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的需要
知青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以知青历史为展览内容的博物馆,是高校可以利用的重要的教育资源。关于地方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在中小学教育中涉及的相对多一些,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当中应用的相对较少。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新异,追求大而全。有些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基于这种现状,研究如何利用地方教育资源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就成为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
二、依托知青博物馆可教育性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运用知青博物馆可教育性资源,可以通过参观知青博物馆、了解知青真实故事、访问当年知青下乡地、重走知青路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知青的经历和故事中,感悟自己的人生,体会人生真谛。这些教育资源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绪论与前四章的实践教学部分。
(一)“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对知青馆资源的利用
当年知青下乡时大多都17岁左右,年龄最小的知青只有13岁,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没有使其气馁、畏缩,用青春的热血锻造了智慧、勇气和力量,与天斗、与地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自身也受到了磨炼。知青架桥铺路、开荒种地、伐木造林、勘探开矿;屯垦戍边,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感召下,赤胆忠心,卫国戍边,有的光荣负伤,有的献出宝贵生命;教书育人、宣传文化、追求科学,是城市文明的传播者。给广大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生价值和文化资源,极大地提高了所在地区的文化生活和人的素质,迅速改变了这些地区闭塞的环境。同样是十七八岁的年纪,同样离开父母、家乡,当年知识青年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没有被吓到,很快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来,现今初入大学的大学生们没有恶劣的自然环境需要面对,但是同样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尽快适应人生新阶段,为已经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从当年知青的感人故事中,可以有所收获。
(二)“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对知青馆资源的利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进程。返城后的知青顶着生活压力,克服年龄大、学历低,知识、技术基础薄弱等各种困难,从头学起,从头干起,重新创业。知青投身于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誓做弄潮儿,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栋梁。返城后的知青,大多承受着待业、无房、结婚、生育、赡养父母等多重压力,以广阔天地磨炼出来的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坚定的理想信念使知青实现了从知青到改革开放的中坚的华丽转身,克服重重困难,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拼搏、进取,实现其人生梦想。大学生要从知青的励志故事中汲取营养,使人生之花绽放光彩。
(三)“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对知青馆资源的利用
知青以国家利益为重,急国家之所急,解国家之所需,随时听候祖国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形成了一次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里边最核心、最本质的原因就是源于“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知青们用实际行动和一贯表现,证明了自己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逝去的知青把所有一切,都长埋在那片土地上。逝者,有的被授予烈士,历史将永远铭记其英名;有的死于病魔、事故,虽然并不轰轰烈烈,却令人扼腕叹息。知青为了国家和集体的财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勇事迹将被永远铭记在心,正是出于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舍弃自己的生命,但在人民的心中获得了永生。
(四)“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对知青馆资源的利用
知青返城使其离开了广阔天地,却深深地眷恋着生活战斗过的第二故乡,怀念着那如同父母兄弟姐妹的亲人,牵挂着那些父老乡亲,时刻想着反哺第二故乡。一些人放弃了城市的优厚条件,再一次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土地,反哺第二故乡,在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五)“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对知青馆资源的利用
十年的日日夜夜,有苦有累,有悲有哀;十年的风风雨雨,有怨有恨,有血有泪。但更有魂牵梦绕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所有这些情感都交织在抹不去的记忆中。知青用自身感人的事迹传承着中华美德,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依托知青博物馆构建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力开发知青博物馆实践教学资源,应依据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需要,构建实践教学机制和评价体系,合理利用知青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具有可操作性强、贴近学生实际、与基地性质相吻新疆职称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切实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范微 许艳丽 杨贺军 单位:黑河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