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时间:2017-02-18 13:24:34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来自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信念等产生了剧烈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对加强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挑战;对策

爱国主义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新的内容,大学生正是跨世纪的一代,青春之面目正是未来世界的缩影。现今,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文化渗透到了高校的各个角落,外界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大,各种思想观念泥沙俱下,大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偏离。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既受环境的自发影响,也会受到教育的自觉影响,所以,新时期要与时俱进的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道德性的挑战

当今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崭新的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由于开放、交往和利益等时代特征,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道德性的挑战。首先,大学生个人主义道德观的侵袭。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西方资产阶级的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念腐蚀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普遍出现在大学生的群体中,因此,一些学生出现了严重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我中心论等腐朽思想,不利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顺利进展。其次,冲击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使得各种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日趋激烈,极大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集体主义道德意识,与学校倡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相违背。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催生了一些人唯利是图、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一些组织为了小团利益损害国家利益,在大学里乐于奉献的学生少了,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学生越来越多,普遍忽视了集体主义原则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二)思想文化的冲击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挑战。由于市场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冲击和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思潮各种政治、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与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强的民族化文化浪潮相互激荡,国际间人权与主权的斗争越来越敏感和尖锐,社会主义国家反对“西化”、“分化”,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日益加深;西方国家通过先进的科技和信息渠道对我国进行“思想争夺”,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的争夺,挑起民族冲突,制造民族分裂,消解我们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认同,部分大学生放弃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间的相互冲突,使一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好的结果。反观一下我国的现实,当代一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一味崇拜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蔑视;崇尚国外名牌;愿意过西方人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把吃西餐视为高雅,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节日兴趣不大。“为此,台湾一位校长说:我们要进行吃中国饭、说中国话、过中国节和穿中国服装的振兴民族文化的道德教育。”

(三)非理性爱国局面的挑战

目前,很多大学生都简单地使用感性的本能去表达爱国情感,往往以爱国之名行误国之事。例如,因为钓鱼岛事件,一些大学生呼吁抵制日货,并在街上打砸日系车、日货店铺,还有一部分愤慨的大学生以“愤青”的面目在网络上侃侃而谈,任意发表极端的爱国观点,对于任何对我国不友好的行为或言论,就要大肆渲染,号召或参与针对其国家或民族的攻击。从我们的一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西方发达国家持不友好的态度,大学生对美国“不喜欢”的比例占31%,“讨厌“的占10%,保持“中立”的占36%,“喜欢”的仅占23%。从大学生的一些行为和调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极端的、不理智的爱国主义,由于大学生涉世浅,很多时候对于复杂的形势是缺乏全面的考虑和正确的判断的,容易受蛊惑而做出对国家不利的事情。

二、应对措施

(一)道德规范化,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感,责任感是诸种道德规范的共同要素。“道德规范,即道德行为的准则,它是对待某一社会关系行为的善恶标准。”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社会化或非个体自足性的社会,其基本特点或要求就在于道德的规范化。因此,从社会生活的宏观层面来说,正当合理的行为方式是最起码最基本的。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以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和文化多元为基本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道德,不是别的,恰恰就是正当合理的普遍规范性道德。这种道德规范是建立在责任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规范自己的生活,承担义务,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必须强调政府的责任、企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特别是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个大学生要认清并承担起自己的职责,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知我中华,爱我中华,认真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托起祖国腾飞的羽翼,向着祖国文明的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奋然前行,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也一定能够赢得未来的世界。

(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

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实现“中国梦”的灵魂。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了西方的思想文化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传播这种核心价值观,巩固大学生共同的思想基础。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指明了方向。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作用,振奋大学生的精神,凝聚力量。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践行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提供动力。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各个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在践行价值观过程中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这就需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高校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的修养,有传统文化的修养,才会有辨识世界的文化能力,才能有更高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高校要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进一步加强有关学科教材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其次,对待传统文化,高校应提倡一种兼容并包、既继承传统又充分吸收世界上新事物的态度,应提倡一种喜新而不厌旧的态度。面临不同思想文化的激荡,要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既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正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高校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既能使大学生受到民族精神的熏染,同时又形成自觉的批判精神。最后,积极利用传统文化功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世界文化交流非常密切,高校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强化大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蚀。

(四)倡导理性爱国

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倡导大学生理性爱国,面对挑战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首先,要树立健康的国民心态。教育大学生爱国不等于盲目排外,应该保持开放的襟怀对待外来思想和文化。其次,大学生要全面了解当今我国的国情,正视世情的变化,要理性的辨析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要加强国情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西方国家的国情,中国虽然与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有差距,但要尊重各国选择的道路,正确认识国家之间的分歧与矛盾,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后,大学生应该提高践行理性爱国的能力。要以全球化的事业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掌握国际秩序,了解国家的外交政策;要储备多方面的知识,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地理等知识,学习国际贸易知识和多种语言。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适应与驾驭经济全球化的素质与能力。总之,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新的时代挑战,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对大学进行道德教育是核心环节,引导大学生承担起自己对祖国的责任,而建设好自己的祖国是大学生所要承担的首要道德责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髓;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主义教育是确保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有清醒认识和独立判断的必要条件。新时期大学生要不断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主动接受教育,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侵袭。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Z].2016.

[2]曾令辉,黄领导艺术论文芬.现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4.

[3]郭海燕.爱国主义教育新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7:129.

作者:李学东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6924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黑龙江中医药 投稿 战斗之心传承

相关论文

北京中医妇科

论文百科2017-03-29 09:00:54
相关学术期刊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山西医药杂志》 《电子世界》 《电机技术》 《土壤》 《中国产业》 《家禽科学》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中国经济周刊》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