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6篇)

时间:2017-02-12 05:54:25 来源:论文投稿

第一篇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所收治的62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1例患者,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为51~79岁,平均年参考文献[1]夏萍,刘红卫,邓宛如,等.加速康复护理在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0,18(2):76-77.[2]郝爱琳,许利,李秋江.结肠癌患者围术期的整体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5):127-128.[3]程国玲.护理干预在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189-190.表1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例,(%)]组别例数住院时间手术耐受性切口愈合时间2周内2周外优良差优良率1周内1周外常规护理组围手术期护理组15156(40.00)10(66.67)9(60.00)5(33.33)8(53.33)8(53.33)3(20.00)6(40.00)4(26.67)1(6.67)11(73.33)14(93.33)9(60.00)13(86.67)6(40.00)2(13.33)术前检查与肠道准备、术后护理,旨在帮助患者树立面对疾病康复的信心,做好肠道准备并给予持续的胃肠道减压,给予专业的健康教育等。结果显示,围手术期护理组住院时间在两周内、手术耐受性优良率及切口愈合时间在一周内的患者数均高于常规护理组,提示对于高龄结肠癌患者实施综合围手术期护理对策不仅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手术耐受性优良率,同时缩短切口愈合时间,与程国玲[3]于2011年的研究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对于高龄结肠癌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具有良好效果。龄为(63.7±3.4)岁;研究组男性19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为51~77岁,平均年龄为(63.6±3.2)岁。研究组和对照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在年龄、性别比、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关数据均可进行比较及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加优质护理干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观察并及时发现患者的心衰征兆,24h严密监测患者的脉率、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并从中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反馈给医生,遵医嘱进行必要的处理。

1.2.2用药护理

对应用洋地黄药物者,严格掌握使用洋地黄的时间、剂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毒性反应,注意静推西地兰时间≥15min,且用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心律、心率变化。每次给药前询问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头晕、视力模糊、黄、绿视等,若患者的心率<60次/min或有严重胃肠道及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时,停药并通知医生。应用利尿剂时观察患者尿量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应用血管扩张药时,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及心率的变化。严格控制患者输液量及输液速度,避免加重患者的心衰,并进行经常巡视和调整。患者静脉滴注完之后需保持1h静卧,然后慢慢坐起,避免不良反应症状。

1.2.3心理护理

对患者给予安慰和开导等心理护理,对患者的主诉进行倾听,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给予生活方面的照顾和关心,对其疑惑及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和及时解决,减轻心理压力,促使主动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改善不良心理,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1.2.4饮食指导

告知患者进食低盐、低脂、低热量,足够的维生素,中等量的蛋白质,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少和容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进食生冷坚硬、油腻、刺激性和容易产气的食物。少量多餐,不易过饱,以免加重心脏负荷。需严格限制钠的摄入,轻度心衰患者控制在5g/d,中度心衰患者控制在2.55g/d,重度心衰患者低于2g/d。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1.2.5活动与休息

活动限制:Ⅰ度心衰患者不限制日常活动;Ⅱ度心衰患者应避免剧烈工作和弯腰活动、全天工作;Ⅲ度心衰患者安静休息,必要时需接受相应治疗。鼓励患者适宜行走,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30min。睡眠指导:指导患者采用阅读、看电视等方法分散注意力,避免气短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必要时可服用镇静抗抑郁药。气短发作者可采用深呼吸锻炼,服用止咳剂,变换体位或采用不同高度的枕头睡眠。分析两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心排出量、心脏指数、心搏出量等心功能指标。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本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数据,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组间的相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加护理后,研究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心排出量、心脏指数、心搏出量等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对照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质量满意度为70.97%(22/31),研究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质量满意度为96.77%(30/31)。

3讨论

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可使患者获得高质量、全方位、个性化、多功能的护理服务,有助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可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预后情况[3]。本研究显示,治疗加护理后,研究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心排出量、心脏指数、心搏出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96.77%)高于对照组(70.97%),(P<0.05),可见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促进患者的恢复。

作者:贺晓燕 周丽萍 、单位:楚雄市人民医院

第二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在3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1±2.7)岁;对照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在36-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0±2.5)岁;所有患者的梗死部位是前间壁、前壁、下壁,其中13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3例前壁心肌梗死,14例下壁心肌梗死。且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心肌梗死发病,患者心绞痛的时间均超过30分钟。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两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对照组均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溶栓治疗和保守治疗。

1.2.2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充分休息,避免劳累;护理人员根据温度条件,适当为患者添加衣物,避免受凉;鼓励患者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减少情绪波动因素。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生理指标进行观察和记录,主要包括脉搏、血压、尿量等。一旦发现这些生命体征、生理指标不在正常范围之内,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处理。

1.2.3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呼吸系统护理、环境护理、排便指导护理、注射护理、循环系统护理。(1)心理护理。对2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进行心理护理,开导患者,为患者讲解疾病原因,给予健康指导,使患者增强疾病治疗的信心,减轻或是消除患者的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时,除及时给予患者治疗外,还应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和过度的情绪波动。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对患者的倾诉做到认真倾听,并耐心回答患者的困惑,从而有效提升护理的效果,使患者能够更好的康复。(2)呼吸系统护理。针对患者呼吸频率加快问题,应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并观察记录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呼吸道感染所导致的发热会引起心率加速,心脏充盈不足,造成毛细血管和肺静脉的压力升高,加重心肌缺血。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呼吸系统护理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若体温升高,应及时处理,同时对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观察。鼓励患者适当多做深呼吸运动,对痰多的患者,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助于患者排痰。针对痰液较多、粘稠的患者,可通过氧雾措施进行治疗。适当给予患者吸氧治疗,吸氧是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方法,给予患者鼻导管1-2L/min流量氧气持续吸氧3-5天,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3)排便指导护理。鼓励患者每天定时排便,一天1-2次,便秘时可使用缓泻剂,以防止排便过于用力,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使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症状。为减少患者出现排便猝死的几率,应对患者的排便加以指导。(4)环境护理。良好的病房环境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护理人员进行环境护理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做好患者病房的清洁工作,由专门人员每日定时清扫病房,确保病房洁净,做好通风工作,对患者使用的床上用品及时更换、清洗;二是控制病房噪音,让患者有一个清净的休息环境。(5)注射护理。有需要输液的患者,在对患者输液时,当遇到环境温度较低或是患者手冰凉的问题时,在输液瓶下放置热水袋或是在患者手下放置温水袋,提高患者手部的舒适度。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时,动作要轻,力度不能过大,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感受,以免引起患者反感,影响护理效果和治疗效果。因此,在进行注射时,应充分考虑患者感受,把握好注射力度,做到优质护理,提高护理效果。(6)循环系统护理。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首先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每隔十分钟对各项指标进行记录,包括脉搏、血压、尿量、心率、血气分析等,确保各项指标均处在正常范围之内。其次应进行心电监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动过速问题,而心率过快(超过120次/min)就应该防范早期心力衰竭。因此应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测,此外还应监测患者有无其他心律异常问题。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心律异常以及心电图变化做到详细了解,发现患者心率异常时应及时急救。最后是液体、电解质护理。对输入液体的种类和输液速度进行严格控制,一般输液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30滴,输液总量不能超过1000-1500毫升,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

1.3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呼吸困难、胸闷、心绞痛等)全部消失,进行心电图检查正常;好转:患者症状(呼吸困难、胸闷、心绞痛等)较治疗和护理前有明显改善,进行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死亡:患者死亡。

1.4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判断得出P<0.05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情况。观察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90%;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心肌梗死发病的原因主要有:过度劳累、高血压、糖尿病、寒冷等,与人们不健康生活方式和不良生活行为或是营养因素有很大的关系[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疾病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心肌梗死特征主要为发病迅速,且病死率高。该病病情不稳定,常会发生心力衰竭等危及患者的生命。早期心力衰竭心电图显示患者的左心室肥厚或是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呼吸困难、胸闷等,主要表现为呼吸短促、费力,并伴有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严重者甚至无法入睡,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睡眠质量[2]。对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时,除及时给予患者治疗外,还应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减少由于患者情绪激动造成猝死的几率。再如每隔十分钟对各项指标进行记录,包括脉搏、血压、尿量、心率、血气分析等,确保各项指标均处在正常范围之内。密切关注患者心率,心率过快应尽早防范早期心力衰竭[3]。通过护理人员安慰开导患者,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并实施规范的优质护理,能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同时还能降低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的死亡率。本文通过对40例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观察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90%,观察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救护质量,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李红妍 单位: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第三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29例为男性,26例为女性,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8.52±4.17)岁,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相关诊断标准。这55例患者均排除了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感染、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基础疾病:原发性高血压21例,冠心病15例,风心病12例,原发性高血压7例,病程4~20年,平均病程(11.35±4.37)年。

1.2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同时给予患者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健康指导。患者入院后,告知其及家属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知识,充分利用专题讲座、宣传栏等进行宣传,使其明白疾病的相关知识。②心理护理。患者病情确诊后可出现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担忧等,因此医护人员要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明确患者的担忧,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克服悲观情绪,树立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要求患者每天进行2~3次想象性放松疗法,采用卧式或坐式,慢慢闭上眼睛进行放松想象。可以让患者选择一些轻松、舒适的想象环境,如森林中、小溪旁等。③药物指导。部分患者在治疗时,可出现私自加药、换药等现象,因此医护人员要将药物的详细情况告知患者,使其明白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并指导其正确服药。④饮食干预。重要的饮食对于疾病的控制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合理膳食,主要根据患者体质量、身高、劳动强度等对需要摄入的热量进行计算,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有效减少饱和脂肪酸比例、总脂肪摄入量,同时适当摄入蛋白质,鼓励患者多食用水果、蔬菜。⑤运动干预。待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后,引导患者根据自身的综合情况适当活动,从而促进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体质的增强,进而预防长期卧床时导致的体位低血压及血栓现象;患者活动尽量以耐受为宜,散步为主,避免大量过于激烈活动。

1.3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患者抑郁情况进行评估,累计各条目得分为总分,总分越高,表明抑郁情绪越严重;从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患者治疗结束时,分发我院自拟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表,共20个条目,主要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总分10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满意度越高[1]。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治疗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38.52±6.21)分、(70.18±7.49)分,与治疗前(57.64±6.98)分、(43.52±4.11)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25例,满意28例,不满意2例,患者对护理满意率为96.4%。

3讨论

心力衰竭为心脏病变的终末阶段,其主要是由于心肌病、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或者炎症等因素引起的心肌损伤等原因,导致患者心肌功能、结构等发生变化。慢性心力衰竭为长期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逐渐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心血管疾病,疾病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患者出现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一旦出现心力衰竭,心功能急剧恶化,患者症状加重,导致其身心痛苦,日常活动力明显下降,最终引发严重不良后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的死亡[2]。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由于需要长时间的用药,患者自身心理压力以及经济压力增加,往往会伴有焦虑不安、抑郁、消极情绪存在,进一步加重病情,使病症反复发作。采用护理干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沟通,注重患者的药物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等,能够有效的保证患者各项生理功能处在健康状态,更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在运动、饮食等方面的诱因,能够帮组患者早日康复[3-4]。在本次研究中,护士是患者治疗的主要帮助者以及指导者,指导患者主动避免疾病诱因,并观察疾病的体征与症状,告知患者用药的目的以及用药量等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耐心的疏导,使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护理中,增强了患者对自我病情的观察能力以及自我护理的能力。在患者入院后,医师立即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心理护理评估,包括观察、会谈等,对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了解与掌握,并针对患者的个性特点进行心理指导,以热情友好、真诚友善的方式与患者迅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为进一步的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后,患者治疗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6.4%,由此可知,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护患关系明显改善,有着显著的价值。

作者:王金玲 单位:兴安盟人民医院心血管心内科

第四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其中实验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33-74岁,平均(61.7±5.3)岁;病程1-13年,平均(6.4±2.7)年;根据心脏功能分级[2]:Ⅱ级27例,Ⅲ级12例,Ⅳ级7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62.3±4.9)岁;病程1.5-13.5年,平均病程(6.6±2.5)年;根据心脏功能分级:Ⅱ级25例,Ⅲ级13例,Ⅳ级8例。经过检查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应用利尿剂、抗感染等药物护理,监测生命体征,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认知干预,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慢性心力衰竭的有关知识,成立健康讲座小组,定期举办医疗知识讲座。利用宣传栏帮助患者加深对疾病的理解,掌握引起疾病的原因及临床表现,在生活中加以预防。(2)心理干预,经常与患者沟通,态度真诚,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列举康复病例,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鼓励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分散注意力,减少内心焦虑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3)饮食干预,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给予清淡、营养全面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按时就餐,细嚼慢咽,速度不可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荷量。同时戒烟禁酒,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控制高蛋白质和高热量饮食,不易摄入过多盐分和水分。(4)环境干预,保持病房空气新鲜,定期消毒。湿度和温度适宜,降低噪音保持环境安静,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对于焦虑严重的患者可播放舒缓音乐,放松心情,促进睡眠。(5)行为干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鼓励患者进行适当运动,改善心肺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定时排便,减少诱因。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及生活质量情况。判断标准采用生活质量测评表(QOL)评定,包括日常生活能力13条,社会活动情况7条,抑郁心理8条,焦虑心理7条,各项目每条内容得分进行相加,获得该项目的总分,分数越高则表示该项能力越差。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调查护理前实验组生活能力评分(43.2±1.6)分,社会活动能力得分(23.5±0.7)分,抑郁评分(27.4±0.6)分,焦虑评分为(26.8±1.6)分,对照组四项所得分数分别为(43.5±1.5)分、(23.4±0.8)分、(27.1±0.8)分、(26.4±1.8)分,护理前两组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生活能力评分(25.4±1.1)分,社会活动能力得分(12.3±2.9)分,抑郁评分(13.8±0.4)分,焦虑评分为(12.4±0.7)分。对照组四项评分分别为(37.3±1.4)分、(20.2±1.3)分、(21.1±0.6)分、(22.8±1.4)分。护理后各项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数伴有心脏病史,或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针对病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中患者主要表现出运动耐力下降、体液潴留及心律失常等症状。治疗中主要以改善患者心功能为主,调节神经内分泌,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3]。除了积极的治疗外,更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该疾病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易导致患者心理出现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消极的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甚至加重病情,因此在临床上,需要护士进行积极干预消除不良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在本文中,对实验组患者采取认知干预、饮食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等多种措施,效果不错。实验组的QOL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好。

作者:李淑娟 单位:吉林省九台市第三人民医院护理部

第五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26例,女2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研究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5~79岁,平均(69.25±5.23)岁,病程3~15年,平均(7.8±2.5)年,其中冠心病1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肺源性心脏病4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按心功能分级,Ⅳ级15例,Ⅲ级6例,Ⅱ级2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9~81岁,平均(68.23±6.78)岁,病程5~18年,平均(8.3±2.1)年,其中冠心病1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按心功能分级,Ⅳ级14例,Ⅲ级5例,Ⅱ级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疾病、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做好一般入院处置及常规心力衰竭护理,执行相关医嘱。

1.2.2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患者心力衰竭病程长,都在3年以上,来院就诊时心功能较差。办公室护士在接到患者住院电话后,立即协助责任护士准备床单元、吸氧装置、心电监护仪、必要时准备呼吸机(无创)、吸引器、抢救车等。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制定和执行相应的舒适护理干预。舒适护理干预分为:(1)心理舒适护理干预。CHF患者病程都较长。因为心功能较差,在劳动与生活方面承受压力较大,往往都自认为是家庭的负担、累赘,并伴有对疾病治疗的焦虑及抑郁等消极情绪。候亚兰等[2]认为焦虑和抑郁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在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应亲切、热情地接待患者,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向其介绍住院环境、管床医生和护士,告知他们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病情改善的病友,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如此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他们感到自己得到了别人的重视,从而拥有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2)体位舒适护理干预。CHF患者往往有组织灌注不足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表现。所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气喘症状。来院后基本不能平卧,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需求,对患者的床头高度进行适度的调节[3],使患者卧位舒适。同时拉好护栏,以防坠床。(3)吸氧舒适护理干预。患者安置好后即给予氧气吸入。笔者所在科均采用双侧鼻导管吸氧。吸氧管长短合适,避免患者半卧位时牵拉吸氧管至滑脱,影响吸氧效果。氧流量2~4L/min,本组中4例肺心病患者予以氧流量1~2L/min。为避免感染,鼻导管鼻塞部分每日酒精擦拭2次,并保持鼻腔及鼻导管的通畅,每日对湿化瓶进行更换[4]。(4)输液舒适护理干预。CHF患者输液要求严格。一方面要控制输液总量,另一方面输液速度控制很重要,如果输液速度过快,因心脏前负荷在短时间内会突然增加,导致心力衰竭加重,引起急性肺水肿。因此要严格控制心力衰竭患者的输液情况[5-6]。因患者病程长,输液天数相对较长,为避免反复穿刺引起的痛苦,责任护士在为患者静脉穿刺时,应选择弹性较好,比较直的上肢静脉。穿刺针选择静脉留置针,避免钢针。调节滴速为20~30滴/min,同时做好病房的巡回及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避免私自调节滴速引起病情变化。(5)饮食舒适护理干预。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护理,要注意进行低盐限水,这是控制心力衰竭的主要措施之一。轻度心力衰竭患者食盐量控制在5g/d以内,中度心力衰竭控制在3g以内,重度心力衰竭控制在2g以内。腌制食品、碳酸饮料、海产品等尽量不食用,要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平时以清淡饮食为主。可以采取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以减少消化食物胃肠道的血流量,从而达到减轻心脏负荷的目的。(6)生活舒适护理干预。安置患者于安静,整洁的病房内。保持病房内温度22℃~25℃,湿度50%~60%,开窗通风2次/d,早晚各1次,30min/次。以促进病房内空气流通,新鲜,床单元整洁,平整。由于患者容易出汗,则及时为患者更换清洁衣裤及床单元。很多住院患者会出现排便困难,易导致肠道感染,可指导患者进行腹部按摩,多饮水,适当运动[7]。保持大便通畅,采用床上使用便器的患者,要保护患者隐私,使用隔帘遮挡。便秘患者鼓励其多食纤维素、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必要时采用开塞露。嘱患者避免忍耐排便或用力排便,以免对身体本身再造成更大的危害。CHF患者入院前几天尽量卧床休息,能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使心力衰竭症状减轻。随着心力衰竭症状的控制,心功能改善,可以让患者适当的散步、打太极拳等有氧锻炼以增强自身抵抗力[8]。因为长时间限制活动会带来许多潜在并发症,如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下肢废用性肌萎缩、胃肠蠕动减弱等,有规律的运动可以改善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使患者心情舒畅,更利于疾病的改善。

1.3观察指标及标准

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在患者出院当天发放,本组共发放46份,收回46份。护理评分共100分,很满意:评分>85分;基本满意:评分60~85分;不满意:评分<60分。以基本满意、很满意作为护理满意度。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及护理后心功能恢复为Ⅰ级,或心功能在原来基础上改善Ⅱ级;有效:治疗及护理后心功能改善Ⅰ级;无效:治疗及护理后心功能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中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1例(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例(60.8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达到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65%,而对照组只有73.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住院时间是(12.1±2.9)d,对照组住院时间是(21.2±3.4)d。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住院天数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舒适护理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护理模式,以增强患者心理、生理、精神等方面愉悦状态,降低或避免不愉快程度为主要目的,将舒适护理贯穿于各个工作环节,发挥护理作用[9]。与常规护理相比,舒适护理具有细致化、整体化、程序化特点,效果显著[10]。本研究报道中,患者都是慢性心力衰竭,大多年龄较大,而老年人由于机体细胞代谢缓慢,色素积累加剧,机体免疫力及各器官功能降低,较易发生心力衰竭[11-12]。再加上由于长时间卧床,心功能差,活动量少,对他们生理、心理均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得不到全面、亲情式的护理服务,此类患者预后很差,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都会有很大威胁。本报道研究组采用舒适护理干预。从表1中可看出,23例患者就有21例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占总人数的91.3%;而对照组23例只有14例积极配合治疗,只占总人数的60.86%,仍有9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患者总满意度研究组达到100%;对照组总满意度是78.26%。从表2中可以看出,研究组在临床治疗有效率方面达到95.65%,而对照组只有73.91%。另外,通过舒适护理干预,研究组住院时间缩短为(12.1±2.9)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21.2±3.4)d。由此可见,舒适护理干预不只是提高了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还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舒适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护理中,疗效显著,护理质量很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叶芹 单位: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第六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纳入时间段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满足《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认知障碍患者、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患者[2]。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处于48~80岁阶段内,平均(61.2±1.8)岁。试验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处于45~82岁阶段内,平均(63.0±2.1)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鲜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针对性比较。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是健康教育和基础护理操作;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3-4]:

1.2.1心理干预

针对患者存在的焦虑、抑郁心理,护理人员要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可以根据他们关注的话题开展座谈会,促进不良心理的疏泄。另外,可以请治愈患者讲解治疗感受,拉近患者之间的距离,对患者进行鼓励和支持,坚定治疗信心。还要帮助患者制定康复计划,符合患者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尽量满足各方面的护理需求。

1.2.2认知干预

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宣教,向其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形式,主要内容包括发病原因、危险因素、治疗方法、日常注意事项等,从而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告知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会对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从而鼓励患者向护理人员述说困惑和问题,得到护理人员的解答,来缓解身心压力,提高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

1.2.3行为干预

一是音乐干预法,选择曲调优美活泼的乐曲进行播放,音量控制在65dB左右,每次播放时间30~60分钟,两天1次。二是放松干预法,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选择整洁安静的房间作为治疗场所,患者取平卧位、闭眼,指导患者深呼吸,对肌肉进行收缩—放松循环练习。三是移情干预法,主要是通过阅读书籍、观看视频的形式转移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态。四是运动干预法,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制定不同的活动计划,如床上坐起、下床慢走、步行、上下楼梯等,并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1.2.4饮食干预

患者饮食以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高的食物为主,具有清淡易消化的特质,可以采用少量多餐的原则,确保营养均衡,降低心脏的负担。为了减轻水钠潴留的程度,需要限制患者的食盐摄入量,最好控制在每天2g以内,使用利尿剂治疗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摄入量。另外,关注体重变化,每天于早餐前测量体重,体重骤增说明可能发生水钠潴留,及时对症处理。

1.2.5社会支持

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进行床位分配时,将病情改善相近的安排在同一间病房,有利于患者之间交流,减轻不良心理。定期组织患者参与活动,在增进友谊、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起到互相鼓励的作用,吸取治疗经验。最后要获得家庭支持,患者家属要理解包容患者,进行陪伴和照顾,尊重患者的要求,同时调动朋友、亲戚资源,给予精神支持、物质帮助。

1.3观察项目和指标(1)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技能水平、工作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定,总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2)比较患者护

理前后的不良心理状态,分别采用SAS量表、SDS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3)比较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三方面进行评定,满分以10分计。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软件,其中护理满意率作为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和χ2检验;焦虑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作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和t检验。P<0.05说明对比差异鲜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35例试验组患者中,护理满意20例,基本满意13例,不满意2例,共计满意率为94.3%;35例对照组患者中,护理满意14例,基本满意12例,不满意9例,共计满意率为74.3%。对比两组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P=0.021)。

2.2焦虑、抑郁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抑郁程度差异不大,护理后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鲜明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生活质量比较

由数据结果可知,试验组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上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鲜明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焦虑、抑郁是常见的负面心理,不仅不利于临床治疗的进行,还会影响恢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相关数据研究显示,住院患者中焦虑的发生率为70%以上,抑郁的发生率为50%以上[5]。因此,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状态的变化,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缓解不良心理的影响。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更能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和常规护理模式相比,显著的特点是全方位、多面性,分别从心理、认知、行为、饮食上开展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在配合病情治疗的同时疏解焦虑、抑郁的影响;社会支持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使其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5例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33例,占比94.3%,高于对照组的74.3%,和张小凤的研究结果相近[7]。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焦虑评分为34.6分,抑郁评分为38.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7.5分、41.6分。另外,在生活质量对比上,试验组患者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护理满意程度,缓解不良心理状态,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者:张玉 单位:云南省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护理干预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6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4793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电子商务未来发展方向 代写mba论文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税务研究》 《企业管理》 《上海商学院学报》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津图学刊》 《水利天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当代作家评论》 《价格月刊》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