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好基础课程奠定课程体系
顶层设计的基础实践基地需要承担区域内小学、初中或高中不同阶段的学生集中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从时间角度分析,每个批次集中时间短的2—3天,长一点4—5天。每天上午、下午各3.5小时、晚上2.5小时的活动时间,有些外出考察类的活动可能单项活动就需要半天时间,而有些轮转类的活动可能只需半个小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综合这些因素,一般按照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安排一长一短共四个课时,加上晚间活动一个大课时(晚间活动一般安排一个集中大型活动,晚间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课程轮转),每天至少需要安排五个课时共五个活动项目,如此推算,实践基地一个批次(一个年级)所需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在10—24项之间;如果再考虑不同阶段不同的课程设置要求、同一批次Liaowang瞭望课程轮换的要求(尤其是大规模学校)、参加实践活动学校对课程的选择性需求、气候适应性课程储备要求等客观因素,接待两个以上不同年级段的实践基地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应该在30项以上才能满足基本需求。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来看,应该尽可能地涵盖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二、运用“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
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循环设计实践基地进行“塔形”三级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时,需要对已经建成的庞杂的基础课程进行合理分类并理论建构,由此需要寻找“由下而上”与“由上而下”设计方法的“中间切入点”,这个“中间切入点”应该既能对已经建成的庞杂的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初步归类,同时又具备进一步进行理论提升的基础特征,成为实际操作与理论建构行之有效的联系纽带。实践基地的基础课程的主要教育功能或使用功能具有明显的“特定功能”特征,比如“心肺复苏、火灾逃生、地震逃生、高空逃生、消防灭火、禁毒教育”等课程可以归为“生命安全教育类”系列课程,“历史遗迹、重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可以归为“文化游学”类系列课程,其他如目前已非常成熟的具有独特功效的“素质拓展”类系列课程、实践基地晚间专用的“晚间活动”类系列课程以及社会调查、科学考察、国防教育、民防教育、科普教育、生活教育等系列课程。实践基地依据课程内容的主要自然属性或基本功能可以将庞杂的基础课程区分成若干大类的系列课程。依据课程内容的主要自然属性的分类虽然尚未涉及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但这个分类可以让我们明确这类课程的主要范围和开发程度;依据基本功能的分类除了晚间专用的“晚间活动类”则已经涉及到大致的课程目标。因此考察基础课程内容的主要自然属性或课程基本功能并进行大致分类,建立课程大类,以此作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的“中间切入点”,为后续课程模块和课程领域的设计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可以理解为课程单元,是一定规模具体课程的集合,构成这个集合的要约是具体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的体现上具有相近的价值取向。课程模块既可以单独使用,运用该课程模块下的具体课程对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目标的某个方向作深度拓展,更可以联合不同的其它课程模块综合使用,对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目标进行横向拓展。课程模块的具体应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我们可以以“中间切入点”——“课程大类”为主要线索考察并寻找其课程项目“相近的价值取向”的主要指征,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到课程项目提供给学生积极体验的主要体验方向。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虑,实践基地课程模块的雏形已初步呈现,目前实践基地的课程模块非常丰富且各有特色,常见有社会考察、实践创作、科学考察、生命安全教育、素质拓展、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科学探究、文化鉴赏、心理体验、农事劳作、现代农业技术、民俗文化、生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生态保护、禁毒教育、人口与计划生育、城市规划、能源利用、航空航天、晚间活动等等,实践基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课程县域经济论文模块。
作者:查立舫 张震 单位:江苏省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matlab曲线拟合和预测|基于Bernstein基函数拟合预测的
经济管理论文2017-01-14 07: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