而工人却不得不继续维持这样的畸形发展,否则,工人就无法获得生活资料,甚至不能维持生计。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工人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经济模式,它带来的问题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如何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制约并克服它所带来的问题和弊端呢?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凸显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和高效作用,还可以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可以很好制约并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和弊端。

三、把市场关进社会主义的笼子

(一)技术层面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防止和制约市场原教旨主义。首先,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公有制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特征。邓小平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1](149)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可以使社会经济发展保持更高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率,又可以合理布局、节约资源,矫正经济运行中的失误,引导社会经济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又一个重要特征。邓小平说:“正因为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的另一个原则是我们的政策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做到既注重效率,又注重公平,真正做到调节社会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协调地区发展,消除社会贫困。再次,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不同于完全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法规、计划和行政管理等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安全运行。

(二)理念层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创造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态[5](109)。不同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消费主义存在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自由、全面的人的存在方式的发展。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创造出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在理论上,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西方文化、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对接,把马克思所指引的方向———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西方文化所指引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中华文化所形成的社会和谐理念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三)价值层面

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可以规范和引导市场经济的工具价值。市场经济的工具价值表现在:市场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市场经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为了规范和引导市场经济,发挥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规范和引导市场经济,防止和消解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利己主义、物欲主义、拜金享乐主义等有着积极作用。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对于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把市场关进社会主义的笼子里,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作者:韩佳君 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社会主义视域下市场经济弊端论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4746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化学仪器分析论文 第三方支付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房地产金融》 《石油机械》 《化学进展》 《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乡镇论坛》 《银行家》 《建筑与预算》 《光电子.激光》 《实用药物与临床》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