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共性特征

时间:2017-02-14 07:33:01 来源:论文投稿

一、全球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建设经验

1.伦敦的经验①地理区位条件。伦敦位于英国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两岸,距离河口88千米,是海轮通航的终点,同时扼大西洋航道的要冲,是连接西欧与北美洲的桥梁。18世纪伦敦港曾占全国对外贸易货运量的四分之三,现在仍占约四分之一。虽然伦敦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全球的排名已经不在前20范围,但仍在致力于提高港口效率。以港口为中心的物流或货运枢纽模式在伦敦港正在推进过程中。迪拜环球港务集团的伦敦门户港正在毗邻位于伦敦东部的新的350万标准箱深海集装箱港口的地方,建设以港口为中心的大型物流园。长期以来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航运市场,世界上主要的航运、造船和租船公司,都在伦敦设有代表机构。②产业条件。在雾都时代,伦敦曾经是一个工业中心,直接引爆了早期的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60年代达到顶峰。1951年,伦敦的制造业就业人数达到140多万,占全国制造业人数的1/7,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42%,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51%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伦敦制造业开始衰退,服务业开始崛起,具有战略意义的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后,伦敦金融业自由化、国际化发展迅速,同时金融创新、变革迅猛发展。到了80年代末期,伦敦金融业就业人员达到85万人左右,远远超过纽约、东京30万~40万的从业规模,伦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2001~2012,伦敦仅金融及保险行业的就业比重就从10.1%上升到11.3%。在最近十几年间,伦敦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其产出和就业量仅次于金融产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伦敦的第二大支柱产业。③基础设施的建设。伦敦拥有众多的码头,18世纪中期后贸易的繁荣给伦敦的水上运输带来了压力。1799~1828年间,伦敦掀起了码头建设的热潮,各个码头相继启用与发展。不仅如此,英国是世界发达国家公路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均公路占有量居世界前茅,而英国的公路又以伦敦为中心向周围辐射,连通着英国的其他城市与港口。同时,伦敦还拥有盖特维克国际机场和希思罗国际机场这两个大型机场。发达的交通网络极大的促进了伦敦贸易以及经济的发展。④制度条件。伦敦拥有完善的商事仲裁制度,拥有LMAA、CIA等著名的仲裁机构和调节组织。伦敦航运业和海商法制度的发展使得伦敦成为国际海上仲裁的中心。伦敦拥有严格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具有基本上完全自由的外汇市场,一系列政策法规规范伦敦的证券交易市场,金融服务局统一行使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监管职能。伦敦拥有广泛参与商事仲裁的行业协会制度,行业协会在英国的商政界乃至世界贸易活动中均有很大影响,是伦敦贸易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2.东京的经验①地理区位条件。东京位于本州岛东海岸和东京湾中心,东有千叶,西南有川崎、横滨和横须贺等大海港毗邻,在东京湾沿岸形成组合港。东京港与千叶、川崎港相邻,距横滨港10海里。东京、横滨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进入21世纪后仍保持增长,仅在2009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2008年,这两个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427、349万TEU。以东京—横滨为核心的东京湾沿岸工业带是日本工业最集中、最发达的经济增长带。②产业条件。东京在战后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经过了一系列成功的产业转型,形成了具有东京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制造业集聚性很强,城市型经济特色显著。东京的制造业产值在1993年仅占日本全国的6.6%,但却集中了全国50%以上的航空发动机、出版、铅笔等行业的产值。东京的企业多在这里设立总部以发展海外开发工作。同时,东京也是外资企业的集中地。服务业十分发达。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京产业结构开始转型,制造业开始下降,服务业比重快速提升,超过制造业。1995-2006年,制造业所占比重下降了11.7%,服务业上升了9.5%。2000年后,东京服务业占比80%。在服务业内部,商业和金融保险业占重要地位。在商业方面,东京的批发业占主导地位。2007年,东京批发业年销售额约占全国的39.9%,从业人数约占全国的22.5%,并且东京批发业的集聚效应很明显,分布十分集中。东京零售业也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其年销售额占全国12.8%。③基础设施建设。1961年至1975年,东京港投入巨额资金,大力建设港口,全港的货物吞吐能力达到了7000多万吨。东京拥有成田和羽田两座民用机场,建成贯穿沿海的高速铁路干线以及发达的公路干线将东京与全国连成一片。东京具备优良的陆海空运输体系,陆路连接腹地进行内外辐射,在空港、海港或陆路枢纽的商贸集散地形成了一体化的物流体系,促进了东京航运中心的形成。④制度条件。在港口制度方面,二战后,日本把港口由中央管理变为地方管理,这一改变促进了东京港口的发展。在贸易制度建设方面,一是重视贸易与制造业的结合,以制造业为后盾;二是推行贸易与海外投资相配合,实施以综合大商社的海外扩张模式,形成了覆盖全球的贸易网络。而这些综合商社大多集中与东京,使得东京成为以“贸易中心”为基础的经济运作中心、统筹与调度中心。

二、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建设经验

1.新加坡的经验①地理区位条件。新加坡港位于新加坡岛的南部沿海,马六甲海峡的东南侧,新加坡海峡的北侧,港内深水码头的平均水深为10~14米,没有台风地震等灾害性天气,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深水良港,控制了印度洋和南海之间的咽喉,是国际航运的枢纽。2004年,新加坡港超过香港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2010年上海超过新加坡港。2012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为3160万TEU。②产业条件。新加坡的产业转型升级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来应对转口贸易的衰退。新加坡独立后,原先畸形单一的转口贸易逐渐萎缩,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使得新加坡实现了经济的起飞;第二个阶段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实现制造业升级。20世纪70年代,在逐渐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成本优势背影下,将制造业朝着高附加值、更加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转化;第三阶段是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实现再升级。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瞄准生命科学等领域,投入巨资,试图使生命科学成为新加坡的下一个经济支柱。同时,大力发展金融、商务等服务业,实现了经济服务化。③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巴西班,使得码头可以停泊吃水15米深的超级大型集装箱船,码头的集装箱处理量增加了25%,同时,新加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船舶交通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电子航运表,极大的提高了新加坡航运的效率与安全性。现在,新加坡已经拥有世界最佳的陆路交通、海港和机场。④制度条件。在港口制度方面,1819年~1959年的英国统治时期,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占领的期间外,新加坡实行的均是完全自由港政策。新加坡独立后,又成功完成了完全自由港向有限自由港的转变,创建了为新加坡本国经济建设服务的新型自由港。对外贸易制度方面,新加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并且实现了自由通航、自由航空、自由通讯、人员自由进出、货币的自由汇兑。2.香港的经验①地理区位条件。香港地区是东西方航运连接的枢纽。维多利亚港是一个天然的深水良港。香港港的集装箱吞吐在2004年后居新加坡港之后,2007年被上海超过,现居世界第三,2012年的吞吐量为2310万TEU。香港资本匮乏,地域狭小,发展对外贸易是香港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香港的经纬位置正处于欧、美两大洲的中点,处在纽约与伦敦这两个最活跃的金融市场中间,与纽约相差13小时,与伦敦相差8小时,正好弥补欧美两大金融市场开市和收市间的时间空隙,有助于香港金融中心的形成。②产业条件。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一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前,作为自由港,转口贸易迅速发展,贸易和航运成为主导产业。新中国成立后,英国抓住时机,制定自由度更高的贸易政策,使得香港的对内贸易额大幅度增长;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转口贸易步履维艰的背景下,制造业得以发展。制造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体系;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香港进入了第三次产业调整阶段。劳动成本的上升加上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制造业北迁,金融、商务服务、物流及旅游业成为四大支柱产业,转口贸易重新繁荣。③基础设施建设。香港港内有72个浮标泊位,可以同时停泊150吨货轮,还可停靠第三代大油轮。基础设施完善,被认为是远东装卸最快、收费低廉的港口之一。香港的启德机场是世界十大航空港之一,可以容纳巨形广式飞机,并可以日夜通航。④制度条件。作为自由港,香港拥有自由化程度最高的港口地位的港口、贸易、金融的便利性。金融制度方面,香港实行自由汇兑制度,其汇率与美元挂钩,其货币市场是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

三、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四大共性特征

1.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港口条件从五大国际贸易中心以及上海的区位条件来看,它们均是有着得天独厚地理条件的港口城市,并且有着纵深广阔的腹地。由于港口城市的水路交通方便,出于交易的方便,最初吸引了资本要素、人才、技术要素的集聚,推动了港口城市的经济以及产业先于其他城市快速发展,为今后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良好的产业基础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形成均离不开其发达的产业基础,上述国际贸易城市均是先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基础,由于世界贸易环境的改变,各个城市均根据自身的现状,在已有的产业基础之上,进行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在促进大量的要素流入后进而再形成高端的服务业。而产业结构调整后大都扭转了各地当时经济地位下降的困境,不仅如此,还恰好为各地区的城市功能从简单的物质生产中心功能向生产和流通服务的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流通中心等多功能中心转变创造了产业基础,使其最终成为的国际的贸易中心城市。3.完善的基础设施首先,各个城市会在各自港口的天然优势上,适时进行港口扩建以降低周边地区消费者和制造商的购买成本,从而提升港口竞争力;其次,各地政府会加快港口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各项商贸要素迅速在这些商业楼宇中集聚,促进了商务区的形成;最后,各个贸易中心城市具备优良的陆海空运输体系,陆路连接腹地进行内外辐射,在空港、海港或陆路枢纽的商贸集散地形成了一体化的物流体系,促进了航运中心的形成。4.良好的制度条件首先,各个城市均建立了发达的航运制度以促进各贸易中心城市的港口辐射以及聚集功能;其次,各贸易中心城市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以及金融制度的自由化则促进了各个贸易中心城市资金的流动;再次,强大的金融体系为各个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而自由化的贸易制度则促进了各地区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物流的发展。

作者:石琼丹 单位:宁波大学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国际贸易的共性特征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5641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电世界杂志社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调研世界》 《国际展望》 《河北农业科技》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中国经济周刊》 《浙江画报》 《过滤与分离》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重庆社会科学》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