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饲养方式经济效益论文

时间:2017-02-12 21:20:19 来源:论文投稿

1传统饲养方式墨江养牛业的现状

1.1牛存栏量大,农户养牛普遍

据墨江县统计局资料,2013年末全县牛存栏量达13.62万头,其中黄牛9.13万头,水牛4.49万头。全县能繁母牛4.36万头,其中黄牛2.66万头,水牛1.7万头。养牛农户占总农户的90%左右,少则每户饲养1头耕牛,多数农户养牛数量在3~6头之间,也有饲养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规模最大的饲养量达158头。冷凉山区以饲养黄牛为主,低热河谷区饲养水牛为主。牛是山区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全县69万多亩耕地,耕作方式上,农业机械化普及率不到30%,大部分山区农民养牛主要用来耕田的传统思想还在根深蒂固。

1.2养牛提供的肉食产品和经济增加值少

2013年全县出栏肉牛19980头,出栏率14.6%,个体产肉量90.84kg;牛肉产量1815吨,占全县肉类总产量的8.2%;养牛业产值0.63亿元,占全县畜牧业产值的10.16%,充分说明了牛的饲养量大,饲养管理技术落后,出栏率低,个体产肉量小,经济效益差。目前本县牛肉供不应求,部分肉牛需从县外调入屠宰供应。

1.3饲养方式传统落后

农民养牛最普遍的饲养方式,是利用草山草坡天然牧草放牧饲养,早出晚归,牛的长势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季节水草丰茂,牛的长势良好;冬春季节水冷草枯,牛停止生长,甚至掉膘减重,一年养牛半年长,年增长量小。全年基本上不补饲精料,只有草枯农忙时的耕牛,才有机会享受到少量的精料犒劳。实施商品牛羊基地建设项后,养牛示动态范户建起了青贮氨化池,部分农户用青贮氨化料作为补充料,在生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4种草养牛工作已经起步

人工种草试验示范工作从1986年开始,经过近30年的试验示范推广,筛选出一些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的牧草品种,累计人工种草3.573万亩,建立草种基地700亩,每年可提供种子、种苗70余千千克,种草养牛已经被农户接受。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推广速度缓慢,牧草退化严重。

1.5牛冻精改良肉牛初见成效

墨江县从1998年开始建立牛冻精改良网点,到目前累计建立冻改点7个,完成配种12160胎,产杂交牛10682头,经过杂交改良的牛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但是,由于项目没有持续投资,推广资金投入少,加之此项工作技术要求高,养牛分散,配种难度大,所以项目断断续续难于维持,推广工作艰难。

1.6大量农作物秸秆饲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据测算,2013年全县农作物秸秆产量达31.12万吨,但饲料利用率不到10%,绝大部分被告浪费掉。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养肉牛潜力巨大,有待开发利用。

2传统饲养方式发展养牛业的有利条件

2.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

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农民增收的作用已被各级党、政府领导所认识,并已开始重视畜牧业的发展。特别云南省委、政府下发《关于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若干意见》之后,市、县两级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划,并制定了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畜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党委、政府和领导的重视,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2自然条件优越

北回归线穿过县城,把墨江版图一分为二。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既适合牧草长生,又为养牛提供了比较理想的环境条件。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可食牧草种类多达数百种,全县天然草山面积达302万亩,其中有效草场面积267万亩,能够提供较好的天然牧草,又有实施人工种草的良好基础和丰富的秸秆饲料资源。

2.3群众基础好,牛的饲养量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原集体管理的大牲畜全部承包到户饲养,山区农民都有传统的养牛习惯。承包到户后牛的存栏量增长很快,从当时的7.8万头增长到目前的13.62万头,具备了年出栏4万头左右肉牛的存栏基础,出栏率可提高到25~30%。

2.4交通条件较好

国道213线,高等级公路G851线和省道0538线交汇于墨江县城,县内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从各乡镇到公路主干线都不超过3小时的车程,从县城到省城昆明和普洱市府均可3小时内到达。昆-曼国际大通道和泛亚铁路中线穿城而过(将开工),有利于墨江县的肉牛产品销往东南亚国际市场。

2.5市场前景广阔

绿色食品倍受消费者青睐,墨江县自然生态良好,全县平均森林覆盖率达61%,也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牛在山清水秀的天然牧场上放牧生产,可谓是绿色无公害食品。由于肉食结构的调整,增加了民众的牛肉需求,推动了牛肉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养牛户的收入,刺激了养牛积极性。所以,牛肉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很大。

3传统饲养方式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3.1农民商品意识不高

长期以来,农民对牛的经济用途,从表面上看是役肉兼用,实质上主要是为了满足农业耕作需要,饲养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培育耕牛而展开的,从根本上忽视了肉用性能的开发。有的农民从不卖牛,甚至把养牛多少作比较当作荣耀。传统、封闭、非专门化的生产模式是导致养牛商品意识不高,经济效益欠佳的重要原因。

3.2饲草营养结构不合理

县内天然草场以禾本科为主,既便是人工草场也多为臂形草、狗尾草、宽叶雀稗、象草、皇竹草等禾本科牧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豆科牧草在饲草中的所占的比例太少。非蛋白蛋补充利用技术没有推广,补充精料习惯正在起步。所以,牛靠自然放牧所摄入的营养中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能量不高限制了牛的生长速度。

3.3牛品种退化,个体小

由于长期闭锁繁育,近亲繁殖,牛的品种退化严重,个体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根据对市场上交易的成牛水牛30头、黄牛47头进行体尺测量估量,水牛平均体重为378kg,黄牛平均体重为221kg,体重约为良种杂交改良牛的一半。

3.4饲养管理粗放

只放牧不补饲的饲养习惯,使牛的营养摄入不足,特别是冬春枯草季节差距最大,牛的生长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牛厩建设简易,均为全开放或半开放型,春、夏、秋、冬一个样,风、雨、寒、热无防护,对牛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3.5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全县虽然基本实现了普九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但是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安心扎根农村的多为文化偏低、年龄偏大的劳动者。科学养牛知识和疾疫防治知识普及难度较大;商品意识淡薄,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还占主导地位。

3.6投入严重不足

每年财政对养牛业的投入很少,养牛示范项目、肉牛冻精改良网点建设覆盖面十分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养牛业发展的需要。墨江县是国家级特贫困县,财政收入少,农民都比较困难,无力对养牛业更多投入,牛厩因陋就简,水槽料槽不配套,青贮氨化设施缺乏,现代养牛技术难于推广。

3.7疫病威胁严峻

俗话说,家有千罐,血财不算帐。充分说明了动物养殖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国家只重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已经得到一定控制。然而,由于农户防病意识差,基层兽医技术力量薄弱,牛出败、气肿疽,寄生虫病,内科疾病等防治仍然存在较大空档,一旦疫病发生,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

3.8产业化程度低

缺乏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和营销大户的带动,养牛生产几乎是农户家庭分散养殖,饲养规模小,零星分散,没有形成专业化的生产。由于养牛场(大户)少,拿不出拳头产品,形不成自己的品牌。畜产品加工几乎空白,肉牛全部以原料的形式进入市场,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产品副加值,提质增效困难。

4发展养牛业的对策措施

4.1改变饲养管理方式

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牛的生长潜能。一是改变传统放牧饲养的习惯,建立起“厩养与放牧,放牧与补饲”,以优质人工牧草、青贮料、氨化料、非蛋白氮、添加剂、精料补饲相结合的饲养管理模式;二是逐步推广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肉牛生产管理模式,缩短饲养育肥周期,减少维持消耗,提高草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4.2改变经营模式

明确牛的经济用途,逐步实现从役用为主到肉用为主的转变。据统计,2013年全县有役牛6.27万头,每头役牛平均负担耕地11亩,已经处于过饱和状态。要对广大养牛农民宣传农业机械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山区小型和微型农业机械,加快普及机械化耕作技术,把大量的劳动生产力解放出来,使役用牛退役,通过短期育肥,成为商品肉牛,提高养牛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4.3改善草料营养结构,注重草料营养平衡

饲草饲料是发展养牛业的物质基础,草料中含有全面而平衡的营养要素,是肉牛快速生长的前提。立足本县实际,要解决自然草料中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微量元素不足的问题。一是人工种草时选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牧草品种,如红三叶、白三叶、紫花苜蓿、大结豆、特高黑麦草等;二是利用牛能够利用非蛋白氮的特点,酌情添加尿素等非蛋白氮源;三是推广使用“牛羊舔砖”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添加剂;四是制作青贮、氨化饲料增加营养,提高饲料价值。

4.4加快推广肉牛杂交改良技术

推广实施肉牛杂交改良技术,是改良本地牛群,提高肉牛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墨江县10多年的肉牛良种冻精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杂交肉牛个体大、增重快、肉品好、效益高。据调查,1.5岁的杂交牛其个体和销售价值与3~4岁的本地牛相当,改良效果十分明显。随着群众认识程度的提高,这一技术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逐年增加冻精改良配种网点,争取到2020年全县15个乡镇肉牛重点产区,都能推广应用肉牛冻精改良技术。

4.5通过培训示范,提高农民养牛水平

培训工作开展的好坏,关系到肉牛生产发展的快慢,也关系到养牛经济效益的高低。通过技术培训,把实用技术传到千家万户,使技术真正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以养牛大户、示范户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每次培训一个单项技术,经过反复多次的培训,使每个养牛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以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促进肉牛养殖水平的提高。

4.6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养牛经费的投入

肉牛养殖周期长、投资金大、风险高。肉牛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支持,要有项目的规划和扶持计划,没有政府项目资金支持难于快速发展。过去已经实施的商品牛羊建设项目,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当地政府要有发展规划和计划;二方面要继续争取国家和省级的项目扶持;三是要创造宽松的环境招商引资,使有钱的老板改行投资肉牛发展;四是要通过示范让群众看到肉牛养殖具有的良好经济效益,鼓励广大农民自筹资金投资养牛。

4.7重视疫病防治工作,降低养牛风险

按照国家要求,动物防疫部门要认真作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检疫、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及时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把疫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4.8培育肉牛龙头企业、加快现养牛进程

政府要注重支持培育肉牛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和营销大户,加快养牛产业化进程。以肉牛原料生产为突破口,培育肉牛养殖大户和营销大户,原料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引进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最终形成以原料生产促进加工业的发展,加工业的发展又带千家万户农民进行原料生产供应的良性循环,从而做强做大本县肉牛产业。

作者:白云伟 单位:云南省墨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传统饲养方式经济效益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5062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中小学图书馆装备 贵阳人力资源网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小溪流》 《农业部北京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四川林勘设计》 《湖北农业科学》 《当代商报》 《延边党校学报》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化学传感器》 《石化技术》 《中医教育》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