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验导向
近几年来,教育界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倾向,表现在阅读教学上,就是组织学生阅读一些他们在毕业后有可能直接利用到的材料。比如,考虑到学生可能或更希望从事外贸行业,就加大外贸相关文章的阅读,开设外贸类阅读课程。这个基本的出发点应该说不无道理,但是,实际上往往处理不好两个问题,其一,是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千差万别,在学校教学中对每个人的每种可能都照顾到不大可能;其二,对学生教育的重点不是职业技能训练,而是基础技能或应变能力。就阅读教学而言,是让学生掌握语言且具有相关专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教学应以基础的语言学习为出发点,阅读材料则可以依据学生的阅读兴趣来选用。不过,当前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直接功利性的阅读教学相对文学课还是更受学生欢迎,说明功利目标对学生的重要意义,也可能更说明文学阅读教学本身从学生来看或许存在问题,比如所采用的阅读材料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一般认为,传统的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文学课对学生来说变得枯燥乏味,很难有什么兴趣和学习热情。“大多数英美文学教材按照年代顺序编排,教学从早期诗歌等古典作品开始,到20世纪初或20世纪上半叶就结束了,学生很少读到英美文学的现当代作品。这是按照文学史链安排教学内容的必然结果。”(范谊:154)因此有学者提出应终结“文学史+选读”的模式,(王守仁:10)重新组织教材与教学方法。一位美国大学教授D.Kinder在中国某大学授课时,“她所选择的文学作品,内容与学生们自己的生活及经历有一定的联系,而语言也不像传统的西方经典作品那样难懂。她在中国的这次教学尝试比较成功”,受到大多数学生好评。(邓之宇:99)我曾经使用的阅读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是讲美的,文章中“美”的概念带有浓厚的女性主义特点,如果单纯用学术的观念给学生介绍美与女性主义,学生可能就会觉得枯燥。而如果将美和女性与学生的心理体验、知识水平联系起来,就让学生面临了众多他们可能会喜爱的话题:什么是美、什么是女性美、男性与女性对美与女性美的理解与认识有何差异、美与男女平等、今天中国女性的地位等等。解构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课文中解构出许多与现实生活、与他们自身感受切实相关的话题,结合对课文的阅读展开讨论,阅读与讨论的结果又促使他们写出自己的文章,在语言的应用上获得更熟练的技巧。这就说明,如果阅读材料是学生能够参与的话题、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是学生能够进入的世界,也就是说文学阅读及其所扩展的讨论、写作等多方面的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方式能够符合学生的体验水平,学习就会变得有兴趣和有成效。
某种意义上,文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现实,实际上就是对处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阅读为他们进入人类社会这个真实世界提供了某种准备或“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能获得心理与情感的满足,有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当然是为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迄今为止,经过多次教改努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重“知识”轻“素质”、重“智商”轻“情商”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许多教师仍然把阅读的核心建立在“传道授业”的传统观念上,认为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知识与道德教育,而忽略了阅读过程中学生人格的健全与情感的发育。而后者可能是学生对于阅读最根本的体验。我们发现,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之一是表演节目。从阅读行为的视点来看,表演节目至少具有以下三项功能:应用语言;训练或满足思维与情感;自我表现。在表演节目中,表现了学生对新的、个性的话语追求,比如一种生活中基本没有的说法、比如把经典文学的话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他们感兴趣的情感的偏爱,比如最喜欢表演恋爱题材等等。学生对表演的喜爱随时会发生,比如在生活中他们随时会见景生情地应用文学作品或电影电视中的“经典对白”。小说《简爱》中罗彻斯特向简爱求婚时两个人之间发生的对话,是学生最喜欢表演的“名篇”之一。学生的这种表演偏爱显示,他们非常愿意把语言———经典话语———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随着学生人格发展与情感、心理的成长,对阅读的需要成为这个阶段不可分离的部分。而这个阶段的阅读,所指向的往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语言所承载的意义,必须与这个阶段的心理需要相吻合,比如爱情描写、比如刺激思考的题材等等,这些话语构成他们世界的一部分,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实际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1)学生的阅读行为具有特殊性,主要是阅读构成一个连接真实世界的虚拟现实,学生从中获得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要;2)学生的阅读行为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阅读中加入自己真实生活的成分,阅读过程以追求快乐为基础,最终的阅读结果也具有现实意义;3)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们找到了网络媒体的互动方式,基本上不受约束地对经典名著进行“误读”———纯粹以自己的立场和体验来解析文学作品。对于这几点,我们在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必须加以考虑、顺应、引导。我们的做法,是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尽量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的采用上尽量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思维方式,努力使阅读教学过程变得快乐,结合学生的实际心理体验使语言学习更加深入和丰富。这一点,在文学阅读教学中最容易做到。
二.思维导向
文学阅读是带有情感性的审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都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由于“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思维活动作为能够满足这一本能的手段,会给人带来快感。作家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他认为思维的乐趣是人生顶级享受,为了这种乐趣不被剥夺,他宁愿“下地狱”(王小波95)。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刺激,也是符合学生阅读体验、有利于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就思维训练而言,文学阅读与教学具有天然优势。“文学文本通常不限于一种阐释,学生从对话和辩论中,听取他人观点,组织自己想法,学会理性地思考,学会如何考察别人的观点。这样,听、说、分析、沟通的技能同步得到发展。”(黄敏:80)教师应该自觉地充当思维操控者的角色,“在文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根本也是有着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教师不必把它当作纯粹的文学教学,或把它仅仅当作文学文本的解读,它实际上是传授知识、激发兴趣、促动思维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吕洪灵:62)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比如当代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视的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英美文学可以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就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学生就像观众,学生(观众)的反应如何要由教师(主持人)来调节。”(陈明明:23)教师部分扮演主持人角色,使学生成为文学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思维的交流,对学生的思维———思辨过程进行刺激与引导。根据文学本身和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文学课教学中提出了三个导向:前文的体验导向、这里的思维导向和接着要探讨的功利导向,每一个导向都有其原则和实施策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阅读体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了叙事理论,用叙事的思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解,使学生得到更细致、更容易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阅读体验。与此同时也注意到,长期以来,文学理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缺失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非常不利,“实践证明,将20世纪文学批评与英美文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维多向地开展文学教学,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全面把握文学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梁晓冬:95)。为了提高学生在文学阅读中的思辩水平,我们除了展开更详细的文本分析,更以经典文本作为案例,介绍了西方自柏拉图以来各种经典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别于文学理论专门课程的是,我们不求学生对这些理论全方位的熟悉,而是以简短精练的方式让学生迅速进入某一理论或方法的视角,从更高的水平和更多的观念与方式上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解析与思辩。在入门的时候并不要求达到理论上的“专业”,甚至可以像聊天那样进行思考或讨论,在这过程中即使对理论有所曲解也没有关系。但如果有特定的学生对某种理论发生了兴趣,则会帮助和鼓励他进行深入的学习,包括查找资料、阅读相关书籍以对这一理论得到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以及在应用这一理论进行作品分析方面达到相对“专业”的水平。因此,教学中对于这些理论的介绍,我们参照网络发“微博”甚至手机发“微信”的方式,用非常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讲解,穿插在文本讲解中。对于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作家介绍等相关内容,也都采取类似方式。对于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够长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微”模式是比较有效的。在给学生提供相对“专业”的思辨武器、比较丰富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更重视适合学生兴趣、体验、行为模式的思辨训练。一些文学作品的阅读,甚至以思辨为核心。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思想观念等进行分解,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可以遵循这些问题快速进入阅读与思考,在语言学习、思维训练、文学体验上得到更好的效果,受到学生欢迎。
三.功利导向
应该说文学与功利是相互排斥的,牵涉到文学的功利观点,包括把文学艺术纯粹看作道德教育的工具,都会受到批评。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学生追求功利的心态比较突出,这一心态得到满足,安静地坐下来学习便有了可能。目前不少高校的外语专业几乎变成语言培训机构,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在正面引导方向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另一方面或许是当前大环境下面对学生直接利益需要的无奈之举。因此,我们在文学阅读教学中首先突出通过读文学学语言的意义,并且在课堂教学诸环节加强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训练。文学阅读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一直被强调,“文学语言是语言的精华,而经典文学作品又是文学中的精华,所以,要想获得一流的语言能力,舍此,没有其它可以调和的中间道路。”(罗益民:145)我们注重所选的教材要符合学生的体验水平与方式,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在这一原则下,一般不会挑选古代语言的作品为课文。学习语言除了阅读,听、说、写也不容忽视。除了将多媒体用于教学,还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更重要的是,以作品的文本为核心,将阅读向讨论和写作延伸,组织专题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评论写作等,将学生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与文学阅读相结合,不仅多方位学习了语言,还进行了思维训练。实践证明,包含思维训练的语言水平的提高,最有成效。除了文学理论,我们还引进了学生感兴趣的其他视角来阅读和探讨文学作品。比如不少学生对金融感兴趣、希望毕业后能够进入相关领域工作,则可以让他从自己最感兴趣的这个话题来解析文学作品,用金融学的概念来进行作品分析或改写。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必须具备跨学科的基本素养。事实上,目前已经有不少学生接受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顺势而为。比如对文化的强调,“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学习目标语本身,更能帮助学习者学习目标语文化,学习目标语人群的文化价值、文化特色、文化共性。”(邓之宇:98)有学者注意到,解放前的大学外语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语言而是以文学、文化为根本,设置的是“外文系”而非“外语系”,“再加上‘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学术观念深入人心,所以能诞生学贯中西的大师之才。”(罗益民:143)目前,就外语专业相对来说更吃香的是外贸及各种涉外经济事务与交流,而贸易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与冲突是很普遍的,不少企业、企业家都把文化公关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学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最好载体,文学阅读教学中强调文化是有依据的。文学阅读教学甚至可以成为学生参与某些项目训练的演兵场。随着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逐渐被提上日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意义上,思维导向型的文学阅读可以进一步扩展,“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专题和项目的形式进行。老师结合授课内容,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教学资料,学生在分析和运用这些材料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探索,掌握新的知识。在团队合作和个体研究的基础上,团队项目或专题任务得以完成。”(张欢雨:100)当然在功利导向的文学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功利观进行矫正,破除其狭隘的功利视野,认识到自己的真正利益、看到功利之外更广阔的世界。一方面如上所述,将学习文化、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纳入“功利”概念;另一方面,引导其看到“功利”之外更高的价值,包括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这里谈到的体验、思维、功利三个方面的导向,立场上三者泾渭分明、没有主次之分,但在操作上存在重叠部分,甚至可以融为一体。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需要为依据,组织文学阅读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学阅读,加强正面导向,使学生在文学阅读中实现他所需要的功利目标、获得他所熟悉和喜欢的心理体验、分享思维的乐趣,进一步得到高素质修养。这一点,看起来使文学阅读教学不那么“文学”,但它恰恰回到了文学是鼓舞人、教育人、关怀人的语言艺术的原点。
作者:金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