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计量技术论文

时间:2017-02-13 19:36:30 来源:论文投稿

一、信息化条件下创新计量监督管理的方法

1.计量监督信息系统的应用

随着计量监督工作的逐渐发展,计量监督信息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良好的计量信息系统能够便于计量监督人员和监督单位对计量监督工作实施迅速开展。因此,在信息环境下,运用计量监督管理系统实施管理和完善显得极为重要,必须引起重点关注。通过对计量监督信息系统的运用,能够使原本分散的各个计量监督单元结合起来,各个单元之间构成良好的信息资源整体并实施全面覆盖。同时,通过对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便于计量监督人员分析和核对大规模的数据,使计量信息的准确性得到保障。另外,还应对计量监督工作的透明性得以提升,使计量数据的可靠度得到不断增强。而提升计量数据的可靠性是确保计量监督工作顺利开展的条件,使由于计量失误造成计量故障问题得以降低。

2.在信息化条件下计量监督工作的创新方法

(1)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使计量监督工作处于简单、快捷、科学、有效的效果。

传统的计量工作中,会存在繁琐的工作内容和较大的工作量,导致计量监督工作产生任务重、时间紧的现象。在施工建设中,通常是通过自检的方法完成计量的上报,并未由网络信息进行完成,不仅导致时间上有浪费现象产生,在完成工程量核对之后也会出现一定的错误现象,导致最终结果和清单量有不符的问题发生,为计量工作难度的解决提供条件。在信息化条件下,计量监督工作的开展存在方便快捷且清晰明朗的优势。结合不同建设项目,构件项目网站,在网站中对计量支付网页进行设置,这样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即可通过网络信息传送的方法对原有的人工传递进行替代,有效解决时间上的浪费现象。

(2)信息化管理的创新。

国家能够同网络信息清晰地对每一个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工作,有效减少国家财政资金的损失,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将个人的价值展现在国家财政管理工作汇总,使建设工程后期的顺利开展得到保障。

(3)计量信息化建设的增强。

对网络信息的发展进行运用,建立并健全整个网路平台。为细致全面的法律信息、各类计量资源信息、技术法规和计量政务信息进行提供。

(4)计量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工作的完善,使计量检定率得到有效保障。

对计量监督工作的力度进行加强,不仅需要使计量技术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而且还应对计量设备的配置、使用和保养校订工作进行完善。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企业相关检定仪表进行配备,并定期对其进行检定,从而使计量检定率得到有效提升。企业在对计量设备的配置条件进行完善的前提下,还应对检定工作的环境条件得以保障。作为量值传递过程的依据,检定规程要求规定检定环境和测量条件达到一致状态,要求对相应的测量仪器进行运用,有效检测环境状况,从而使检定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得到保障。对标准计量检测器具实施正确运用,使检定标准率得到有效保障,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计量法规的完善,使计量检定规程的实施得到全面落实。

作为计量技术规范的一部分,计量监督法规根据不同的技术层面给出了相应的规定,主要包括检定条件和计量性能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使时代发展规律得到适应,计量技术也在逐渐完善,我国法律进一步完善了计量检定规程。但依然需要计量监督人员的不断完善和改进。要求企业对计量法规是时候严格执行,使计量检定规程的实施得到全面落实,使其作为标尺,将建设计量体系得以加快,改革计量管理体制,严格监督,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6)有计量管理工作为重点,使计量监督方式得以提升。

计量监督部门应将计量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将国家标准作为执法标尺,对企业计量检定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加大,从而使企业能够全面关注计量管理工作,完善计量管理机构,使计量管理方式得以提升。

二、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计量管理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进程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规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使得企业的业务和出厂的物料数量得到增多。在该状况下,仍然采用传统的计量方法,则无法对数据的准确度得到保障,造成整个企业的生产成本提成,对企业的较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必须严格监督计量管理工作,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展物料的计量、传输和记录,该方法的运用能够时经济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持续健康发展。科

作者:曹丹 单位:南召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信息化计量技术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5438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药学论文网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相关论文

西南医院艾九松

论文百科2017-03-25 06:02:15
相关学术期刊
《草地》 《奇闻怪事》 《高校地质学报》 《地质学刊》 《复旦教育论坛》 《美术研究》 《现代健康人》 《新西部》 《大众考古》 《中国财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