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深度沟通电视新闻论文

时间:2017-02-12 11:18:47 来源:论文投稿

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竞争的背景下,电视新闻必须改变非“黑”即“白”的报道思路,扬长避短,发挥深度优势,未来获得受众青睐、在受众当中拥有竞争优势的新闻,必然是“深度沟通”类的电视新闻。实际上,从字义层面来讲,“媒”“介”二字,均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任何媒介都具备中介性,是事态与受众、舆论与决策的沟通者④,这是媒介的本质属性之一。加强深度沟通职能,这也是电视媒体回归本源的表现。所谓非“黑”即“白”,是指不是负面批评,就是正面表扬。这是立于传播者的角度,对受众进行的信息传输,其中不乏“居高临下”的意味,同时也是对舆论导向的一种较为僵化的引导模式。而深度沟通,是坚持受众本位,围绕民情民意,展现深层思想内涵,成为一个社会各方意见表达并融合的渠道,最终满足人们在政治民主、社会进步、文化和谐方面的深层要求。因此,深度沟通的实质,在于弥补人们缺失的、负面的心理诉求,从这方面讲,深度沟通类电视新闻的话题发起点,应当是以“不圆满”为特质的,经过情感和意见的疏通,最终达到“活血化瘀”之功效。梳理近年来一些在受众当中反响不错的电视节目,其中有不少属于深度沟通,笔者以这些电视节目为例,进一步廓清此类电视节目的内涵特征及主要类别。

(一)吸纳普通民众内心声音

电视新闻当中不乏对人物的采访,但是常规的电视节目,更多是针对一些事件进行采访,这是传播者按照需要去促使受传者发声,而不是受传者愿意主动发声,缺少心与心的互动,因此不属于深度沟通。央视在2014年清明节前后推出的《清明说吧》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普通民众在沈阳、北京、武汉、重庆、西安等地的公共场所,走进预先设置好的封闭的玻璃电话亭(即“说吧”),以背后的滚滚人潮做背景,在“说吧”里摄像头的记录下,说出对逝去的亲人、挚友们的怀念。“说吧”的创意很简单,实际上是媒体功能的一个具化和延伸,但它为人们在合适的时机提供了一个倾诉内心情感的平台,伴随着感人肺腑的故事和话语在节目中不断出现,在受众当中激荡起情感的共鸣就不足为奇了。类似的节目还有央视的海采调查《你幸福吗?》、《家风是什么》等,尽管节目甫一推出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基于人们的内心需求而推出话题,原生态展现人们的回答甚至不惜暴露采访中的“毛边”(如“你幸福吗”——“我姓曾”、“家风是什么”——“是爸爸每周日打我一次”这类“神回复”),体现了情感真实和表达真实的双重审美,因此仍然可谓是电视新闻中的精品之作。

(二)展现民众日常生存状态

从广义上讲,电视都是表现民众的日常生存状态,但依从深度沟通的角度,这种日常生存状态显然是有选择的,笔者认为,主要应是容易产生社会焦虑的新闻题材。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后,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人出现了严重的集体焦虑⑤。新媒体能够及时抓住这种生存状态并对焦虑情绪进行适度的化解,这应当是媒体深度沟通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央电视台2014年2月播出的《走基层•蹲点日记——开往春天的地铁》,用8集篇幅展现了一幅北京地铁的全景图:早高峰的拥挤不堪,排着长龙的乘客,车下的挤不上去,车内的挤下不来,白领、北漂一族想要及时地搭载地铁,去寻找这个城市给他们提供的希望,而地铁站工作人员则日复一日地努力维持着秩序。在节目中,地铁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展现人们生存状态的道具,展现普通人的忙碌、劳累、重复,却不放弃梦想和责任。节目最后邀约专家提出了城镇化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就从理性和感性上沟通了舆论和决策,而普通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也极易感受到一次充分沟通达成的正面激励:他们尚且如此,我又有何不满足?

(三)关怀底层人物生活命运

作为电视来说,镜头应当“朝上”还是“朝下”,这是没有悬念的,镜头应当充分关注最底层的百姓,关注他们的生活命运和不幸际遇。从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角度讲,也必须遵循“木桶短板理论”,以最脆弱样本作为评判标准,这其中底层人物的感受无疑最具有标本效应。中央电视台2012年推出的《走基层•问暖•关注大凉山失依儿童——金子找妈妈•心愿》,以14岁的女孩金子为代表,关注了四川大凉山一个特殊群体——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的失依儿童。节目讲述了少女金子如何在家族长辈的阻挠下去看望妈妈的过程。在类似的新闻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往往是打动人的关键,他们的生活既不可避免地受到周遭现世的影响,又同时受到外来社会的新发展、新观念的冲击,这样的人物命运在基层社会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关注这些人,以小见大,来反映社会变迁,重新解构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是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深层沟通,也是媒体责任和使命所在。

(四)调节社会深层矛盾危机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潜在的或者已经显现的矛盾正在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如何化解矛盾一直是政府部门、学者包括有责任的民众在内普遍考虑的问题。作为媒体来说,对矛盾的呈现一直是审慎的,但回避矛盾更会招来公众的信任危机,在这方面,2014年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于“5•12国际护士节”推出的特别节目《生死之门——ICU鉴证实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节目记录了河南省某医院重症监护室(ICU)里发生的故事,以4台高清摄像机进入ICU,在那里度过了28个日夜。节目实际上是回应了当前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特别是ICU,费用高,患者家属不能入内,病人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是医患关系最为隔膜、最易产生矛盾的地方,节目以病人的救治为线索,以救治能否成功为悬念,展现了医护人员的倾力救治,病患家属的坚持和不舍,病人本身的求生欲望以及对人生的一些参悟。节目的宗旨是为了缓和医患关系,但并未像传统手法那样平铺直叙地去展现医护人员的辛苦,而是从更深刻、更人性化的角度去展开明暗两条线,明线是病人的生死,暗线是医护人员的奉献。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观众表示,除了感动,他们还产生了对生死、人性、医患关系等多方面的反思。综上所述,实际上,所谓的深度沟通,其实是对电视媒体视角下移、表述“走心”的一种呐喊,是对当前电视新闻缺乏思想性、僵化草率的抵制。要想在新媒体竞争格局中保留一席之地,或者谋取更好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体制壁垒的保护,任何外加的强制力都只能提供暂时的优势补充,电视终究已经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因此必须真正发挥深度优势,更真实地关注人们在物质富足背景下的情绪危机,化解人们内心潜藏的负面因素,如此,才是电视新闻真正的价值所在。

作者:顾晓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新媒体深度沟通电视新闻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4888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执行异议裁定书 内燃机学报

相关论文

柴油机编辑部

论文百科2017-03-21 12:07:48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电业》 《犯罪学论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农村观察》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中国实用医药》 《中外食品加工技术》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