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难点与对策

时间:2017-02-16 21:31:31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的根本任务,以做好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为基础,以建设网络文化工作队伍为重点,以创新网络产品和舆论引导为核心,以改革完善奖励机制为保障搭建高校网络空间,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局。互联网已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1],凝聚理想和共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贯彻国家战略的主动之举[2]。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最为主要且最为广泛的手段和平台。一方面网络以其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简单易上手的特点业已成为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利武器。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冗杂、质量良莠不齐,虚假的、消极的、腐朽的思想和观念都会在无形之中侵蚀着青年学生的头脑,境外敌对势力更是意图借助网络对我国的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污染和策反。众所周知,青年学生是意识形态斗争中最重要的争夺对象,谁能够牢牢把握住青年学生的思想,谁就能拥有未来的主导权。所以必须以直面挑战、主动而为的态度不断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加强创新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尤其要着力建设好满足学生思想文化需求、兼具教育性、引导性和安全性的网络阵地,形成以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为主,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之举。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中之重。基于目前网络为人们生活带来的多样性变化及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不仅要在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加强德育教育的工作力度,更要在网络上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方向的引导,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形成线上和线下相互交融、默契配合、高度一致的立德树人教育体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着力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网络世界中建立处处可及、时时可得的情境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文化的互动体验和共建共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血脉、彰于言行,并为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搭建多维度的铸成模式。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服务学生成长的有力之举。在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和贯彻关怀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只有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学生考虑问题,并且通过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内容,运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述形式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为思想政治工作创立良好的工作前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不仅要担负起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德育的作用,更要成为学生成长之路的伙伴。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6月,在中国7.10亿网民中以10—29岁的青少年为主,占据全部网民的51.3%,达到3.53亿[3],由此可见青少年是中国网民的主要群体,青年学生在生活上对网络依赖程度高,并且对网络有较高的敏感度,其对网络活动的参与热情是其他年龄阶段群体所难望其项背的。与传统PC互联网时代相比较,移动互联时代使青年学生获取各种资讯和服务的形式更加便捷化及多样化。通过将PC端向移动端逐渐转变,通过网络更好地服务学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对学生产生持久且深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网络阵地的黏合力透过“眼球”直达“心灵”。

二、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分析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深入剖析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现状和网络媒体发展态势,研究对辽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对相关调研数据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明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调查显示:有独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高校占33.3%;无独立思政网站,但在学生工作部门网站有专题区的占58.3%。在高校网评机构方面,47.5%的高校设立了网络评论员队伍。评论员工作领导机构少部分高校为独立设置,不到10%,72%以上的高校领导机构都设置在学校党委宣传部或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高校网络评论员规模不一,20人以内的占六成,40人以上的约为14%。65%以上的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56%以上的学校会不定期对网络评论员展开工作培训,21%以上的学校每年大型培训次数在1—2次。对于高校新媒体发展情况,85%以上开设了官方微信账号,51%开设了官方微博,57%的学校学生处开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公众微信号或微博账号,开通双微的高校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二)辽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辽宁各高校已经形成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普遍共识,也不断着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力度,但在现实工作中还面临一些困惑和挑战。通过对调查数据及实地情况的考察,实际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人员投入和经费保障不足高校普遍反映,相对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日益提高,大部分高校在人员配备上并没有做出相应增加,专职工作人员较少,或者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这严重影响了网络思政工作开展的力度和进程。高校在网络思政基础的硬件与软件平台建设、网络活动策划与组织、对网络专职人员培训等工作都需要必要的经费投入,但是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都缺乏专项经费投入,这也对网络思政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影响。2.队伍能力水平有待提升现有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多数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处、辅导员等人员组成,他们对传统的宣传工作和学生工作的经验丰富,但对新媒体发展和传播特点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针对学生进行思政工作的经验和技巧储备不足,在开展相对应的工作时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具有新媒体知识及相应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却不够深入,无法将思政教育与网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也是完备思政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3.工作阵地和平台不够完善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中,依然以线下教育和PC端校园网、主题网站等传统网络平台为主要教育手段,面对自媒体时代,对于学生易于访问的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具有互动性移动平台的发展准备不足。多数学校没有网络思政工作的手机客户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开通“双微”平台。建有移动客户端和“双微”平台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开展情况也极其不平衡,多数学校对新媒体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仅仅用以发布通知和新闻状态,对新媒体平台功能缺乏有效的发掘和运用。各高校新媒体平台处于极度分散状态,不同高校之间的新媒体平台缺乏交流合作,没有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4.网络安全和舆情应对准备不足高校针对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培训普遍不足,对新媒体条件下网络信息的反馈和响应速度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及时有效的监管机制。对网络舆论的过滤、热点问题的透析和难点问题的解读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和相配套的预案,不能针对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作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在应对网络舆论多所产生的漩涡时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负面网络舆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正向引导。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对策分析

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的根本任务,以做好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为基础,以建设网络文化工作队伍为重点,以创新网络产品和舆论引导为核心,以改革完善奖励机制为保障,深入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搭建天朗气清的高校网络空间,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4]。

(一)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掌握主动权

高校各级各类网络平台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要载体,通过建设特色突出的高校门户网站、主题教育网站、“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平台,积极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强化校园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高校要进一步推进“两微一端”建设,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态势,主动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主流移动互联网平台,积极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区分网络媒体不同场域,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占领网络文化阵地。针对学校门户网站、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自办网媒形成的国家场域,要突出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发挥理论教育的深入性和说服力,放大正面舆论的导向性和凝聚力,实现主旋律的弘扬和正能量的传播。针对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同学同事组成的熟人社会场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进入,营造理性讨论、平等沟通的交流氛围,成为大学生们熟悉、信任的网络“好友”,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针对社会公共的微博、博客、贴吧等陌生人社会场域,高校要广泛关注,发挥“草根”文化,及时研判舆情,把握动态,因势利导[5]。

(二)创新高校网络文化优秀作品产生和传播机制,牢牢把握主导权

通过突破高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不是网络语言表达理论知识、网站上发布文章无人点击浏览、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评论和转发等等问题,针对用户的需求,以内容为主,明确正能量的总要求。要积极探索高校网络文化产品评价认证机制,尝试建立权威的网络认证平台,对优秀的、有影响的网络文化作品进行第三方认证,使认证结果公开化、合法化,推动其成为科高校研统计和校内聘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打破网络文化作品无法作为科研成果的机制瓶颈,从而调动专业教师在网络上发文发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高校师生中“沉默的大多数”,在网络上形成积极正面的舆论氛围[6]。在网络上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当中去,在高校中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三)完善高校网络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育人合力

着力破解人才成长动力、环境难题,解决“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地”、勤奋有加能力不足等问题[7]。省级教育部门可探索成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会,集全省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开展高校网络文化理论研究、问题研讨、政策拟定、工作推进等工作。高校可以组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一支由优秀网络文化工作者组成的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评论员队伍。高校要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管理、培训和考评办法,把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和网络评论员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计入工作量,并为工作室和网评工作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创新高校网络文化传播话语方式,注重教育实效

着力破解高校网络文化传播中的话语转换和加工难题,要遵守网络文化传播规律,切合大学生思想文化特点及猎奇心理,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网言网语去阐释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网络文章编辑及推送水平[8]。要创新网络话语方式,标题要简明凝练,内容要有故事,蕴涵深刻道理,语言富有感染力,阅读便捷,用网言网语来发声,努力建设有特色的职称论文发表、不断创新的品牌栏目,打造集教育性、服务型、互动性的多元化为一体的内容,让广大师生愿意看,看了能够信服,力图在语言表述和传播形式等方面做到无懈可击[9]。

作者:梁士朋 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更多自然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难点与对策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6359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电大西方经济学网考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档案学研究》 《建筑创作》 《科技与企业》 《山西林业科技》 《化肥设计》 《煤炭科技》 《食品与机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世界海运》 《冶金财会》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