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农业环境的改善综述

时间:2017-02-14 10:46:06 来源:论文投稿

1次生盐碱化及盐碱地治理

20世纪50年代末,因盲目扩种水稻,灌区“大引、大蓄、大灌”,故地下水水位急剧上升,诱发大面积次生盐碱化,灌区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盐碱化成为引黄灌区的头号威胁。后经连续3a的控制灌溉,灌区地下水水位下降,次生盐碱化得到遏制,而老盐碱地治理也在有关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展开。从1965年开始,利用引黄灌溉的有利条件,在春季对经过平整的盐碱地利用大定额(2400~3000m3/hm2)灌水进行漫灌冲洗,使表层积聚的盐分得到充分溶解,并通过排水系统排出。同时,辅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以及引入细颗粒黄河泥沙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通过连续多年的综合治理,老盐碱区耕作层含盐量逐年下降并趋于正常,地下水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淡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灌区内0.68万hm2盐碱地基本上得到根治,成为稳产高产田[4]。人民胜利渠灌区盐碱地面积及地下水水位变化见图

2井渠结合对灌区地下水的影响

为控制灌区地下水水位,人民胜利渠灌区从1965年开始有计划地发展井灌,通过“井灌渠补”和“渠井并用”等方式将地下水与黄河水结合起来,在提高供水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同时,通过调整井灌用水比例来调控灌区地下水水位,防止次生盐碱化的发生。根据灌区长期井渠结合灌溉经验及地下水观测资料,平水年灌区用于农业灌溉的地下水总量约为1.45亿m3,占农业用水总量(含有效降水量)的29%。在用水管理上,小麦春灌、水稻泡田、插秧等大定额灌溉多以渠灌为主,汛期稻田续水和旱作灌溉则以地下水为主。根据灌区长期地下水观测资料,上游水稻区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维持在1.2~2.0m之间,旱作区常年介于2.5~5.0m之间。此外,引黄灌溉期间,渠道及田间深层渗漏对地下水的补充遏制了灌区内因工业超采地下水而形成的地下水位漏斗的发展;矿物质含量低的黄河水补给还使地下水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大部分老盐碱区地下水含盐量明显下降,重碱区丁村地下水的矿化度从4.6g/L降至约2.0g/L[5]。

3泥沙资源的引入对灌区农业环境的影响

人民胜利渠引黄灌溉(济卫)60a间总计引入泥沙5.1亿t,其中约12%的泥沙进入卫河,6%进入排水系统,超过4亿t泥沙被引入沉沙池、各级灌溉渠道及田间,对灌区农业耕作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引黄沉沙、淤地造田今、古黄河背河洼地以及黄河故道在开灌前有成片的低洼沼泽地、洼碱地、沙荒地以及由洪水冲刷形成的潭、坑,总面积约0.6万hm2。人民胜利渠将该区作为沉沙区使用,将“沉沙改土与淤洼治碱”结合起来,集中处理大颗粒泥沙,并利用汛期黄河泥沙粒细泥肥的特性,在沉沙池(洼地)淤至计划高程时,在汛期控淤30cm左右适于耕作的粉黏质土,同时辅以增施有机肥等其他农业措施,把洼碱沙荒以及易涝洼地改良为灌排两便、稻麦双丰的高产稳产田。

3.3土壤改良人民胜利渠灌区有两类低产田:一是保水、保肥性能差的沙土(荒)地,二是土壤板结难以耕作的黏质或亚黏质土地。引黄灌溉输沙到田(每年引入泥沙约57t/hm2),为改造中低产田提供了物质条件。对粉沙质土,多在汛期放淤灌溉,淤肥淤细,提高土壤中黏粒含量,逐步将之改良为粉沙壤土;对黏质土,则引入粉沙粒,改善土壤结构,并辅以其他农业措施,将其改良为黏壤土或亚黏壤土。通过有选择地引入黄河泥沙,灌区内1.25万hm2低产田土壤得到改良,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此外,汛期黄河泥沙富含氮、磷、钾和腐殖质,在引黄灌溉的同时还将可观的肥分和有机质输送到田间,对灌区长时间保持稳产、高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3灌区地面抬升引黄灌溉引入泥沙,导致灌区地面普遍抬升。据测算,人民胜利渠引黄灌溉60a来旱作区田面普遍抬升10~35cm;中、上游稻区经过连续多年的淤灌,田面抬升40~105cm;在局部洼地灌淤区及灌区沉沙区,地面抬升80~350cm。沉沙区和洼地地面抬升,排水条件大为改善,农田排涝、抗渍能力显著提高。经过60a引黄灌溉,开灌前“盐碱似霜、苇草丛生、风沙漫天”的恶劣农业环境得以改善,盐碱地、沙荒地和低产田得到卓有成效的治理与改良,灌区成为河南省粮食主产区。

作者:尚三林 武桂芝 李呈辉 单位: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灌区农业环境的改善综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5696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河南农业科学 干旱区地理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癌症康复》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新法规月刊》 《数控机床市场》 《法制博览》 《中国劳动经济学》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内蒙古煤炭经济》 《中国科技论坛》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