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商品公允价值衡量与估计研究

时间:2017-02-17 16:47:53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金融商品在市场上的交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允价值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相关会计职位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不仅要根据金融市场对金融商品进行公允价值的衡量,还要对其进行价值上的估计,在衡量之后,对金融商品进行市场公开性报价等。本文根据对金融市场中活跃市场与非活跃市场的分析,提出了相关商品的公允价值衡量、估计的方法,以供相关会计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金融商品;公允价值;衡量;估计

目前,我国已经应用金融商品公允价值估计程序很长时间,也有了较多的工作经验,但是,在公允价值衡量与估计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不足之处,影响着市场的正常运行,部分公允价值会计在取得最初数据的时候,没有应用较为科学、合理的获取方式,导致数据出现不准确的现象,并且,市场上还没有较为统一的核算方式,这对公允价值估计工作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公允价值衡量与估计的结果难以达到规定的准确程度,对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相关会计人员必须对此类问题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一、公允价值会计衡量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公允价值就是买卖双方在了解市场变化的基础上,对交易资产或是负债进行结算。在公允价值衡量之前,要确定买卖双方是否为合法经营的企业,如果企业正在清算自身的资产,或是有意减小自身的经营规模,那么将不能为其进行金融交易的公允价值衡量[1]。但是,目前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在金融市场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市场的正常运行,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一)衡量数据的获取准确率低

在金融商品交易的过程中,公允价值的衡量是较为复杂的工作,只有对市场进行仔细的调查与分析,借鉴以往的市场价格,才能更为便利的对相关商品进行公允价值的衡量,进而保证衡量与估计的准确性。但是,目前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与数据还不能为相关会计带来较好的参考价值,由于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使得公允价值在估计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公平的现象,部分公允价值会计在获取市场信息时,无法全面的对其进行参照,只能利用相关技术对金融商品公允价值进行估量,这样估量出来的结果,准确率并不能满足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同时,部分公允价值会计的专业素质较低,使得公允价值的估量结果的不准确性进一步加深,所以,相关人员应该对数据获取方式加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此类问题[2]。

(二)缺乏统一的会计应用标准

在金融商品交易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工作标准,才能更好的执行自身工作,保证估计的准确性[3]。但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没有建立相应的会计应用标准,只对资产的增减值以及金融工具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并没有对衡量与估计进行有效的规范,这就导致公允价值会计职能根据增减值与金融工具这两项规定执行工作,在其他的公允价值衡量与估计工作中,也只能对这两项规定进行套用,无法科学、合理的完成工作,根据对这两项规定的分析,发现针对性较强,并且其中存在较多理论上的分歧,不仅不能应用在公允价值衡量与估计工作中,还会对其产生负面作用,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会计工作所需要的是参考价格的支持,但是这两项规定中的参考价值完全不符公允价值会计所需要价格的顺序,导致公允价值会计工作的合理性进一步降低。所以,相关人员要对此类问题加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国家也应该对公允价值会计工作加以分析,对市场进行规范,推出统一的公允价值会计应用标准,为金融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4]。

(三)公允价值衡量与估计较为复杂

目前,公允价值的衡量与估计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无法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与计算准确性,其中商品品种多是较为重要的问题,金融商品的种类有很多,包括:资本市场金融产品、货币市场金融产品、银行金融产品等,使得公允价值计算工作出现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相关会计人员要掌握所有计算方式,不仅要对国内市场有所了解,还要掌握国外市场的动态。

二、公允价值衡量与估计方法

在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公允价值的衡量就是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分析企业是否能够满足相关交易条件。公允价值较为合理的衡量标准为以下几点:首先,债券金融商品必须经过相关单位的衡量,并且可以有效的对现金进行估计,这样,才能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交易。其次,商品交易要具有较为科学的量估模型,所参考的资料必须是来自较为活跃的市场中,但对于非活跃市场,很多报价以及估计都不能被确定,甚至会在不合理的时候遭到推翻[5]。对于金融商品公允价值的衡量与估计,相关会计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一)活跃市场的报价方式

在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报价是否公开并不是由某一交易者决定,而是由多个交易者共同影响,此类决定通常是根据市场的性质而执行的,市场公开不仅可以为交易者提供较为有利的条件,还能使金融市场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得金融商品的报价能够更加准确,并且,必须要保证报价的合理、合法性质,以便于为公允价值会计工作提供较为有利的参考,对金融市场有着一定的规范作用,促进金融市场在活跃的基础上,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6]。在金融商品交易过程中,相关会计人员需要的是较为合理的参考资料与数据,一旦数据出现不合理现象,公允价值的衡量与估计将受到较为不利的影响,所以,相关企业要对自身的公允价值衡量、估计工作加以重视,为公允价值会计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并且相关信息要经过一定的验证,最好是合法经营的验证个体,在保证信息合理性与准确性的基础上,为公允价值会计提供所需衡量、估计的数据,以便公允会计对其进行报价处理。例如图1是某企业的负债分类,需要对企业的负债金额进行报价,相关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将其分为有息负债与无息负债两类,其负债与净资产得到简化,只有这样,相关会计人员才能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参考,进而形成报价内容,为企业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较为有利的影响。此外,相关会计人员要根据多方交易者的意愿,对报价进行公开或不公开处理,以便于金融商品的价值在市场中得以验证,这样,不仅可以实现金融市场报价公开,还能够更好的对公允价值进行衡量[7]。相关会计人员必须对金融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查,保证商品与信息流动畅通,此时的活跃市场中,公开报价是经过以下几点才能确定而得:首先,相关会计人员的工作必须符合国际规定标准,利用某个制定交易场所,组织金融商品买卖人员,通过相应的经纪人进行商品交易前的准备;其次,要对金融商品进行衡量与估计,并且对价格进行拍定,会计人员可以参考企业的各个金融数据或是其他交易所公开的数据,对金融商品进行报价,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执行市场公开报价工作[8]。公允价值会计在执行工作时,要对国家相关准则进行了解,依据准则对金融商品的公允价值进行合理的计算,并且要对各个买卖竞争者进行分析,保证报价能够提高竞争者之间的利益,避免不合理的报价调整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二)非活跃市场的评价方法

在金融商品交易过程中,非活跃市场就是没有生机、较为低沉的市场,此时,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商品进行公允价值的评价,保证能够获取与企业较为合适的金融商品,一般情况下,金融商品持有者会根据自身条件对商品进行可靠的估计,能够利用较为科学的评价技术完成此类工作。如果持有者没能保证商品评价系统的合理性,那么相关人员就要根据市场交易所提供的标准对金融商品进行公允价值的衡量与估计,达到有效的评价目的,保证价格的合理性与真实性。在非活跃的金融市场中,企业应该对市场进行分析,在较为合理的条件下应用评价方法,以下是应用评价方法所需具备的条件:首先,要保证所要交易的商品是属于正常市场环境下的交易商品,保证交易价格评价工作能够适用于价值估计中;其次,企业的评价方法要与国家或市场所规定的定价方式保持一致,进而为交易企业提供较为有利的支持;最后,所需交易的金融商品在市场中存在同产品的交易信息,可供评价人员参考与利用,有利于相关人员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保证交易价格对交易双方或多方都存在有利条件。

三、结语

目前,我国金融公允机制的衡量与估计工作是较为重要的,相关会计人员不能一味的根据国家会计准则执行工作,要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查,保证在活跃市场或非活跃市场中都能更好的为交易者提供信息,保证各个企业交易风险降至最低,为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努力。

参考文献:

[1]温静.浅谈金融商品公允价值会计的衡量与估计[J].中国集体经济,2013(4):102-103.

[2]白默,左淼.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公司面临的财务问题及对策[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30(3):48-50.[3]莫春兰.会计监管视角下期权问题的多维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2015(6):60-64.

[4]黄婉霞.公允价值计量和应用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2(23):88-88,90.

[5]林荫荷.浅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2):38-39.

[6]韩存.基于会计错配观点的保险负债计量模式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5,29(3):32-39.

[7]张珊珊.衍新疆职称生金融工具用于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J].科技经济市场,2014(3):21-22.

[8]王勇.投机性商品期货会计核算与税务实务探讨[J].新会计,2013(1):46-48.

作者:王裕文 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梅州市分行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金融商品公允价值衡量与估计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6674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大学生创业 气象科技人物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时代青年》 《云南电力技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科学技术与工程》 《探索与争鸣》 《涟钢科技与管理》 《山西交通科技》 《市场经济与价格》 《画刊》 《护士进修杂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