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内容优化及整合

时间:2017-02-18 09:32:44 来源:论文投稿

与自然地理相比,人文地理具有内容多而“散”、知识更新快、各章节间知识逻辑性较弱、案例的选择随机性较强等特点。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联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优化的主要方法是“增补”“纠偏”和“重组”。下面以人教版为例具体谈谈。

一、适当增补,扫除学习障碍

1.生产、生活中的常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受其原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当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大时,就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人文地理内容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看来是“常识”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往往是生疏的,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如不同农作物(或果树)的生长习性,对生活在山区农村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常识,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学生来说就是陌生的。反之,关于城市功能分区,如开发区、大型超市、地铁等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来说是司空见惯的地理事物,对农村学生来说很可能是生疏的。2.对已经过时的内容。知识的更新速度快是人文地理内容的突出特点之一。人类的生产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应对这些旧有内容做适当的补充说明。在必修2中,教材把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放牧业作为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代表进行重点介绍。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这里的大牧场放牧业已风光不再,大部分草原已被开垦为耕地以种植大豆,许多牧场名存实亡,但教材并未提到这些。此外,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活动”栏目,结合设置的问题,直接或间接从生产环节的联系、地理条件、经济与生态意义以及在全国的推广等几方面介绍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但事实上,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里的基塘农业面积大幅减少,多转为都市或工厂用地;基塘作物也由原来的桑树、甘蔗改为花卉、蔬菜和水果。3.课标或高考有要求,但教材没有体现的内容。目前高中地理教材有多种不同版本,它们虽然都是根据课标编写的,但在内容选择、难度及深度上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内容在课标中有明确的要求或在高考中经常出现,但教材中没有体现,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就应该做适当的补充或拓展。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人教版教材却没有相应内容,应进行补充,如补充地域文化对城市区位选择、城市空间的布局形态以及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此外,区位的选择与评价是高中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而教材中涉及的区位只有农业、工业、城市与交通,其他如航天基地、水电站(或太阳能电站、风力发电站)的区位等,课标中虽没有明确要求,教材中也没有体现,但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中,教学中应成立专题对这些知识进行适当拓展。

二、大胆纠偏,体现学科的科学性

高中地理教材是由多人共同编写的,各单元的行文风格有比较大的差异,再加上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在内容的选择、知识的呈现方式方面有时会出现一些不科学、不严谨的情况,在教学中需要加以纠正。1.脱离现实的内容。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在“阅读”材料中以“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为题,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西双版纳地区人工多层热带经济林”:“以橡胶为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在灌木层之下再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了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可实际上,由于橡胶树具有独占性的特点,在橡胶林内其他植物是无法生存的,必须在教学中对原知识点加以纠正。2.错误或观点片面的内容。(1)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中,教材对“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未作具体分析,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却用了很大的篇幅,相关插图都是显示负面影响的,如果教学中不做适当纠偏说明,就难免会使学生形成“城市化弊大于利”的错误认识。(2)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对“大牧场放牧业”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的阐述是:“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这些国家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但实际上,阿根廷、新西兰的大牧场放牧业却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3)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谈“关于流域综合开发方向的决定因素”,教材一开始就点明“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事实上,无论是河流的利用方式还是流域的开发方向,流域的自然背景只是为其提供了可能性,而实际上河流如何利用、流域的开发侧重于哪些方面,则与人类自身的需求密切相关。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早期与1933年以后开发方向和开发模式的不同其实就是一个否定教材观点的例证。3.不严谨或不符合逻辑的内容。(1)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的荒漠化定义是:“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该概念表述前后有不合理之处,因为石质荒漠化(也称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发生在湿润地区(如云贵高原),而不仅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2)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在阐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时,配有“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图”,该图给出了各种造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精确比重,却没有显示时间,这是不严谨的。因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程度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是一个固定值,教学时教师应向学生指出。(3)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在阐述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时,提到了“内部交易成本因素”,这与必修2中关于工业区位因素的阐述不一致,容易造成误解。首先,“内部交易成本”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把握,如政府建立出口加工区,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改善交通条件吸引外资,可以降低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但按必修2中区位因素的分析,应将其归为“政策”因素和“交通运输”因素,也就是说,内部交易成本因素与政策、交通、市场、劳动力等因素的外延是有交叉的,是不宜并列的。

三、灵活重组,提高教学效果

1.前后联系、融会贯通。高中人文地理内容中,一些内容有重复或有交叉,在教学中应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优化、重组,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复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如下表:2.贴近生活、、重选案例。高中人文地理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多以案例的方式呈现,学生需要掌握的并不是案例本身,而是案例所体现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各地生产、生活实际,重新选择更贴近生活现实的案例。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又能够充分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如必修3第三章第二节谈“流域的综合开发”,教材选择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作为案例,如果是我国两广一带的学校,就可以用红水河流域的综合开发来替代。此外,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文地理的一些相关理论、观点也会有发展和变化(如区位理论);同时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如我国的人口政策、土地利用政策、城市化方针等)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智能农业论文些在教学中都要予以关注。

作者:罗秋官 单位:厦门市第六中学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内容优化及整合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6877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国画家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领导文萃》 《中国文化研究》 《大众汽车》 《企业导报》 《电气开关》 《武警工程大学学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湘潭大学学报》 《微电子学》 《兰州商学院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