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中的练习作用

时间:2017-02-18 21:14:51 来源:论文投稿

一、高中政治练习的基本原则分析

(一)典型性原则

在对学生布置练习时,首先要遵循的第一个原则是“典型原则”,也就是说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起到锻炼与提高的效果。比如,在实际的练习制定过程中,老师要考虑到三点因素,第一是该节内容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是主要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目的;第三是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综合考虑这三点因素才能设计出对学生知识能力提高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可以明确自身应当学习和了解的重点。

(二)启发性原则

除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练习还应当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尽量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引导性的促进学生学习主观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发挥。在实际的练习安排过程当中,老师要注意练习设计的技巧性与灵活性,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态度,转换为主动的学习态度,并自觉加深对问题的探究。

(三)鲜活性原则

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其原因是因为教学内容死板、枯燥,提升不了他们的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只要能应付考试就无所谓了,这其实极大的阻碍了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与安排中,老师应当通过遵循“鲜活性原则”,来改变这样的教学困境,在基于教学目标核心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当前的现实事件来说明问题、提出问题,加深练习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实际练习,突出练习的鲜活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提升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

(四)灵活性与适度性

练习的灵活性主要应当表现在练习的内容与形式上,可以在限定的范围内,给出学生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问题信息,并分析问题,使学生在练习解题的过程当中,附带性的学习到其他综合知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全面发展;但同时老师要把握好一个适度性的原则,练习的难度不能过深过浅,范围不能过宽过窄,适中为最好,否则可能会引起学生对练习内容的错误理解,起到反作用。

二、高中政治练习的途径

(一)分清练习的层次性

知识能力结构的完善与丰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要学生能够“一口吃成大胖子”是不行的,那样会欲速则不达。应先练最基础的知识,例如做些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然后做提高练习,如辨析题、论述题、综合探究题,其目的是通过练习,对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练习,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最后通过单元测试的形式进行练习,以达到总体练习的效果。在每次单元测试后,让学生对自己试卷进行质量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所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靠平时训练和养成。练习之前,教师要指出目的要求,强调学生自觉遵守学习(考试)纪律,独立思考,诚实答卷;学生做题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和督查,观察学生的答题状况,对其间出现的不良现象,要及时提醒和纠正;要进行限时训练,规定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有关任务。题目做完后,教师可采取多种批改方式,如同桌互改,前后左右互改,小组互改,教师批改等。对练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类、整理,可以用错题集的形式整理好笔记。老师可对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对共性问题集体辅导,并在以后的练习中以再现或变式的方式予以强化。

(三)发挥练习的指导作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且一直到了今天依然可以沿用。在高中政治练习组织的过程当中,老师要尽可能的通过思路指导,来使学生自行完成练习。在校对答案的时候,不能就题讲题,要从某一题进行拓展,将解题的思路、方法以及其他需要考虑到的因素一并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下一次面对同样题型的时候,可以自己动脑去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学习到了识题、解题的知识能力,才算是真正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四)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实际的练习组织与安排过程当中,老师不能让学生“拾新弃旧”,要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内容的同时,巩固之前的久知识。所以老师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妥善安排练习内容。

(五)予以学生不断的激励

练习不是评定学生学习成效的手段,而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的途径,所以老师应当尽可能的予以学生激励,不论对错与否,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能力方面的锻炼,也能获得核心医学期刊学习心理上的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老师应当树立一种对错只是过去的教学观念,主要将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看在心上,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予以指导,并对他们做的好的地方予以鼓励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高中政治中的练习作用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049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浅谈会计职业道德论文 采购成本控制方案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建筑创作》 《档案学研究》 《世界海运》 《冶金财会》 《化肥设计》 《科技与企业》 《山西林业科技》 《食品与机械》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煤炭科技》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