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组合”被电视新闻采用的原因
电视新闻重点强调时效性,一旦过期,必然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失去了其存在价值。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电视新闻能否吸引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节目的收视率,一旦收视率暴跌,节目自然而然地就会消失。因而,各大电视台争先恐后为受众提供更好地信息服务,都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节目,尤其着力于新闻语言,引用“被组合”这一流行语就是打造新闻节目的策略之一。自从安徽阜阳市颍泉区豪华办公楼“白宫”举报人李国福“被自杀”事件曝光后,“被组合”就迅速在社会中风行开来,没有肆意操纵,没有推波助澜,但是人们发现它在描述现实和阐释新闻事件时再没有比其更为贴切和精准的了。布罗迪(1996)认为,模因进入人们大脑是不需要允准的,它可以在人无意识的情况下成为人思维活动的一部分并影响人们的生活。从文化模因的维度来观察,“被组合”是一种典型的强势模因,它以文化为媒介通过图式的方式输入人们的大脑,以至于有替代传统表达方式的趋势。而“被组合”正是适应了人类认知模式的某些特点而成为语言的强势模因。具体地说,电视新闻事件选择“被组合”这一强势模因的原因如下。
(一)经济性
语言表达要求细致而又经济,但语言的经济性又必须以交际功能为前提。Leech(1983)将语言的经济原则理解为“快捷”。向明友认为,话语经济不能直接以用词多少为依据,言语只有经过优化组合才能称得上是经济。在各个媒体相互竞争的情况下,电视新闻要吸引受众,争取收视率,其通俗性、大众性是其首选的方向。“被组合”构成简单,通俗易懂,适合大众口味,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如:(9)说被主持,甚至还有人说,说那天周润发,发哥,拉着那个朱军,在节目里下跪来了那么一场,说是被主持。(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窦文涛:我要当张扬捍卫私产的“私心大使”》2010-01-01)(10)窦文涛:而且我老觉得,你看你像这种夫妻之间,它能到一个什么地步?最近我看了一个新闻,一个南京的一个女的,现在叫“被离婚”。她老公要抛弃她,跟她离婚,于是她老公就偷了她的身份证,找了另一个女的跟她挺像,让那女的冒充她,去法院离了婚。这女的发现老公失踪了大半年,再去打听,法院说你们离婚了。(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艾滋女”派生轩然大波网络报复怎辨真伪》2009-10-22)心理学证明,短时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被组合”作为语言模因的组块,是整体储存在记忆中的。Broadent(1975)等证实,人类的短时记忆模块大约只有四个组块。据赵雪(2006)李水仙(2007)对电视访谈、新闻标题、正文的字数、词数统计基本在这个范围之内。这说明电视新闻的句子的长度,总体上是符合心理学的要求的,受众在理解“被组合”这个语块时,不需要再去花时间分析它的构成来获知意义,因而也就便于认知和记忆,便于吸引受众。
(二)时尚型
与电影相比,电视是一个更加复杂的传媒系统,尤其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其语言方式随着电视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不断发展,作为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符号组合,其语言的运用方式无时无刻不与受众有着直接的关系。受众在收看新闻时潜意识中总会有一种猎奇心理,对既有的传统的叙述方式常常感到厌卷,喜欢新奇、陌生的表达方式。故而,在受众的这种心理的驱动下,电视新闻从业者顺应广大受众的社会心理需求,在新闻语句中加入“被组合”这一流行语的语言形式,使新闻语言显得新奇别致,活泼生动,以吸引受众。另外,流行语大多只在一定时期流行,尽管“被组合”从2004年至2013年在电视新闻语言中的运用呈上升趋势,但随着社会法制的健全,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也将会与大多数流行语一样最终走向灭亡。这一特点也与新闻时效性相似。可以说,“新鲜性”是二者最好的结合点。紧随时代潮流的电视新闻记者在打造新闻语言时自然不会放过它:(11)消息一出,立即引来如潮水般的热议啊,有网友问“患病人数也能被指标化?”还有郑州市民猜测“是不是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精神病了?”议论声中,否定的占了主流。(中央电视台:新闻纵横2013-10-11)(12)学生们的“被自愿”订购(中央电视台:《沉重的教辅材料》2011-05-06)流行语“被组合”被嫁接到这些新闻之上,不但生动地传播了新闻信息,而且又为有着严肃面孔的新闻增添了几分嘲讽及调侃,吸引受众关注,便于模因的广泛复制和传播。
(三)强势性
社会上反映强烈的语言信息,常常会得到受众的关注,于是总能迅速被大量复制和传播,形成语言的强势模因。国家制定的政策以及代表国家喉舌的传播媒体所使用的言语往往能影响社会语言的使用,形成强势模因。例如:(13)从公司角度说,业务忙可以理解,但是,“被全勤”的员工工作效率能有多高?员工的身体可以“被全勤”,但留住员工的身又怎么能留住员工的心呢?(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读报2009-08-19)(14)此事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希望在让“被死亡”者“复活”的同时,也能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并及时堵住漏洞。亡羊补牢时,制度不能再缺席了!(2009年11月3日《人民日报》)作为国家舆论导向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常常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具有引导作用,人们愿意仿效他们,从而使“被组合”作为语言模因得到广泛传播,各地媒体纷纷效仿,尤其是电视新闻语言更多地模仿于此。如:(15)《新闻晨报》报道,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10.5%”的消息,再次引发网络上“收入被增长”的质疑。(上海广播电视台:《990早新闻》2009-10-23)(16)不,我是真名,当然我也“被微博”了,就是说我也不得不关注微博了。(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加藤嘉一:外国人不知道该拿什么来了解今天的中国》2011-01-03)越是国家主流媒体发出的语言模因,越容易被接受,传播越广泛。这种强势模因被嫁接到电视新闻语言符号上,其共同借助“电视”这一非常强大的技术平台,传递自己的声音。受众不但可以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增强其表达效度,提高其可信度。
(四)自主性
“被组合”是身为公民在“别扭的被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写照。“被”的普遍流行更突出地表明了个人主权的缺乏,是作为公民的自律的意志被人扭曲,反映出自己的意志不能实现,反过来也说明自主意识的提高,以前被了还不知道,现在知道被了。今天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词,就表示有关单位基于受众的知情权,它需要站出来,公开向媒体做出解释、向大众做出解释。比如“被自杀”,说这个人他是怎么死?他是自杀,以前可能不用说,现在被自杀出现的前提就是相关方面的人必须得对传媒做出解释。
二、“被组合”的发展趋势
据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的词汇历时变化数据库显示,“被组合”从2004年至2013年的运用始终呈上升趋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
(一)从专指到泛指
“被组合”最初产生的时候,与“XX门”,“信春哥得永生”,“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等流行的结构一样,都是从专指某个人、某件事到泛指某些人、某些事。如“被代表”指的是2009年河南洛阳的“水价听证会”这一特定事件,后来泛指选举人不认同他们的代表所表达的意见或者所谓的“代表”不是选举人选举出来代表他们意见的事件。如其后的兰州水价听证会、代表民意的“十大”等等;“被捐款”指的是2009年河北威县新教师这一特定事件,后泛指并非个人主动捐出,而是单位或领导用扣除工资等方式作为捐款的事件,如汶川地震许多单位克扣奖金、工资等等。
(二)从个别到一般最后消失
“被组合”在2005年出现首例(王开文2010),它与其他流行语一样,兴盛之后一点点走向衰落直至灭亡。笔者利用中国传媒大学的有声媒体中心的词汇历时变化数据库,查询了“被代表”、“被就业”、“被捐款”、“被自杀”、“被精神病”几个“被组合”的发展变化情况如下表。从表中可知,“被代表”、“被就业”、“被捐款”等“被组合”在2009年以前还处于个别阶段,在2009年与2010年达到鼎盛期,形成一般所指阶段,其后一点一点衰落下来,2013年除了“被精神病”使用频率较高之外,其他都处于灭亡阶段。
三、总结
语言是说话和传达思想的工具,是模因的载体。受众通过电视这一传播媒介来获取信息,是新闻传播的积极参与者和决定者。受众的需求、态度和立场决定着传播效果的“有无”和“大小”。可见,“被毕业医学论文组合”的流行,是顺应了受众的需求、爱好、态度和立场,实际传播的是信任危机,要是不加警惕,将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作者:杨海峰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
matlab曲线拟合和预测|基于Bernstein基函数拟合预测的
经济管理论文2017-01-14 07: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