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研究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规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一、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第一点强调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我们要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识和分析中国经济,这样才能看得清、看得准、看得深、看得远。
二、努力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新成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什么是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发展为了什么”这三个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提出了中国梦、“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经济发展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命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中国因素和中国智慧,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大胆实践。
(一)社会主义人本经济理论
其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通过精准扶贫、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从而奠定了中国人本经济理论的实践底色。
(二)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一是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二是五化协同发展理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三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并指出新常态的三个特征,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理论开启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空间。四是国际经济治理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等倡议。这些学说形成了中国“亲、诚、惠、容”的国际观,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打开了中国宏观经济与调控理论的突破口。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这些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基础。(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这一论断,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三、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认识和分析湖北经济发展“十二五”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断从湖北改革发展的新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汲取新经验、挖掘新潜力、完善新方略,实现了湖北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湖北发展实践
1.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中央要求,先后出台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持续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坚决兜住基本民生底线。2.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以战略实施来把脉定向。为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战略思路,全力推进以“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为总目标、内涵丰富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十三五”时期,湖北将加快推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争在全国发展方阵中总量进位、质量升级。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量质兼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立足新形势新要求,主动转变发展思路,从“竞进提质”到“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从“弯道超越”到“换道超越”,从“扩大需求”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不断提高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换道超越,坚定不移重塑发展新动力,坚定不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3.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近年来湖北着力实施改革创新驱动,出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意见》,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省委、省政府先后确立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红一绿”试验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等战略规划,把绿色发展作为湖北持续健康发展的底线。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指示,快速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项目,并取得初步成效。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按照“1+N”模式,制定出台了《湖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总体方案》及5个专项行动方案。在降成本方面,省政府出台了《湖北省降低企业成本专项行动方案》,以25条干货措施为企业减负。4.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改革发展和反腐倡廉“力度统一论”,大力推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提振发展气场,保持竞进作为,以管党治党的实际成效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不断开创发展新境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功实践,给湖北带来了加快发展的最强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量跨越、质效提升、位次前移”的竞进态势,开创了发展的新境界。1.量质兼取有突破。今年上半年全省经济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继续保持“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良好态势。全省GDP增长8.2%,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呈快速增长态势,收入规模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1位;全省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9.5%,增势稳定,经济增长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2.结构迈向中高端。今年上半年先进制造业增长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投资结构逐步向新经济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全省第三产业增速达到9.5%,在三次产业中增速最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2%,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8%,比第二产业贡献率高6.8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发展动能在转换。今年上半年,我省新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可圈可点。一是现代服务业蓄势待发。全省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2%,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4.8个百分点。重点服务业增长均呈现出高于一季度、高于上年同期的良好态势。金融业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上半年全省金融业增长达到13.1%。二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光缆、锂离子电池、手机、汽车仪器仪表、光学仪器、工业机器人、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增速明显加快。三是新型消费形成持续动力。网上零售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56.2%,文化娱乐休闲消费快速增长,全省旅游收入增长14.2%,电影票房收入增长24.8%。4.民生幸福获得感在提高。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8.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9.7%,增长8.2%,为近两年以来最高增速。全省城镇和乡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和9.4%,分别快于经济增速0.6个和1.2个百分点。全省教育、科技、社保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八项支出增长25%,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作者:李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