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方法

时间:2017-02-14 05:08:58 来源:论文投稿

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背景

2006年4月,国务院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并将“示范区”纳入中部崛起的重点发展区域。“示范区”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个地级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3]。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我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将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承担起科学发展试验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以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重任[4]。“示范区”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积极引导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集聚发展要素,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中部经济发展步伐。同时为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和协调发展,形成东中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从而缩小中东部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

二、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高端企业少

安徽省长期以来是以“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基本形象著称。与毗邻的东部发达省份比,产业基础较薄弱,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发展方式粗放,高端企业比较少。全省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水泥建材等重工业产品上。产业结构多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为主导,所以大多处于“微笑曲线”的中端,即价值链的低端。

2.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差

长期以来,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较落后,产业基础较薄弱,发展观念也较落后,缺乏对产品研发的重视和投入,致使产品研发和设计水平低,品牌创建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低。“示范区”内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较少,而且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国际化能力较弱,生产效益和效率均不高。

3.营销观念落后,品牌意识缺乏

由于缺乏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大市场氛围,“示范区”大多数企业营销观念比较落后,市场开发不积极,思想较保守;品牌意识缺乏,产品宣传和服务不到位;中小企业缺乏长期战略规划,小农经济意识比较强,小富即安,有饭吃就行。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营销观念和品牌意识方面有较大差距。

4.高科技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示范区”长期经济发展落后,收入水平较低,致使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缺乏。特别是高科技人才,一方面流失多,一方面引进难;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人口出现“空心化”;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大中专学生多数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安徽人口6860万,常住人口5950万,净流失910万。

三、从“微笑曲线”理论,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策略

1.严把产业准入门槛,实现高标准、高起点、高端承接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低水平重复,而是技术升级创新的过程。因此,“示范区”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一方面要瞄准“绿色”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观,严把产业准入门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坚决防止落后产能和污染严重项目进入示范区;另一方面,要实现高端承接。围绕“微笑曲线”的两端,把握产业承接的项目、结构和发展方向,重点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样,才能保证“示范区”的示范性和先进性,更好地发挥“示范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2.重视产品研发,推动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

从“微笑曲线”看,产品研发处于曲线的上游,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空间。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看,创新已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此,要加快“示范区”建设,首先必须重视产品研发,大力推动自主创新,走科技创新之路。在这方面,深圳华为公司为我国企业创新树立了典范。为了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华为”长期坚持占销售收入10%以上的研发资金投入,并对产品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十分重视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从而保持华为在全球通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5]。其次,必须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示范区”要大力发展物流、商务、金融、保险、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餐饮、旅游、健身、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会展、创意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3.转变营销观念,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营销、品牌和服务均处于“微笑曲线”的下游,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较大的利润空间。“品牌为王”,无形胜有形,这已是现代市场经济和企业竞争的金科玉律。“示范区”产品要想进人国内外高端消费市场,就必须有知名的品牌做依托。首先,要打破小农经济意识,树立现代营销观念,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积极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要认真把握和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规律,善用品牌来影响消费者。运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以顾客的需求为核心,按市场需要来开发产品,认真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和促销策略,开辟多元化市场营销渠道,以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其次,要实施品牌化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重视品牌建设。一方面,“示范区”企业一定要注重国内强势品牌打造,走出长期给国际品牌做OEM的生产模式,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根据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从标准化向具有非物质文化内涵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品转变。“示范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在各细分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目标市场中实施品牌化战略,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品牌建设方面,芜湖奇瑞公司作为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创造了中国汽车发展的奇迹,开创了我国汽车民族品牌的成功典范,其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得到迅速提升。“示范区”内其它企业要以此为榜样,转变营销观念,树立品牌意识,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4.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示范区”实现经济崛起的最佳发力点。要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把现代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示范区”目前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应大力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要在具备基础条件和技术优势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强科技联合攻关,掌握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把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新、调强。重点加快培育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专业化大市场建设等五大重点现代服务业,实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5.整合资源优势和产业集群,发挥竞争合力

积极整合资源优势和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营销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就曾指出:产业集群可提高企业的协同作用,产业链的聚合将形成企业竞争力。比如像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这样的高科技企业集中地,就是形成产业集群、发挥竞争合力的典范。“示范区”本身就是国家级的经济合作区,要充分利用这个发展机遇,统筹规划,认真整合各种资源,在“示范区”内形成产业集群和竞争合力。“示范区”要和长三角等地区通力合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提高“示范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比如,合肥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业已形成美的、格力、长虹、海尔、三洋、美菱白色家电过千亿的产业集群,是全国第二规模的家电企业集聚地。芜湖市以“重大项目引领,产业集聚发展”为原则,按照现有产业基础及发展时序要求,重点发展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四大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生物、公共安全三大产业,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4+3”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末,打造汽车、材料、光电3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2个千亿元企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要广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力争在皖江地区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密集带。通过政府牵头,合理整合产业价值链,通过市场的洗牌,逐步淘汰竞争力弱的小企业,使各行业产生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形成总部经济,掌控整个产业链里附加值和利润较高的环节,而把附加值最低的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低的地区,从而实现“微笑曲线”两头高利润的增长模式[6]。

6.加强人才开发和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

科技要发展,企业要创新,人才是支撑。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尤其对于落后地区经济起飞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人才开发和管理,设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开发好人才,防止人才大量流失。充分利用本省高校教育资源,培养企业急需的实用人才,为“示范区”经济服务。从政府层面看,要加大教育投入,重视高科技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解放思想,大胆实施吸引人的招商引智战略。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要有长远的目光,勇于投入资本在前期的产品开发阶段,而且要注重吸引人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无形的资本。贯彻“以人为本”的科技人才战略,坚持“引进、培养”双重并举,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为“示范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示范区”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承接产业转移是篇大文章,它肩负着平衡区域发展,缩小中东部差距,振兴安徽、中部崛起的“国家使命”。因此,“示范区”建设必须打破常规,走跨域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运用“微笑曲线”理论,围绕“技术、品牌、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从高起点、高标准、高端产业出发,搞好产业承接和发展,为加速安徽崛起,实现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朱吉玉 单位: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方法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5600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窦桂梅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清华法治论衡》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江苏煤炭》 《数学学报》 《农业与技术》 《血栓与止血学》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广播电视信息》 《城市发展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