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集输工艺流程论文

时间:2017-02-13 13:11:38 来源:论文投稿

1.油气集输工艺的概述

在油田生产的过程中,油气集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其主要是将分散油井中的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的生产产品集中在一块,同时在经过相应的处理、加工,促使石油与天然气外输到炼油厂和天然气用户的所有步骤为油气集输。油气集输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了原油脱水、天然气净化、原油稳定、轻烃回收以及油气集计量等工艺操作[1]。石油企业在石油开采与开发的过程中,油气集输工程需要依照油田设计、油气物性、自然条件以及石油产品等展开相应的设计与建设。油气集输流程主要是从油井口生产的油气在经过集输、计量、稳定、分离与脱水等其他处理,直至生产出的油、气产品能够符合相应标准的全过程工艺流程。该项操作时油、气技术处理系统的关键操作部分。

2.油气集输流程的类型与设计原则

在石油生产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将油气集输流程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同时在油气集输流程操作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来作业,这样才能保证油气集输流程设计达到相应的标准。

2.1油气集输流程的类型

油气集输流程的是石油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该项操作对石油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将油气集输流程分为几种类型。首先,加热方式分类。按照不同的加热方式可以将油气集输流程分为井场加热集油流程、不加热集油流程、掺热水集油流程、掺活性水集油流程、掺蒸汽集油流程、汽伴随集油流程、掺稀油集油流程。其次,按照通往油井管线数目分类。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分类,可以分为三管集油流程、单管集油流程以及双管集油流程。再次,按有油管网形态。按照油管网形态来分,可以将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分为串联管网集油流程、环型管网集油流程、米字型管网集油流程、状管网集油流程。最后,按照油气技术系统分布站集数可以将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分为一级布站集油流程、二级布站集油流程、三级布站集油流程。

2.2油气集输流程的设计原则

在油田生产的过程中,油气集输流程需要遵循相应的设计原则。而设计的原则必须根据气藏工程和采油才气工程方案、化学组成、产品方案、地面自然条件的情况综合考虑。从才有工程开采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其设计原则应当遵循这么几种:首先,工艺流程应当保持密闭状态,以此来降低油气消耗;其次,合理利用热能,做好设备与管道保温工作,降低油气处理与输送温度;最后,合理利用油气井流体的压力能,适当提高技术系统压力[2]。

3.油气集输流程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在油田开发渐渐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油气集输流程逐渐获得发展。从开发油田开始,油气集输已经经过了多个发展阶段。首先,单井集油阶段。从发现延长油田(1907年)、出矿坑油田(1906年)至开发玉门油田初期(30年代初),油田开发基本上是单井集油、单井拉油方式,工艺过程简单,油、气仅简单分离,要油不要气,原油采用沉降脱水除砂。这个阶段为不成系统的简单工艺。其次,远油站阶段。在玉门油田不断被开发的过程中,地面工程已经形成了相应的系统,多口油井产物收集到一个站上进行油气分离,原油在罐装中沉淀脱水直至集油装车往外运走。应用管线与相关设备促使油田油气收集处理形成一个相对开放式的流程。再次,密闭收集阶段。在油田不断开发的过程中,单管密闭、排状井网串型流程开发出来,随后在胜利、大港以及辽河等油田中开发,同时在结合各个油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实行不同类型的小站流程,也就是单井进行计量站集中计量、联合站集合油气分离与脱水处理的集输流程。这样的技术特点应用是的密闭式处理,但是联合站的脱水处理是相对开放的。在这个时期中,集输流程工艺的多个方面都获得了相应的创新与发展,并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集输处理流程。最后,高效集输阶段[3]。目前我国石油开发已经进入到了相对高耗能的采油时期,节能降耗成为油田开发生产中较为重要的问题,油气集输流程与集输处理工艺、设备方面在高效节能方面更为突出,油气处理技术已经进入到了高效发展的新阶段。发展至今,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处理消耗的能量逐渐降低,并且处理的效率逐渐提高。促使工程量逐渐减少,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从目前中国油气集输工艺流程的现状来看,其将朝着简化井口与计量站、减少占地和方便管理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在石油开采生产的过程中,油气集输工艺流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石油生产的过程中,应用油气集输工艺流程,将能够促进油田生产工作更好的实施。

作者:段光毅 单位:西北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油气集输工艺流程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5334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水产养殖 pk10技巧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今日海南》 《故宫博物院院刊》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高校图书馆工作》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中兽医学杂志》 《电影世界》 《诗选刊》 《中国印刷物资商情》 《世界宗教文化》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