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审美教育教学

时间:2017-02-14 10:41:47 来源:论文投稿

一、审美教育的概念、特点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从道德教育的角度看,即通过一定的审美活动不断提高审美内涵的能力,最终达到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形成和谐的人格和自由的追求;从审美教育视角分析,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教育活动,运用各种艺术和美的素材作为媒介,充分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内涵和价值结构,激发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智慧,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循序渐进重构和完善学生心理结构,是引导学生不断完善人性的一种教育方式。“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到,美先于自由,只有通过美,才能达到自由,才能恢复人性、和谐和完整。”[1]审美教育的特点首先是情感性。最本质的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以情感人,注重强烈的情感体验。其次是形式的多样性,注重非强制性的自由教育方式。第三,具有娱乐性,即审美教育“寓教于乐”。审美教育可以促进感性的解放、摆脱异化状态下单纯占有的欲望,解救人性的贫困。促进人类感性情感的形成,使生理情感逐渐升华为社会文化情感。“它还可以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培养人们美好、和谐、完整的心灵、情操和个性。”[2]

二、审美教育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3]文言文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经济、军事、艺术、教育等多个方面,包括历史的传承以及这其中所包含做人所具备的的独立个性和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等等,文言文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是无法估量的。这些作品言简意赅,微言大义,音韵和谐,内涵丰富,文质彬彬,让我们在这其中领略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审美体验。看到这些富有极高价值的文言作品,便可清晰的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审美教育是很重要的。尤其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如何运用文言文学习体会审美教育的特点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重要任务。

三、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

1.心灵美与心性善相统一的审美精神

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教育中强调美的理论作用于道德之上。强调美与善的和谐统一。这两者的统一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人行为表现的外在形式,善是人行为表现的内容。孔子大力提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就是“文”与“质”相结合的一种美。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理论是“仁”,对传统教育中的审美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人云:“何为美,夫善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善”。孟子从人格修养的角度讨论了善于美的问题,“可欲之谓善,有褚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即人格修养满足了人的合格欲望,就达到了善的境界;在行动中处处都以自己的本性所固有的仁义等原则做指导,言行一致而不背离它,就达到信的境界;在古人的眼中,美即善,善即是美,美和善是内在统一的,是和谐而不可分的。例如《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就可以通过他朴实、简单的语言中体验到,桃源明就是这样一个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真君子。陶渊明最终辞官归隐,用具体的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格价值,“五柳先生”这一称呼,也真实地体现了诗人彻底与世俗决裂的观念。真正地达到心灵美和心灵善的合一。

2.追求情感与理性相统一的审美途径

审美要与情感相依托,传统美育强调情感审美途径时,提倡情与理统一。儒家思想力求文人通过文艺作品在情感与表现理性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努力创造出情与理相统一的审美境界,意在透过文艺作品发挥对人的情感陶冶、精神净化的作用。中国传统美育也讲求审美的真实性,是人情感的真实与合理,情与理的统一使理渗透到个体的内心世界之中,使情与理融汇为一个整体。例如《小石潭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静,借此抒发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作者为什么选择普普通通地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是有过人的艺术胆量的;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把自己的身境,情感驾驭自如地融进景物中,景随情迁,情随景动,浑然天成地形成凄情的艺术境界,柳宗元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与那一份心境,一拍即合,融为一体,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情与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关注与思考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审美体验

人的审美与人对科学的认识是有区别的,人对美的欣赏与创造也不单单等同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改造。中国传统美育提倡用感悟的方法去对人类的生存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美进行欣赏,这是区别于人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与其认为人生论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石,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花与果,艺术是对生命的一种外化,对象化,另一种呈现方式生命的气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从来就主张取自“生命图式”以人的生命为参照习构建理论框架。

4.物与我同一的审美境界的审美融合

宗白华认为:“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副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庄子早就提出“神合”说,即“物我同一”的境界,庄子自己将这一境界称为“身与物化”。这种物化双向交流形成的知觉意象,是“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的审美意象。例《醉翁亭记》,作者笔下,醉翁亭的左右远景皆是一幅幅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宴饮之乐也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使作者勾勒出“滁人游乐图——太守宴——众宾欢乐图——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欧阳修在谪居时期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他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整篇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明显的体会出自然中的物我相融合的完美的审美精神的融合。从审美教育的概念和特点中,看出所用的文言文有其一定的审美教育特点。即心灵美与心性善相统一的审美精神;追求情感与理性相统一的审美途径;关注与思考人类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审美体验;第四物与我同一的审美境界的审美融合。在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应真正使新时期的文言文审美教育目标落到实处,抓出成效,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感知生活美,享受生活美,成为一个具有真、善、美心灵境界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杨娇 许采娟 杨俊晔 梁旭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文言文审美教育教学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5695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供应链成本 夏梦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云南大学学报》 《气象》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山东交通科技》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文史知识》 《新重庆》 《比较法研究》 《河北林果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