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心理主义转向

时间:2017-02-19 10:17:11 来源:论文投稿

社会进化论提供了另外一种具有普适意义的关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世界图式理论。但是,社会进化论或类似的历史进化论更多的是从社会组织和社会内部控制方式去解释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以泰勒和摩尔根等人所代表的文化进化论学派,他们更多的是从劳动工具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这一物质技术角度去考查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变化,泰勒据此在《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研究》中将人类文化区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时期,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了类似划分,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分期理论。在这些宏大学说中,人类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是微不足道的,社会进化论或文化进化论这些学说的哲学基础是生物论或工具论。4.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另一种关于历史发展的“世界图式”理论,这一学说试图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的角度去考察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变化最终会导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经济方面的变化而引发,因此,这一学说也被看作是经济决定论。在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特点和利润产生过程之后,马克思提出了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理想社会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能够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是阶级斗争,这一学说尽管也将人的自由的充分实现视作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但在实现这一终极目标之前,人更多的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视为典型的社会冲突理论,这一理论基本上将个人意识和心理内容放在次一级的位置上。

一、重新回归人本身:人本主义哲学的兴起

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世界图式”学说关注世界的本源,探究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的理性原则,热衷于对终极世界的猜想,这是一种有关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学说,它基本上外在于人,尤其是外在于人的丰富内心世界。尽管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了发现人、尊重人等口号,但这场运动主要朝向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自由这样的人道主义方向发展,而并未回到作为更为本体的人的内心世界。然而,十八世纪以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他们对理性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开始以直觉、情感、意志、本能、潜意识这些与个人联系更为密切的心理元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放弃了有关世界本源以及客观规律的宏大叙事和终极探索,以非理性取代理性,开启了一个被称之为非理性主义或称人本主义的哲学时代。在西方哲学史上,这种以非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本主义哲学第一次真正启动了哲学研究向心理学研究的转向,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直接推动了现代心理学的产生。人本主义哲学与心理学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本主义哲学将研究的主体对象从外部世界转移到人本身,从对外部理性的关注转移到对人内心非理性世界的关注,具体研究人的情感、直觉、意志、潜意识等心理元素及其社会意义,这一研究范式的转移以及它所开辟的新领域为现代心理学的产生做好了准备,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人本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是非理性的人,非理性的人以情感、直觉、意志、本能、欲望、潜意识为表征,人本主义哲学不仅将个人的这些心理内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且把这些心理内容看作世界万物的本源和本质。在唯意志论代表人物叔本华那里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在尼采那里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在柏格森那里世界的本质是生命直觉和生命冲动;在海德格尔和萨特那里世界的本质是生、死、烦、忧、畏等情绪体验。他们的哲学研究为人们推开了一扇人类意识世界的三棱镜和万花筒,他们以个人的非理性世界去对抗传统哲学的理性世界,他们把表象世界还原成人的意识和心理世界(这种论说基本上就是后来兴起的心理还原主义的哲学版),正是在这一点上,非理性主义哲学家们打通了一条通往心理学的通道。其二,人本主义哲学不是将客观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本源,而将情感、直觉、意志、本能、欲望、潜意识等非理性元素视作世界的本源和人的真实存在,把整个世界看作是自我的产物和体现。他们否认通过理性能够认识真理,相反,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体验和直觉才能认识真理,这实际上就是将人们认识的对象归于人本身,将认识的手段归于人的精神和心理直觉。生命原本是鲜活而充满灵性的个体,让这样的个体服从于冰冷的理性逻辑,或者服从于自然科学的实证逻辑,而罔顾自身的存在,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家所坚决反对的。生命具备如此丰富而惊人的潜能,让个体放弃自己的潜能,而仅仅依靠理性去认识世界和真理,这同样是人本主义哲学家所不愿的。历史上的泛神论追求的是“神我不二”的境界,人本主义哲学在个人存在,个人认识问题上追求的“物我不二”的境界,或者这一境界也可称之为泛意志主义、泛直觉主义和泛心理主义。其三,人本主义哲学家不仅仅将非理性视作世界的本源,意识到只有靠直觉等非理性的东西才可以把握世界、认识真理、彰显人性。一些重要的人本主义哲学家还从非理性的角度出发去探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从而把人以及人的精神心理世界推向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尼采对人类非理性世界的探索从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1872年)即已开始,在这部著作中,他比较了代表古希腊文化的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或曰精神信仰,一种是以平静、和谐、平衡为表征的日神(阿波罗)文化,它代表的是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另一种是以热情、张扬、癫狂等为表征的酒神(迪奥尼索斯)文化,它代表的是古希腊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传统。

尼采敏锐地意识到此后西方基督教文明就是日神文化的延续,而在历史长河中酒神文化却遭到基督文明的压制,人类被基督教所信奉的理性所摧残和毁灭,真正的自我在历史上消亡。正是由此出发,尼采宣称“上帝死了。永远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他”。在尼采看来,上帝死了之后,人们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信仰,再造一个新上帝,而这个新上帝就是权力意志和所谓的超人。这种思路不可思议地被另一位思想家弗洛伊德接了过去。弗洛伊德或许是人本主义哲学家中唯一一位具有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二、心理主义范式的兴起及其危机

十九世纪后期现代心理学的诞生以及人本主义哲学的持续发展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且二者还推波助澜,开辟了一个心理主义社会学的时代。心理主义试图把一切社会现象还原为心理现象,并将心理变量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去解释一切社会事实,这一理论试图提出人类心理意义上的另外一种“世界图式理论”。心理主义在美国最初是以进化论的面貌出现。美国心理进化论代表人物莱斯特•沃德(1855—1915)认为:社会力量也就是人的群体状态中发生作用的心理力量,支配社会运动的根本力量是心理力量。沃德于1892年出版《文明的心理因素》一书,提出了社会意识、社会意志、社会智力、社会统治等一系列重要概念,是社会心理学的雏形。另一位美国社会学家弗兰克林•吉丁斯(1855—1931)认为:我们确信,社会学是一门心理科学,那种认为用生物学术语对社会的描述是一种错误,对此我尽量注意到社会现象的心理方面。他在《社会学原理》(1896年)中写道:社会就其语词原意来说,是指同伴关系,交谈和交往,一切真正的社会事实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心理事实。吉丁斯提出了“类意识”理论,所谓“类意识”理论是指“在生命的尺度上,无论是低等的还是高等的任何生命,将另一种有意识的生命视为己类的意识状态。”据此,他不是以阶级来划分人群,他将人群划分为四大类:(1)社会阶级,即社会的精英阶级;(2)非社会阶级,指那些胸无大志的群众;(3)伪社会阶级,指那些依赖他人的人组成的阶级社会;(4)反社会阶级,即由犯罪组成的阶级。吉丁斯的阶级划分理论体现了贵族立场。索罗金(PitirimSorokin)对心理主义的解释是:将个体的心理特征作为研究变量,并试图将社会现象解释为心理特征的衍生物或具体表现。换言之,心理主义就是将社会现象还原到个体水平或心理与行为水平加以研究,从本质上说心理主义就是还原主义③。在人本主义哲学以及心理主义滥觞的大背景下,在美国,不但心理学发展迅猛,社会心理学也很快破土而出。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化人类学这些母体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得以形成的标志性事件一是1908年在美国两本同名著作《社会心理学引论》出版,作者分别是罗斯(EARoss)和麦独孤(WMcDougall),它们分别代表着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另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1924年奥尔波特(FHAllport)出版《社会心理学》,它代表着实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更多的人将这本著作的出版看作是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首先是以心理学为先导和基础。但是,明确区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并非易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于区分二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从研究对象来看,一般心理学将个人视为独立于社会关系的个体,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及一般规律,如心理形成的生理机制,个体的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情绪、情感、意志、性格以及能力等;社会心理学更多地将人看作一种社会存在,侧重在社会关系维度中去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如社会认知、社会感情、社会态度、社会角色、群体与互动、文化与人格以及社会变迁等。从研究方法来看,心理学研究既包括过去那种哲学思辨性的心理学研究,也包括冯特以来那些借助于科学实验手段来进行的现代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则几乎全部采用科学实证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等。但是,上述区分又不是绝对的。首先,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是有在极少数、十分例外的情况下,个体心理学才可以忽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个体的心理生活中始终有他人的参与。这个让人或者作为楷模,或者作为对象,或者作为协助者,或者作为敌人。因此,从一开始起,个体心理学的该词语义就被扩充了的。然而,从完全合理的意义上来说,同时也就是社会心理学。”

事实上,今天我们所说的社会心理学绝非全部是在讨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心理,而完全不去讨论相对独立的个体心理;而所谓个体心理学也不仅仅讨论相对独立的个体心理,它同时也会考虑个体心理的社会关联,因为所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此外,从研究方法来看,社会心理学所特别看重的观察实验法,其来源是心理学研究,只不过社会心理学将这一方法标准化,并采用了其他更加多样化的实证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同时也以社会学为先导和基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心理学对社会学侵入的结果。长期以来,社会学关于社会发展的研究将人和人的心理内容排斥在外,涂尔干强调,社会是一个事实,社会先于人,人不过是出入于社会的匆匆过客,我们永远不可能用人的动机来解释社会,他把人和人的心理内容完全阻隔在社会学之外。孔德是一位历史进步论的信奉者,他关注的是历史的整体进步以及社会秩序的重建,但是他的所谓进步和秩序是一种多少与具体的人———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动机、人的信念无关的所谓社会结构、社会分工以及它们各自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斯宾塞更把社会看作是一个超有机体,社会是一个与人无关的进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只存在人们之间残酷的竞争。马克思同样是一个历史进步论的信奉者,但是他把经济基础看作决定上层建筑的东西,把阶级斗争视为历史进步的最大推动力,他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的解释同样没有把具体的个人和个人的心理内容考虑进去。很显然,上述伟大历史人物所呈现的社会学理论在人们进入20世纪的时候遭遇到了某种困境,因为理性主义以及各种先验论始终没有把具体的人以及人的丰富的心理活动、心理内容放在应有的位置,这些理论遭遇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之后不得不另寻出路,这也就是20世纪前后社会学在美国所建筑期刊遭遇的处境,一个心理学大举侵入到社会学的时代必然到来。

作者:柯泽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心理主义转向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255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如何写法学论文 婴幼儿营养与保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环境科学与管理》 《中国行政管理》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半导体杂志》 《自然科学进展》 《阅读与作文》 《福建教育》 《保鲜与加工》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审计与经济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