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视唱练耳的发展

时间:2017-02-19 14:50:59 来源:论文投稿

一、视唱练耳在中国的发展

1.视唱练耳的传入及初步发展(20世纪初)1902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在音乐教育方面,“西学中用”理念的提出及国人对国外文化知识的渴求使得国内掀起留学热潮。回国之后,他们致力于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产生了对中国近代音乐理论及音乐创作有重要影响的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大部分采用日本和欧美的通俗歌曲的曲调加以填词而成,少数由中国作曲家填词作曲,但也有极少数用中国民间曲调填词。”音乐教师通过“教唱”的方式把这些填词或作曲填词的乐曲传授给学生,传授的内容及方法则被认为是中国视唱的雏形。随后出现了中国近代最早的视唱教材──《新学制唱歌教科书》(萧友梅、易韦斋合辑),为以后专业视唱练耳教材的编写打下了基础。1927年,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创办了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国立音乐学院。在音乐课程设置上,视唱被制定为一门音乐基础必修课程,为中国视唱练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视唱练耳学科体系的初步形成(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20世纪30、40年代,中外交流频繁,一方面国人出国留学热情高涨,从国外带回了大量音乐教材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入法国视唱教学体系和苏联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国内也积极聘请国外教师讲学,了解国外音乐发展状况吸取教学经验。20世纪50年代末,在毛泽东“解放思想,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倡导下,开始注重国内民族音乐发展,并在视唱曲中加入民族民间元素。如马思聪的《视唱练习曲》就是目前最早以中国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视唱教材。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受“文革”影响,视唱练耳学科发展举步维艰。3.视唱练耳学科体系的发展完善(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后(1978),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教育领域呈现勃勃生机。视唱练耳学科在以西方音乐大小调体系为主导的基础上也开始注重民族音感的培养,国内的音乐学者在翻译国外视唱练耳教材的同时也致力于中国视唱练耳教材的编写,填补了中国没有专业视唱练耳教材的空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视唱练耳学科内容得到不断完善。

二、从多元文化角度审视视唱练耳学科发展

20世纪以来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得到高度重视。由于多元文化直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一个界定分明、一致公认的概念,本文故此引用百度百科名片上对多元文化的界定:“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随着多元文化浪潮的涌起,各国开始致力于多元文化方面的研究。多元文化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为中国的音乐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在2004年举办的“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国音乐学家与国外音乐学家积极商讨,共同为多元文化下音乐的健康稳步发展出谋划策。江苏省副省长王湛在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理解、尊重和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不同文化音乐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既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化音乐的繁荣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故此,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应该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给予重新考量。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传承文化,作为音乐基础学科的视唱练耳应该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民族文化思维,课程设置也应该体现传承文化的内涵。但是,当前中国视唱练耳学科以传统西方大小调体系为中心,重视技能忽视理论知识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要求。因此,视唱练耳学科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从过去单一技能研究转向对音乐多元文化内涵的整合。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视唱练耳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一)培养多元文化听觉,训练民族特有音感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说过:“各种文化需要交流、碰撞、融合,文化在交流、碰撞、融合中传播,并得以壮大。”因此,在新世纪视唱练耳课程建构时,一方面通过对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体验与了解,熟悉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的课程设置使学生重新审视、了解本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历史底蕴,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视唱练耳通常包括听辨、听记、视唱三大部分。由于音乐声音的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及流动性属性,学生通过听、辨、唱的练习了解它的旋律、音调及节奏等音乐要素的特点,对不同音乐风格的音乐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因此,训练多元文化听觉成为学习多元文化的主要手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要求对国内外音乐有所认知了解,要通过听辨音乐基本要素(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的差异性来了解各个国家不同的音乐形态,拓宽音乐视野,积累丰富的音乐语言,培养多元文化音乐的审美取向。各国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而风格的体现往往取决于某些特有音乐元素,视唱练耳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反复听辨、听记,领会总结其特有风格。同样,各国音乐风格的形成都与其滋生的社会背景有关,视唱练耳通过对相关曲调、节奏的听辨,总结风格特征,从而深入了解风格形成的社会背景,继而了解相应的社会文化。具体可按照“两步走”策略:一是按照时间轨迹听辨不同音乐作品分析音乐风格的变化,透视音乐文化的演变。二是根据地域的不同划分音乐风格,熟知各个地域的特有音乐文化风格。总之,多元文化理念要求视唱练耳教学以各国音乐为对象,学习各国音乐文化,培养多元文化的音乐听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流变与传承问题一直是音乐界学者关注的问题。民族的多元性决定了文化存在的多元性,而文化的多元性又使人们重视各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多元文化。只有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才能够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我们的教育中,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以欧洲音乐体系为重,中国音乐为辅,对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音乐则更是缺乏研究,更少纳入音乐教育的基本课程,而缺失中国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对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言,不仅仅是极其不完善的,而且可能对中国音乐带来负面影响”。保留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于任何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风格迥异,积淀下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不可估量。近年来音乐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教育观念屡屡被提起,大家都为发展本国民族音乐努力,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杜亚雄《中国民族音乐学文集》、王耀华《民族音乐论集》等学术前辈的论著都对民族文化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重视和发展民族音乐的理念,铺就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之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编写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中提出:“民族民间音乐的数百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它涉及了更为深远的文化建构问题。如何使民族民间音乐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如何保存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统,如何以现代化的需要来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如何以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民族独特性进入世界艺术之林,是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需要认真思考和付诸行动的严峻课题。新形势下要找到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来实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学科,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任重道远。依据视唱练耳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特点,应把加强对民族特征节奏、旋律及调式、调性音感的训练,形成民族基本音感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国音乐基本音感训练包括对以地区风格为基础的音色语音、强弱法、句逗、句法、腔调、衬腔、演奏的形态及方法的学习以及对不同地区打击乐锣鼓经的听、读、写……”。五声调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调式,通过五声调式的视唱练习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民族调式调性音感,这与中国传统语言音调也是相适应的。进行训练时,要涉猎各民族音乐作品的特殊节奏型、音程、音调和特殊乐器色彩,采用多听到精听,感性到理性的模式,培养学生民族音感的敏锐性和感知民族音乐文化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精髓,重塑审美观、价值观。

(二)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发挥教师教学职能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是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角色,教师是导致课堂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无法施行。因此,培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视唱练耳教师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由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涉及大量不同文化的音乐教学,视唱练耳教师应首先意识到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学科对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道路的积极作用,摆正视唱练耳的学科位置,依据多元文化教学理念的要求,制定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明确视唱练耳教学的目的、价值与意义。多元文化的视唱练耳教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讲授各国家民族音乐,分析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国家音乐文化,除文本讲授形式之外可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感官体验欧洲、非洲等民族音乐特点;也可以通过课堂实物(非洲手鼓、爱尔兰风笛等)亲身体验。另一方面提升学生民族音乐文化涵养,“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扬与提高社会音乐素养为己任;立足于传统,树立民族音乐的本位意识,力图在对音乐作品的认知操作中培养高尚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教师不仅仅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者,认知、思维技能的训练者,而且是非智力、学习方法、乐感的开发者,思想品德的培养者,高尚情操的陶冶者。21世纪的视唱练耳教学应是四化的教育,即教学目标科学化、教学过程心理化、教学方法艺术化、教师素质学者化。”21世纪的视唱练耳教师应该遵循当代先进教学理念,顺应多元音乐文化发展趋势,在这“四化”的基础上应该再增添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丰富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提高视唱练耳教学质量。

(三)促进科研发展、加强学术交流

进入21世纪,视唱练耳学科发展的研究也渐显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多元文化知识的推广,进行学科的科学研究和广泛的学科知识交流成为目前视唱练耳学科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视唱练耳学科应以培养学生多元文化修养为己任,加强对多元文化知识的研究和探索:编写适于发展多元音感的视唱练耳教材,撰写专业论文,发表专业评论等。为了提高视唱练耳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要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培育良好的科研素养和氛围,促进新思想的萌发、新领域的开拓。”视唱练耳学科要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加强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共商视唱练耳多元文化教学策略。组织全国性,规范性的视唱练耳学术会议;加强各音乐院校(师范类、非师范类)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与教学经验的交流;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邀请各国知名专家、学者讲学,及时了解国外视唱练耳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多元文化教学新方法;派遣留学生收集、整理国外优秀的视唱练耳教学素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形成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为指导的视唱练耳教学环境。

(四)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迅速,各高校都开始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由中央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赵易山主持的教育部“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造课程”项目中期研讨会在深圳落幕,标志着视唱练耳教学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这些数字化教学软件能够模拟各国民族乐器的音色而且在节奏节拍、和弦特性、曲式结构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有针对性和对比性的训练,使学生能通过不同的音响效果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软件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满足不同的视觉和听觉需要。应用这种数字化信息技术既方便教师教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是21世纪视唱练耳学科发展新的探康复医学论文索成果,在多元文化理念指导下,应该重视视唱练耳数字化软件的试验和开发,使视唱练耳学科能以更广阔的道路持续发展。

作者:闫震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多元文化背景下视唱练耳的发展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329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 感性诉求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篮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中国供销商情.村官》 《飞行力学》 《国际呼吸杂志》 《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战略决策研究》 《杭氧科技》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