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基雅维利和荀子都是历史上重要政治思想家,且以性恶论作为各自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展开论断,均为其所在社会的稳定统一而出谋划策,虽处于不同社会形态变革时期,却同样推崇法治,看重人民的作用。但也有不同之处,一个推崇武力军队和法律的结合;一个崇尚以礼治国,隆礼重法。二人的政治思想对各自生活的时代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关键词:政体;法治;隆礼重法;重民思想
中图分类号:D091 文献标识码:A
一、马基雅维利与荀子政治思想形成条件
(一)社会背景
马基雅维利生活在欧洲文艺复兴繁荣时期,中世纪的意大利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随着新航路的发现,经济中心的转移,意大利的经济出现迟缓,政治局面动乱,罗马教皇插手意大利各个小国的政治统治,纷争不断。对外有虎视眈眈的法国、德国,使得意大利面临着内外夹击的局面。马基雅维利历经这一动荡时期,在社会现实和经验教训中得出他最为独到的政治思想。“只有君主运用他强大而不受制约的权力,动用一切公开的或隐蔽的手段,方能拯救意大利于水火之中。”[1]P124一句惊世憾俗的言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成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经典解释。与马基雅维利相同的是,荀子生活的夏商周三代礼制社会已经瓦解,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起来的战国时期,大一统社会的是每个政治家的历史责任和最高理想。荀子结合儒家和先秦诸子思想,取其精华,形成了儒法兼修的特点。二者所处的时代虽不同但都是结合社会现实状况,分崩离析的社会寻求统一安定。
(二)“性恶论”的理论基础
马基雅维与荀子的政治思想虽有差异但均建立在人性本恶、自私自利的基础之上。马基雅维利关于人类,说他们是忘恩负义且善于伪装,逃避责任,以利益为一切出发点。这一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在生活中凸显的淋漓尽致,在亲人中也不例外。因此,他奉劝君主不要妄图他人财富,人们总是更快的遗忘父亲之死而深深铭记财产的丧失。加之他所处的意大利,社会混乱,不乏出现一些道德败坏、财富不均的情况,更加加深了他对人性贪婪的认识。他也是西方将人性论从哲学领域融进政治学领域的第一位政治思想家。而荀子也一反先人孔孟之人性本善的说法,坚持“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P267的观点。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之所以存在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刻意而为之。人一生下来就喜欢钱财,嫉妒憎恨,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所以,争夺财富而迷失了谦让之心,诬陷杀害便没有了忠诚信义,这样的社会必定混乱不堪。因此在荀子看来人生来即恶,在此指导下必定出现破坏社会的行为,必须有老师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指导,才能达到社会的安定。
二、马基雅维利与荀子政治思想比较
(一)政体观
马基雅维利对于政体的阐述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标准,将政体划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另外三种变体分别是专制政体、寡头政体、暴民政体。单从《君主论》来看马基雅维利最为推崇君主制,然而《论李维》中却充分阐释了共和政体的优点。马基雅维利对于政体的选择可以说是因地制宜,不同的国家针对各自特殊的国情理应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由于当时面临内外夹击的意大利动荡不安,马基雅维利更倾向于在建国之中,君主制是行之高效的政体选择,帮助意大利统一。一旦建立起稳定的政权,则要转为共和制。从其对于君主制和共和制之争中不难看出,马基雅维利是更倾向于共和政体。荀子虽然没有提出很明确的政体标准,但从其社会背景来看,荀子的政体选择无疑是封建君主制,臣服于封建礼教统治,纵观荀子的政治思想乃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国家的稳定。单从《君主论》中看马基雅维利是与荀子一样推崇君主制,但二人也有明显的不同。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世袭的王国是无法长久不衰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会随着王权的无限扩张而出现下滑,最终无法延续其君主的统治。因此,马基雅维利并不主张世袭的君主国,而是由选举产生君主。
(二)法治思想
马基雅维利一直寻求帮助意大利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建立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而努力。想要获得独立主权国家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法律和军队。假如没有维护国家治安的军队,再适用的法律也无用武之地。在社会安全保障不了的前提下,法律制度只是纸上谈兵。相反,若是在军队健全且社会安定的国家,法律必然运行通畅。此外,他还将军队视为野兽的行为,把法律看成是一种文明的行为。马基雅维利早已预见法治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砝码。“不遵守法律,尤其是立法者本人所为,便树立了恶的先例:在城市里日日都有新的侵害,于统治者最有害。”[2]P125这一句也不难看出马基雅维利也早已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只有法律具有其普遍的约束力和公信力,才能使人民自觉的支持和拥护。同样,法律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其无法控制的时候,必须诉诸于武力。马基雅维利主张由自由市民组成的义务军队来维护法律的权威,战争成败将决定君主事业的成败。对于荀子而言,“礼”无疑是他的核心思想,但也注重法律,常常是礼法并提。若是仅仅依靠刑罚进行礼义教化,最后只会使得国家滥刑,暴力也阻挡不了作恶;相反,没有刑罚,只存在道德、礼义的约束,伤害了他人不必惩罚,不符合礼义的事情也会频频发生。所以他主张严于执法,有法必依,不能以私乱法。《议兵》又云,奖赏和惩罚都务必使人民信服,符合道德礼义。说明法要以礼为根据。通过礼的教化,可以做到不用嘉奖诱惑、刑罚处罚,臣民皆可臣服。法同时也是礼的辅助手段,因为礼义的教化不是万能的,也有很多方面是礼义的教化都难以起作用。这就要明确礼义进行教化,兴起法度进行治理,加重刑罚以禁止犯罪,天下便皆可得到治理,即符合善的标准。纵观二人的法治思想,都不认为法治是最重要的,都要辅之以其他手段方式,方可达到治国强国。但一个崇尚武力,一个注重礼义教化,同样从性恶论出发的不同观点,是两位思想家所处时代的反照。
(三)君与臣民的关系
1.君臣关系荀子特别强调君主的尊贵性,《致仕》曰:“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降也。隆一而治,二而乱。”[3]P108天子是地位最为尊贵的人,天下没有与之匹敌的。君主的地位在荀子所处的封建时代可谓达到了最高,但荀子并不主张君主一人独断专行,且要听取臣民的纳谏。而作为臣子应当具备“谏、争、辅、拂”之能,并不是对君主的惟命是从。所以,具有辅助能力的人才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大臣,贤明的君主应对其以优待,但是愚昧的君主则视其为敌人。历史上,伊尹、箕子都是善于纳谏之人,平原君对于赵国来说,可称为辅助功臣,但他们皆是贤明君主所看重糊涂君主所杀戮的对象。他们依从正确的原则却盲目听从国君。且看荀子如此重视谏争辅拂的为臣之道方可知作为臣子依从了正确的原则而不依从国君的思想。在马基雅维利眼中君主与大臣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的话,他们就可以相安无事,彼此信任了。”这种平衡的状态是“君主经常对大臣进行考察,并且尊重他,与他共享光荣和承担责任,同时让他们明白所有的一切皆源于君主。那么,如此多的荣誉使他别无他求,足够多的财富令他不再朝三暮四,相当多的责任使他害怕动荡。”[1]P69同时,君主还应当识别贤明忠诚的大臣来为其服务,在《君主论》一书中也论述了如何识别忠臣避开谄媚之人。对于日常事无巨细,都要详加询问股肱之臣的意见,最后由君主做出抉择。可见,马基雅维利更倾向于君主独有的才能做出独立的判断,人们以君主的才华拜服,以君主的地位为尊。综上所述,马基雅维利与荀子都是尊君的代表,都要求君主可以纳谏贤臣,远避小人。2.君民关系提到君民关系,不得不说的是荀子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论断,尊君的同时也相当注重民本思想。《王制》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P72国家政治运行中国君和人民是必要元素,二者之间的关系甚为复杂。就治国之道而言,君主必定保障臣民的利益,爱民如子;同样,作为一国的子民,必定奉公守法,热爱自己的国家,且积极参与国家事务,才能达到社稷之安。而在马基雅维利看来,人民在国家的建立之前、建立之后和国家危难之时都十分重要。触动了群众的基本利益,人民奋起反抗,首先便是数量上压倒式的暴动,贵族显然无可避敌。一个人势单力薄,结成群众的力量不容小觑。人民可以是君主稳定政权的坚实后盾,也可以是覆灭政权的关键因素。另外,假设君主是在贵族的支持下得到政权,稳定社会局面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连结人民,采取有利于人民生活富裕的政策方针,让人民自觉站到君主一边,否则,国家政权便没有了人民基础。因此,君主必须要广泛依靠人民。首先当务之急就是利益的分配,贵族利益如何与人民利益得到合理分配等等。在国家内部存在危机时,不可不说的就是臣民的阴谋。君主不管在处理外部危机还是内部危机,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先得到广大人民的信任,避免人民的憎恨。往往部署阴谋的人第一步就是鼓吹人民起来反抗君主。因此,君主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人民对自己的满意和信任,这样才能稳坐江山。可见,马基雅维利是看重人民的地位,但也不乏一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人民不择手段的“屠民”思想。例如:新君主应当如何维护自己的国家政权问题,尤其是新征服地的君主,必须注意的是,对人民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因为人们受到了轻微的侵害,能够进行报复,但是对于重大的损害,他们便无法进行报复了。不过这也是对新征服地进行殖民后无法统治时候的下下策。同样也说明人民力量的强大足以使震撼君主。从侧面例证了人民的作用,提醒君主要警惕臣民,也说明在给人民利益的背后隐藏着残酷的统治权术。同样的看重人民,荀子与马基雅维利相比更多了些许温情,不会为了君主的目的而不惜一切代价损害民众的利益。
三、马基雅维利与荀子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纵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特别是道德层面,君主论中的治国之道显得过于偏激,君主应当善待人民否则就将其消灭。可以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政治统治中也大肆渲染暴力对于政治统治的作用,而对于倡导和平的今天,显然已不适用。但也不乏一些意义独特的思想。例如:对于社会和谐,政局稳定和国家秩序正常运行等方面,马基雅维利的共和、法治、重民等思想仍需重新审视其重要意义。另外,马基雅维利也十分看重法律的作用,在道德无法涉足的领域,法律作为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同样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当今社会法律与道德并行才能更好的完善国家治理。健全法制,落实法治实施效力是当今社会仍需努力的方向。十八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理念和重大意义,表明完善民主法治建设的重任迫在眉睫。另外,马基雅维利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也正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元素,有利于为人民提供更多机会参政议政,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政治氛围。其次,荀子所注重的重民思想对于当今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在当今“以民为本”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应追求为民谋福利,富国裕民。荀子看重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为了人民生活来进行统治,这与当今现代社会民主思想不谋而合。尽管荀子的思想不可避免具有时代局限,人民对君主完全依附,而现代社会则多强调人民当家作主。“裕民”也并非现今意义上的“为民”而是把民众看成维护其封建统治需要的工具。但荀子主张为了人民而施行统治这与现代民主思想是相通的。“重民”思想仍有其合理之处,尤其是“君舟民水”“隆礼重法”“礼为民生”等思想。我们要从其政治思想中取其精华,学习其民本思想,充分完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提高人民参政议政的积极主动性,增强人民的政治心理认识。大力推进人民群众参政积极性,逐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从“隆礼重法”思想中不难看出中荀子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对我国当今法治建设与伦理道德关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2]马基雅维利.论李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荀医学期刊征稿况.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72.
[4]曹德本,宝成关,等.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肖立国 杨娜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1679 64 7dakangpharm|CHINA-PHARM彰显医药市场商机
绿色农业论文2017-04-10 16: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