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针刺治疗特点论述

时间:2017-02-16 15:31:02 来源:论文投稿

1埋线法

卢文[14]等采用体穴、面穴埋线加耳穴点刺相结合的办法治疗30例黄褐斑患者,疗效优于耳针加体针治疗组。具体方法:体穴埋线:使用0号胶原蛋白铬制医用羊肠线,分3组取穴:1)肺俞、脾俞、天枢(或大横)、手三里、足三里。2)肝俞、肾俞、带脉、曲池、血海。3)心俞、膈俞、膻中、气海、支沟、三阴交。伴有月经不调者,先取2)组穴,再取1)、3)组穴;伴有睡眠障碍者,先取3)组穴,再取1)、2)组穴;伴有大便异常及以上3症皆有或皆无者,均按1)、2)、3)顺序取穴。前3次每隔15d治疗1次,后3次每隔1月治疗1次,6次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面部埋线:第3次体穴埋线后半个月予面部埋线。取穴:黄褐斑局部穴、印堂、阳白、太阳、颧、下关、迎香、地仓、承浆等,按黄褐斑分布区选取10~20穴次。耳针:取穴为相应部位(如额、面颊区、口等)、肝、脾、肾、心、肺、内分泌、缘中,大便异常加大肠、三焦,睡眠障碍加神门、交感,月经不调加内生殖器,每次选取4~5个穴位。对侧相应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每周1次。两耳交替点刺、贴压。结果: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100%。肖倩等[15]采用穴位埋线结合面部挂针治疗38例黄褐斑患者。方法:穴位埋线:取穴关元、气海、子宫、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肝俞、肾俞、曲池、合谷。2周1次,8周后评定疗效。面部挂针:围刺皮损部位,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16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1%。

2温针法

主要包括背俞穴温针法和脐周八穴温针法。李子勇[16]取背俞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曲池、血海、三阴交、足三里。肝郁气滞型加合谷、太冲;胃肠积滞型加天枢、中脘、上巨虚;脾肾两虚型加关元;失眠加安眠、神门、照海。针刺背俞穴得气后点燃艾条,插在针柄上,灸2壮,余穴得气后留针不灸。8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随访1个月观察疗效。结果:与常规针刺治疗做比较,温针法疗效更加明显。郑自琪等[17]使用脐周八穴温针疗法配合面部微针治疗黄褐斑56例,取穴:天枢(双)、滑肉门(双)、外陵(双)、水分、阴交;配穴有2组:1)合谷、太冲、足三里(均双);2)曲池、血海(均双)。脐周八穴针尾处燃艾温针,灸1~3壮,留针15~20min,隔天进行1次,每周进行3次治疗,10次治疗为1个周期。16其他如长圆针法[18]、子午流注针法、壮医莲花针法,粗针法等。长圆针法循背俞功能带取穴:肺俞次、心俞次、肝俞次、脾俞次、胃俞次、肾俞次、大肠俞次、八次、小肠俞次及其周围阳性反应点,棘上韧带阳性反应点。“次”是已规范定位的结筋病灶点。用拇指或中指逐一按压,上述阳性反应点在指下均有痛性结节或条索。常规消毒后,用长圆针在每个结筋病灶点进行解结治疗。1次/5d,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0d。杨露等[19]根据不同时辰选取子午流注穴位,取面部色斑,合谷穴,结合全身症状辨证,肝郁气滞取太冲,脾胃湿热取阴陵泉,肝肾亏虚取太溪。窦锡彬等[20]用壮医莲花针结合自血疗法治疗黄褐斑36例,取穴:壮医背腧穴,包括龙脊穴、项棱穴、壮医夹脊穴。常规消毒后用莲花针叩击刺破穴位处皮肤,然后在叩打部位拔罐逐瘀吸出瘀滞之血气,1次/3d,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完成后,间隔7d再行余下治疗。自血疗法:主穴:曲池、足三里、肺俞、血海,抽取患者自身静脉血,分别于相应穴位注射。疗程同上,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愈18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粗针源于《黄帝内经》中的“九针”,是长针与大针的结合。粗针直径约04mm,长4~6寸,由针柄、针体与针尖组成。进针用捻转进针法,运针手法有:提插法,用于肌肉较丰富的穴位及部位;捻转法;留针法,多用于督脉穴。张理梅[21]治疗黄褐斑采用粗针背部督脉穴,陶道透身柱或神道透灵台,以通阳活血,调畅气机,通常留针4~9h,10次为1个疗程。同时辨证口服中药,对于顽固性长久性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

3针刺治疗特点

3.1方法多样,灵活结合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云:“有诸内必形诸外”。《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于面走空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认为本病:“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灵枢•经脉篇》曰:“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提示面部色泽的加深与血瘀有关。黄褐斑形成原因复杂,单一手段治疗往往疗程长、效果差、易反复。目前临床上对于黄褐斑的治疗采用多手段结合,方法灵活多变,表现为:1)不同针刺部位的结合:体针与面针为主,结合耳穴贴压、耳穴注射、体穴埋线等特色疗法。其中面针多选取局部皮损区阿是穴,体针以手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背俞穴肝俞、脾俞、肾俞等穴位为主。2)不同针刺方法的应用:面部挂针法、围刺法,温针法,子午流注针法,埋线法,长圆针,梅花针法,腹针法等。3)局部取穴与辨证取穴结合:面针围刺与体针结合,肝气郁滞配合谷、太冲;脾虚湿盛加阴陵泉、丰隆;肾阴不足加肾俞、太溪等。4)外治与内治结合:如面针配合中药内服[22],体针配合中药、维生素口服,耳针结合中药口服等。各种手段综合运用,不仅丰富了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实践经验,也为黄褐斑的治疗提供了多技术支持和广阔的思路。

3.2整体调理,效果显著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面部黄褐斑,究其根本,当属脏腑功能失调,精气津血不能上荣,肌肤失其濡养所致。在研究中同时发现,许多黄褐斑患者多伴有失眠、月经失调、乳腺增生等疾病,在疗程结束后上述伴发疾病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示针刺治疗是从整体调理,通过调节气血、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研读各临床报道可见,针刺治疗一般5~10次为1个疗程,共需治疗2~6个月,疗程结束后均有显著的疗效:色斑颜色变淡,面积缩小,有效率在89%~98%,并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4结语

针刺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目前治疗手段已经多样化、系统化,渐趋成熟化。但综观近年来文献报道发现一些不足:1)研究多侧重于临床疗效观察与判定,并且结果评价以肉眼可见色斑面积缩小、颜色变淡为主要评价标准。近几年来逐渐发展起来一种无创的皮肤表面显微镜诊断技术—皮肤镜(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系统),通过它可以对黄褐斑局部色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状况进行量化描述,能较好的避免肉眼观察和个体判断差异的缺陷,客观性强,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目前在人体肤色分类及防晒、美白化妆品功效评价中使用较为广泛,在黄褐斑疗效判定方面也有应用[23-24],但还未见于在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中采用。2)缺乏以实验室检验指标为依据的机理研究,目前虽已有关于血清SOD、血清E3、血清E2含量针灸治疗前后变化的报道,为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室证据,但对于临床研究来说还远远不够。3)缺少远期疗效观察。女性黄褐斑患者多伴发失眠、月经不调等疾病。黄褐斑作为全身疾病在面部的反应,必然与机体内环境、体质有一定联系,采用综合手段治疗在短时间内可使黄褐斑得到有效改善,但其艺术期刊是否容易复发,复发时间长短尚不明确,目前关于此方面内容还鲜有报道。

作者:张静毅 张雪 单位:北京市第二医院中医科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黄褐斑针刺治疗特点论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6259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小学教师发表论文 干旱区研究

相关论文

《科技资讯》

文化播报2017-01-07 19:39:41
相关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热能动力工程》 《地学前缘》 《财经政法资讯》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南昌大学学报》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机床与液压》 《食用菌》 《中国报道》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