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国以来的新疆哈萨克族音乐研究发展
我国对新疆地区哈萨克族音乐的研究起始于建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笔者根据相关资料考察,将这六十余年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1950年-1980年)、第二阶段(1980年-2000年)和第三阶段(2000年-2010年)。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百业待兴,民族音乐研究者开始关注哈萨克族音乐,但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国情使得音乐理论研究得不到顺利开展;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展了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得到重视,学者对哈萨克族音乐的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取得拓荒式的研究理论成果;第三阶段,学者对哈萨克族音乐研究进一步系统化、专业化,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研究的视角和研究的专题不断增多,并开展了针对哈萨克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加强了新疆哈萨克族音乐理论的研究和社会的实践。
(一)第一阶段(1950年-1980年)
第一阶段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大多数学者无法对哈萨克传统音乐展开正常研究,虽然发展时间较长,研究成果却少的可怜,并且研究方法以曲谱搜集为主,这也是当时的政治要求。一批研究学者的采风工作遭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曲谱搜集内容多为革命色彩浓重的歌曲,对口口相传的民间古老歌谣收集较少,并且曲谱质量不高,有的有歌词没乐谱,有的有乐谱没歌词。缺乏精通哈萨克语言和文化的学者,国内学者也无法与有较长研究哈萨克音乐文化历史的哈萨克斯坦国、俄罗斯等国进行沟通交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1980年-2000年)
第二阶段延续了第一阶段对哈萨克民间传统歌曲的编纂,并且范围扩大,不光包括歌曲、器乐曲,还包括民间说唱、民间舞蹈等,出现了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宗教、艺术、文学、经济等跨学科研究也成为一种趋势,并涌现出了一批著名学者,比如苏北海、蔡宗德、赵塔里木、杜亚雄等。这些学者从哈萨克民歌的格律、词曲特点、器乐用法和历史渊源、哈萨克舞蹈原型等多个方面构建了完整的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生态,为后继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第三阶段(2000年—2010年)
20世纪以来,学者对哈萨克音乐的研究更加趋于成熟,并且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各跨学科专业纷纷以哈萨克音乐研究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促进了哈萨克传统音乐研究的学科交互融合。新媒体时代原生态民歌在电视、广播、网络的传播也让哈萨克音乐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并且增强了国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的意识。黄忠祥是在哈萨克族研究中取的成果较多的学者之一,在哈萨克族文学方面他的《哈萨克英雄史诗与草原文化》一书,全面地介绍了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形成、类型的划分、演唱艺人、部族特征等方面以及与哈萨克草原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此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并且已经翻译成哈萨克文而出版,这对于哈萨克族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作者的另一著作《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运用了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重要的是走访了哈萨克斯坦和新疆哈萨克族居住地进行实地的调查,对哈萨克族的阿肯阿依特斯有了全方位的描述。到了后期也出现了对哈萨克传统音乐和民间艺人的保护工作的研究,少数民族音乐史论对哈萨克民族传统音乐进行了梳理和编撰。
二、新疆哈萨克族音乐的传播
(一)古代哈萨克族音乐在中原的传播
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地区出现了游牧草原文化和绿洲
农耕文化的融合,丝绸之路促进了哈萨克族聚居地区的经济繁荣,出现了以歌舞伎乐为职业的歌伎,他们进入中原载歌载舞,演奏西域乐器和歌曲。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融合了中原本土音乐、西域音乐(古哈萨克族音乐)和北狄诸乐。西域特有的乐器笛、笳、角、箜篌、琵琶等不断向东引进,影响了中原传统宫廷演奏的乐器组成,鼓吹乐日益兴起,乐律不断得到了丰富。随着西域与中原的往来日益的密切,哈萨克族的舞蹈也随之传入中原,据有关文献记载有《踏摇娘》、《大面》、《钵头》等民间百戏,这也是戏曲伴唱和管弦伴奏的雏形。
(二)古代哈萨克族音乐在欧洲的传播
哈萨克族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草原,游牧文化让他们得以连结俄罗斯地区和欧洲地区。保加利亚音乐学家维•匹持洛夫将古代匈奴与当代欧洲乐舞做比较后,曾在《共产主义旗帜报》上撰文说道:“从新疆去的匈奴人和之后去欧洲的其他民族的音乐、舞踊、图画,甚至一些生活习俗、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影响痕迹至今仍可见。”这说明盛行于汉代的匈奴音乐与歌舞艺术不仅在中亚、西域一带,而且对欧洲一些民族乐舞文化亦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历史影响。["]对哈萨克族音乐研究开展较早的是哈萨克斯坦国和俄罗斯,俄罗斯音乐学家斯塔伊维奇在对哈萨克传统音乐调查后发现哈萨克的一种曲有500多种调,在欧洲的所有作曲中一首曲子超过一百种调的也寥寥无几,这充分说明哈萨克族音乐的包容性极强和传播性极广。
(三)霍尔赫特的音乐贡献
霍尔赫特是著名的哈萨克族音乐家,生活在8世纪,集作曲家、库布孜演奏家为一身,被哈萨克民族所崇拜,并被誉为哈萨克族的民间音乐之王,其作曲融合了东方五声调式和西方的大小调式,对后人研究哈萨克族音乐的结构和思维有着重要的帮助,它直接影响着古代哈萨克族音乐的发展,是一种多元文化聚集的混合型草原音乐。
三、新疆哈萨克族音乐的保护
(一)建立健全民族音乐传承保护机制
哈萨克族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以原生态的口传心授为主,虽然哈萨克民族传统乐曲的谱曲已经趋于完善,但原生态传播更能让民族音乐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哈萨克民歌“存活于民族民间”,是一种“口头传承符号”,比如阿肯弹唱就是一种表演过程中的即兴音乐创作,表演现场的音乐互动对即兴表演的创作很重要,民间艺人的每一次演唱都是一次无法重现的经典,这就要求政府和民间要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护哈萨克族的民间艺人和传统民族音乐,建立民乐传承机制,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并基于物质扶持,以激励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二)利用新媒体大力推广哈萨克民族音乐
相关部门要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加强哈萨克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播。比如建立非盈利性质的哈萨克民族传统音乐电台,成立哈萨克族传统音乐保护协会,在地方电视频道开始专门的哈萨克民族传统音乐电视节目,以广播、视频等形式在网络上扩大传播;成立专项资金用于传统音乐的录制,鼓励电影、电视剧融入哈萨克民族音乐风格;鼓励地方高校开设哈萨克民族音乐课程;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全方位地推进哈萨克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播等等。
(三)加强哈萨克民族学生的传统音乐基础教育
对于传统音乐的认识和掌握要从小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亦要增加哈萨克民族的音乐课程,或者是在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适度地增加哈萨克族音乐的教学,如能在九年义务教材中加入民族乐器、民族歌曲的学习,在新疆多民族学校的教育大纲上制定新的教学目标,就更能强化哈萨克民族学生对民歌和民族乐器的了解。在高等教育方面,要开设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哈萨克民族音乐教学专业学科,要求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当中能够掌握一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同时通过在各门课程当中也能融入哈萨克族的音乐元素教学,这样能够使学生们全面的掌握和更深层次地了解哈萨克族音乐。如在音乐史的课堂上可以着重地对哈萨克族的音乐史增加适当的课时,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也可以加入哈萨克族的民歌片断作为视唱的选段,统筹安排各门学科之间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很快并轻松地掌握这一民族音乐。哈萨克民族音乐在遭受电视、广播、电影、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时,要抓住实习机电论文新媒体传播这把双刃剑,积极丰富民族音乐的内容,利用多种传播途径扩大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增强对哈萨克民族音乐传播的力度,将民族音乐由传统推向现代,由地方推向全国,促进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作者: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