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脑梗死患者临床影像学分析

时间:2017-02-13 18:06:23 来源:论文投稿

1、DSA结果

供血动脉异常者102例,其中椎-基底动脉合并颈内动脉异常80例,包括发育异常者15例、动脉狭窄者36例(椎动脉15例、锁骨下动脉8例、基底动脉4例、小脑后下动脉4例、大脑后动脉3例、小脑前下动脉2例)、闭塞5例(椎动脉3例、基底动脉2例)、基底动脉联合椎动脉狭窄20例,前、后循环动脉均有狭窄者4例,单纯颈内动脉异常22例;其余28例未见异常。

2、梗死灶部位

130例患者中小脑梗死(包括单纯或双侧)39例;脑干梗死28例,包括:延髓3例、脑桥22例、中脑3例;脑干合并小脑梗死20例;脑干合并丘脑梗死18例;枕叶梗死(包括单纯或双侧)12例;丘脑梗死(单侧或双侧)9例;枕叶、丘脑、小脑、脑干均有梗死者4例。2.3随访结果:1年后随访无残障68例,轻度残障30例,预后不良32例(包括重度残障18例,死亡14例);死亡病例中发病1个月内死亡8例,7例死于PIS,1例死于其他病因,半年内死亡5例,1年内死亡1例,均死于PIS;1年后复发病例24例,大多为后循环供血动脉异常者。

3、预后不良与病变动脉的关系

1年后随访结果显示,经DSA检查后循环动脉系统无异常者和单纯颈内动脉系统异常者预后良好:无残障24例,轻度残障22例,严重残障1例,死亡3例;椎-基底动脉合并颈内动脉异常预后:无残障17例,轻度残障10例,重度残障15,死亡8例;基底动脉联合椎动脉狭窄异常预后:无残障17例,轻度残障0例,重度残障1例,死亡2例;前、后循环动脉均有狭窄者预后:2例轻度残障,1例重度残障,1例死亡。

4、讨论

神经科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为后循环缺血(PCI),脑卒中的病因中该病约占20%,并且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3],PCI根据缺血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分为PIS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往文献报道后循环血管系统的异常是导致PIS的发病解剖及病理基础[4],因此对颅脑血管的检查是防治本病的关键,影像学检查方式:DSA,CT血管造影等均为临床常用检查方式,其中DSA最受推崇,并被认为是诊断血管异常的金标准[5]。本项研究中通过DSA检查,PIS患者供血动脉异常者高达78%(102/130),其中椎-基底动脉异常者最多,占62%(80/130),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6]。这就充分说明供血动脉异常是导致PIS的重要危险因素,对老年高发人群应选择性筛查,通过有效预防,尽量降低PIS的发病率。另外,在本组研究中,PIS患者最常累及梗死部位依次为小脑,脑干,脑干合并小脑,脑干合并丘脑等,可看出病灶分布具有分散性和多灶性。经1年随访,我们发现预后良好者(无残障和轻度残障)98例,占75%,预后不良占25%,其中死亡病例多集中在上半年,以发病第1个月病死率最高,说明该段时间是PIS患者的高危期,应加强和完善干预措施。在预后不良的患者中,椎基底动脉异常、椎基底动脉伴颈内动脉异常、前后循环具有异常者28例,占87.5%,同时,1年后复发的患者大多数伴有供血动脉异常,说明供血动脉异常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与以往高峰等[7]报道相符。综上所述,PIS的发病基础及预后相关的重要因素为后循环供血动脉的异常,并且与梗死部位也有明显的相关性,对PIS患者及时的进行血管影像学检查,尤其是DSA检查是对后循环脑梗死的诊断及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宁宁 单位:山东省章丘市埠村煤矿医院放射科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环脑梗死患者临床影像学分析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5413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医学论文发表 原产地证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现代园艺》 《国际新闻界》 《中国农村教育》 《芙蓉》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数字社区&智能家居》 《中国造纸学报》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当代经济》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