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前教育论文(共3篇)

时间:2017-02-19 14:41:17 来源:论文投稿

第一篇

一、提升幼儿在大自然中积累的经验

英国生物学家威哥思伏斯对保幼激素的发现是人类生物学史上的重大发现,而他曾回忆起幼年的一件往事:“我五岁时,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我把一只毛毛虫关在瓶子里,它吐丝作茧,几天后,在我仔细地、惊奇地观察下竟出现了一只蝴蝶。”[6]虽然五岁的发现和他日后的成就相比,似乎微不足道,但在这科学家的眼里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可见幼年时的自然经验对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有研究者在收集分析了来自不同文化领域的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所写的大约300册自传体童年回忆录后,得出结论:“在研究过的富有创造性的人当中,几乎所有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根植于他们早年的自然体验。”并且指出,“走出去和超越自我的能力,是由孩童时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发展而来的”。[7]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感知形成的知识是其进行任何一种认知和活动的基础。[8]也许只是一次在大自然中游戏时对光与影的感知,也许是吹散蒲公英时动作的轻柔,也许是将一块泥巴在手中反复把玩,更也许是聚精会神地观察一次蚂蚁运粮的过程……都会对日后的学习乃至长大成人后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幼儿园亲自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一)关注幼儿对大自然喜爱之情

在亲自然活动中,应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充分体验和感受与自然的接触,只有当他们获得更大的自由度,才会充分释放天性,宣泄情绪情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自由活动时,总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十分投入地观察与游戏。为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将引导幼儿喜欢、热爱大自然作为第一要义,将情感培养目标放为首位,而不是认知目标。儿童需要体验大自然的神奇,而不仅是获得自然的知识,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然知识只是人类探索的结果,动植物名称也仅仅是人为的符号而已。[9]只有把“让幼儿喜欢大自然,在自然中体会到快乐”的目标放在首位的活动,才会满足幼儿真正的需要,并让幼儿获得自主自发游戏、探究的可能。例如,在设计关于“水”的活动时,如果将认知目标放在首位,设计出来的活动也许是对“沉浮”现象的观察、“水的由来”的探究;可如果将情感目标放在首位,设计出来的活动就会是带着幼儿尽情地玩水,如打水仗、滋水枪、踩水、往水里扔石子、利用各种容器舀水。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对幼儿自发游戏探究活动的观察,找到幼儿的兴趣点,通过设问或提出挑战的方式,让幼儿对所关注的自然物或现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选择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亲自然场地

1.幼儿喜欢真正的大自然相比较那些整齐、精致的花坛、草地,幼儿更喜欢未经人工雕琢、纯天然的土壤,其中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各种不知名的小花、钻土的蚯蚓、搬运食物的蚂蚁、会缩成球状的西瓜虫……在这样自然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更加自由自在地探究,而不用担心破坏了花坛或草坪。一位幼儿教师曾经写了这样一段独特的见闻:“某幼儿园的围墙边有一个角落,那里凹凸不平,长着一些树和花草……一次我去这所幼儿园听课,活动期间,许多孩子不是在花坛边欣赏,也不是在水泥地上嬉戏,而是聚在那里,有的在看蚂蚁搭桥,有的在找蜕皮的昆虫,有的在掐蒲公英,还有的在找是什么虫子在叫……”精致的花坛与人工的水泥地对儿童来说,只是外在于生命的物质存在,只有那种未曾开垦的“凹凸不平的一角”才是儿童的精神天堂。[10]2.幼儿喜欢近距离俯视观察的场地幼儿喜欢“蹲下来”近距离俯视观察地面上的自然物,而对于那些需要他们“仰视”的高处植物,例如大树,由于高度和距离的限制,他们观察、探究的兴趣则不是那么浓厚。因此,一片草地、一个水洼、一个沙坑,都会成为他们观察嬉戏的乐土。对于幼儿园而言,亲自然的活动场地应尽量选择在有泥土、花草、树木的真实自然中,即使那里地势高低起伏、道路曲径通幽都会让幼儿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三)有效运用工具增加亲自然活动的深度

1.提供工具促进亲自然活动的开展活动中的工具为幼儿与自然之间更好地沟通搭建了桥梁,工具可以提升活动的探究深度和幼儿的专注度。例如,铲子可以方便幼儿进行挖掘,利于幼儿发现并观察到土层下的蚯蚓;放大镜的使用可以使幼儿更加细致地观察到动植物的特征……在工具的投放过程中,应逐步有序地投放不同类型的工具,以促进幼儿探索工具的使用方式。活动中不宜提供过多种类的工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对幼儿来说,简单、常用的工具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同时,在工具投放的数量上也不宜过多,这样可以促使幼儿间的协同合作,增加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和学习,锻炼幼儿的表达和沟通能力。2.让幼儿自主自由地使用工具教师应在幼儿掌握工具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让幼儿创造性地开发工具的新用途。例如,幼儿会拿着彩色滤片观色、割草、挖土或混色。创造性地使用工具有效拓展了幼儿思维的灵活度,并且也为日后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适时有效地引导将活动引向深入

在亲自然活动中,要培养幼儿喜欢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不仅要让幼儿能够释放天性自由玩耍,还要让幼儿在大自然中“会玩”,并能注意到更多有趣的现象,激发更多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适时地引导和参与会将活动引向深入。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孩子的玩伴。让孩子与自然建立联系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成人自己与自然先建立联系。如果孩子们感觉到了成人的激情,他们会模仿这样的情趣。[11]当幼儿有新的发现,他们特别乐意请教师前往观察,教师的介入又会吸引更多幼儿的关注,并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和提问。此时,如果教师能和孩子一样怀有一颗好奇的心,与孩子共同进行探究,那么这将是师幼一起分享知识经验的有利时机。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运用教育智慧,敏锐地发现问题。教师应追随孩子的兴趣点,捕捉学习的最佳时机,从中随机生成活动。生成的活动能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幼儿在大自然中活动的乐趣。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挑战或设问的方式,启发引导幼儿思考。例如,当看到幼儿热衷于捡树上掉下来的果实时,可以开展“捡果果”比赛,看谁捡的多;当发现幼儿因两手拿了果实,而腾不出手时,可以适时引导幼儿想办法装果实,最后数数自己捡到的果实,并与同伴比比多少。这样就巧妙地将数学领域的知识融入到了亲自然活动中,既追随了幼儿的兴趣点,又增加了活动的游戏性,还拓展了知识领域。

(五)重视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和家长的参与

同伴间的相互促进带来的影响力,有时会超出成人对幼儿的影响。在亲自然活动中,强调幼儿自发、自主、自由地探究,将更加凸显同伴间的相互作用。特别对于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探究的深度逐步增加,对同伴交流的渴望也更加强烈,孩子间的相互影响会使亲自然游戏、探究更为深入和持久。一个幼儿的新发现,会引来更多幼儿的关注;一个有趣玩法的发明,会带动更多幼儿的模仿参与;幼儿间的对话,会促进同一年龄层幼儿思维的碰撞。家园共育可以促使亲自然活动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不仅应让家长了解亲自然活动的具体内容,还应让家长参与到亲自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来。家长的参与既可以保证亲自然活动安全有序地开展,又能为幼儿探究、游戏提供更多的支持,还能为活动提供更多“观察的眼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亲自然活动后,请家长提出对活动的反馈建议,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活动。总而言之,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自主、自发地游戏、探究,符合幼儿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的特点,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了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在亲自然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将对其终身学习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王莉 陈知君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

第二篇

一、科研知识

从表五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做课题、写论文技能较差的占了57.6%。对于具体科研方法的掌握情况,相对于行动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实验法,幼儿教师对文献法、调查法以及观察法更为熟悉。但科研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全面掌握各种科研方法是做好教育科研的重要条件。

二、科研道德

从表六可以看出,在教育科研动机问题上,70.3%的幼儿教师选择做科研是出于应对工作考核、评职称等外在动机。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只占9.6%,只有20.1%的出于提升专业水平、促进自我发展而进行科研。由于科研动机不端正,导致现在学术不端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幼儿教师甚至雇人写科研论文。

三、科研开展情况

主持过课题研究的幼儿教师占了10.6%,这从部分学前教育研究中心立项的课题中可以得到佐证,参与过课题研究的幼儿教师占了13.8%,从来没主持也没有参与过的幼儿教师占了75.6%,可见,有过教育科研经验的幼儿教师还是占少数。经常会撰写教育笔记、教育反思或者论文的幼儿教师只有12.5%。从未写过的到达63.6%。参加过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或研讨活动的幼儿教师占36.9%,这和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不高、当前他们参与教育科研培训研讨的机会较少有一定的关系。82.3%的幼儿教师认为做科研难度很大,这和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偏弱有很大的关系。从表八可以看出,幼儿教师主要通过互联网查询科研资料,通过幼儿园资料室的只占2.6%,这和目前幼儿园的资料室匮乏有很大关系,而公共图书馆又普遍缺乏专业资料。从幼儿教师查阅科研资料的效果来看,虽然目前互联网是个巨大的资源,但由于知识产权等原因,大多数的专业科研资料并不能免费下载,因此查阅资料效果并不好。从表九可以看出,在完成科研方面所需的时间方面看,55.4%的幼儿教师认为教育科研需要很多时间,而他们实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这和目前幼儿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偏大有一定的关系。在科研资源方面,56.5%的幼儿教师认为没有足够的图书、报刊、信息资源以及专业人员指导来完成科研。有72.2%的幼儿教师认为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这和幼儿园科研投入经费偏低、教育行政部门忽视学前教育科研有很大关系。88.9%的幼儿教师不同程度地认为科研有一定的鼓励机制保障,但在实际中,鼓励的力度不大。领导对教育的科研直接关系到幼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但是,认为领导不重视科研的幼儿教师占了66.8%,93.7%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园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在现实中,大多数幼儿园的科研都是挂靠在业务副园长或者教研室。

四、结论和建议

高素养的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理论水平、完善学前教育学科建设、创造高水平教育教学和育人环境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幼儿目标都至关重要。根据本次调查研究,我们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培养幼儿教师科研素养

1.重视职前教育,培养幼儿教师良好的教育科研素养。如:加大扶持学前师范院校力度,加大幼儿师范院校招生优惠政策,从生源抓起,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幼儿师范院校,提高准幼儿教师的质量;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不能把目前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作为如何培养幼儿教师的唯一依据。应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特别是管理和科研素质的培养,着眼于未来,培养复合型的新时代幼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开展一些相应的教育科研活动,培养具有初步教育科研能力的准幼儿教师。2.重视职后教育,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作为幼儿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在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管理者应树立“以研促教,科研兴园”意识,提高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了解每一个教师的实际水平与需求,从实际出发,了解教师研究的需要,将研究的需要融入教师的需求之中,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教育科研活动。包括为幼儿教师创造参加教育科研培训、交流的机会,在幼儿园设立专人管理全园教育科研;在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方面,应设置和完善培训机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切实加强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首先应提高幼儿教师的研究者意识,以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专门知识和当前研究热点为培训内容,特别是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让幼儿教师掌握教育科研必需的工具,结合幼儿教师自身、幼儿教师所在幼儿园的具体情况,确立以教学、科研、培训一体的培训范式。

(二)、建设有利于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管理机制

1.营造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建立科研团队。从前面的相关分析可知幼儿教师的学历和他们的教育科研经历、教育科研能力呈正相关,幼儿教师的教龄、职称与他们的教育科研也呈正相关。因此,吸引并留住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至关重要,以避免频繁的教师流动给科研团队带来的冲击;鼓励学前教育专家与幼儿教师建立科研团队进行科研,弥补各自的劣势,提高学前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在幼儿园内部,应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建立科研团队。以小课题研究带动教师群体的科研素养。2.为幼儿教师提供适合、足够的科研机会。各级各类教育研究中心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科研课题的支持力度,让更多的一线幼儿教师有机会参与科研,不给幼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设置太高的门槛,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也应与专业科研的标准不同,以鼓励他们参与教育科研;幼儿园领导应重视也应正确看待教师教育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为幼儿教师进行科研提供足够的时间。3.为幼儿教师科研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教育科研的进行需要经费的投入,而幼儿园由于把大部分的经费投入到教育教学以及幼儿园的基础建设中,对于科研的投入少之又少。因此,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由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教育科研奖励机制,根据不同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开展情况,提供专项教育科研经费支持,提高幼儿园教育科研的积极性。4.为幼儿教师开展科研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幼儿教师进行科研,需要查阅科研资料,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用一部分经费购置学前教育的专业科研资料,如学前教育专业期刊、网络电子资源等,供辖区内幼儿园使用。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建立教师科研资料室,购买适合本园的科研资料。5.建立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引导幼儿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科研动机。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完善幼儿教师职称评定机制,逐渐加大教育科研在幼儿教师职称评定中的重要性。在调查中发现,私立幼儿教师对于职称评定的热情不高,因为他们的酬劳和职称关系不大。因此,应从根本上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在职称评定上平等对待,教育行政部门也应作出相应规定,如让私立幼儿教师的职称与他们的酬劳相挂钩,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积极性。

作者:刘雄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

第三篇

在“熊的故事”主题活动“三只熊”的案例中,我发现,小班幼儿在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情境的驱动下,会主动地、有兴趣地去探索,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创造性地表达和表现。在师生共同准备“三只熊”的场景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和已有经验来想象猜测材料,并根据大小比较、颜色搭配、暗示进行装饰物体;在区域活动中,收集材料、不断比较配置、物质紧缺的问题解决、歌曲演唱表演等等,都能体现出幼儿在感知觉、动作表现、语言表达、社会行为、艺术表现等方面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情景性的支持性环境,在日常活动时间随时都可以玩,可多次重复,表达和表现也不受限制。

一、顺应小班幼儿的学习规律,创设具有整合性的支持性环境

整合性的支持性环境是既要注重幼儿在认知、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现有水平发展,又需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幼儿获得多方面经验的环境。因此,创设适合小班幼儿学习的整合性环境很有必要。如:在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中,我们为幼儿逐步提供投放各种可发响声的材料。有的是孩子带来的高结构的小乐器(玩具电子琴等),有的是废旧的材料(口香糖瓶子、饮料瓶等),还有各类豆子和敲打玩具,并选择了相对独立、宽畅、合适的空间(班级阳台)。刚开始时,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进入此区域,只是把玩有声响的物品、玩具乐器,如摇摇装有豆子的各种瓶子,敲敲奶粉罐,嘴里也偶尔会模仿她们听到的敲击声音。接着我提供了适合此阶段的、孩子们较熟悉的音乐,孩子们便开始跟着音乐唱歌表演了。我在旁边跟着音乐,有节奏地摇动装有豆子的口香糖瓶子,这下又吸引了孩子跟着来摇摇、敲敲、打打。有些孩子合着节奏敲击着,有的孩子边摇瓶边左右摇摆着,快乐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随着孩子们对此活动经验的丰富,其间材料也逐步调整丰富:我们又添置了舞台背景、小话筒、头饰等道具,并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达表现,从而形成了以“敲敲打打、唱唱跳跳、表达表现”为一体的整合活动。在这样的整合性支持性环境中,引发了幼儿对各种声音及音乐的爱好感,感受不同的声音,并对节奏产生敏感,进而使幼儿的创造性表达表现能力得到了发展。整合性的环境支持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对幼儿的近期热点进行细致观察,聆听、发现和追随幼儿的兴趣,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引导,将幼儿的逐步发展串联成一个整体性的发展目标。把幼儿前期获得的经验蕴含在环境中,在顺应幼儿发展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下一步的环境创设,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与发展。

二、顺应小班幼儿的阶段目标,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支持性环境

小班幼儿的阶段目标中包括:“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和学习用具;教幼儿认识各种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日常用品和玩具;能初步用动作、表情、姿态去表现音乐形象;学会自觉地选用多种颜色作画,丰富幼儿的色彩感觉;逐步学会用简短句讲出一幅图片的主要内容等等;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5以内的排序;会准确地按物体的二个特征进行分类;认识常用的家用电器、交通工具,了解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学习用几种打击乐器伴随乐曲演奏;学习用多种材料体现美术作品,并有成就感;对阅读有兴趣,能按顺序阅读大本图画书籍等等。”挑战性的支持性环境是建立在儿童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的、孩子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环境。基于维果斯基“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的理论,当我们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性环境时,必须顺应小班幼儿发展的阶段目标,对环境进行动态性调整,从而满足和推动幼儿创造性表达表现能力的持续发展。如:在生成的主题活动“好玩的盒子”中,通过师幼共同收集大小不一的盒子,我组织了一个集体学习活动:《有趣的盒子》。活动的第一环节是让幼儿来说一说———我认识的盒子。孩子们都挑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盒子,交流互动:我的盒子是圆形的,是装月饼的。我就问:“哪个小朋友手里的盒子和这只盒子可以做好朋友?”有个手里拿着圆形盒子的幼儿举起来回答:“我的盒子也是圆的,也是装月饼的。”经过这样多次的互动比较,孩子们很快发现:盒子形状相同,就可以成为好朋友,盒子里装相同的东西,也可以成为好朋友。活动的第二环节是看一看———神奇的盒子,我请幼儿猜猜蛋糕盒里装了什么,幼儿都猜测是大蛋糕,打开蛋糕盒时,幼儿齐声叫道:饼干盒。我问:“方方的饼干盒里会有什么呢?如果是你,想装什么呢?”有幼儿说想放小熊,有幼儿说想放玩具,也有幼儿说想放衣服……每当打开一个套盒时,幼儿都非常兴奋,积极地述说、猜测着。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玩一玩———我给盒子排排队。让幼儿先找一个大盒子,然后把盒子从大到小排好队藏进去,并比一比看谁藏的盒子多。幼儿分组开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兴趣盎然地摆放着、探索着,这时活动开始走向了延伸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说盒子、看盒子、玩盒子的挑战性环境的支持,不仅丰富了小班幼儿认知、语言等经验,还刺激和发展了小班幼儿观察、比较、概括综合等方面的创造性表达表现能力。特别是让有幼儿尝试把一大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盒子套放起来,有效地挑战和发展了小班幼儿整理物品的生活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智慧水平。挑战性的环境支持,并非都需要新颖的、趣味性强的游戏材料支撑,而是在幼儿探索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及时创设环境、提供相关材料,并考虑怎样合理应用材料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刺激幼儿发问、思考的欲望及丰富的想像力和多样化经验,启发幼儿潜在的学习能力。其实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来说,只要是适合他们的环境材料就是最好的。因此,教师要始终“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走进幼儿,在主题的引领下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需要,适时提供一个能引领他们进行探索学习的后台支撑,通过情景性的吸引、整合性的驱动、挑战性的提升等支持方式,创设一个个能够引起幼儿共鸣和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活动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要努力倡导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己探索,让摄影艺术论文幼儿通过尝试获得知识。并在活动中更多的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了解幼儿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让我们所创设的环境能真正体现它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激发主动学习探索的兴趣,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使幼儿成为学习和游戏的主人,使每个幼儿的内部潜能与个人才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翁雁翎 单位:上海廊下幼儿园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共3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327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坚守底线议论文 仪器分析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河北林果研究》 《山东交通科技》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比较法研究》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气象》 《云南大学学报》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新重庆》 《文史知识》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