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制品和生物技术药物的密切关系。
生物技术药物是生物制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疗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2012年全球销量最高的10种药物中,有7种是生物技术药物,现代生物制品的概念已外延成为生物药品或生物技术产品的同义词[4]。随着全球生物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生物技术药物的种类及适应症不断增加,在GDP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5]。目前,各高校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等相关专业中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开设是相对更为普遍的,如何做到生物制品学与生物技术制药的合理搭配和内容衔接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二者相比较而言,主要的差别是生物技术药物不包括各类疫苗、菌苗、血液制品以及人或动植物原料制备品种。为此,在生物制品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保证主要讲授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强调以上区别而注意体现两个课程的差异,避免相同知识的重复讲授。
2.关注国内生物制品领域发展现实情况。
尽管目前我国生物制品的种类、数量不断在增多、生产工艺持续改进,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该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制品在自主创新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新产品的研发多为仿制品或工艺改进品,科技含量高的新、特、优产品较少,且研发周期长,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等[4]。以上原因导致国内新产品的研发跟不上疾病流行趋势变化。我国政府对生物制品产业发展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研究在各级各类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均占有重要位置,如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十二五计划等[4]。在政策、条件、人才、资源多方条件的协调下,我国生物制品产业也取得长足进步。我国生物制品的标准化研究和质量控制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批准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研究院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生物制品标准化和评价合作中心,标志我国从此跨入国际一流的生物制品质控队伍行列[6]。新产品方面,我国已经先后批准上市多种细菌性疫苗、病毒性疫苗和血液制品以及36种国产生物技术药物,其中7个品种在国际是首先批准上市,包括重组血管内皮抑素、重组葡激酶、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等。整个产业产值方面,2010年我国的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已经超过1200亿元[6]。以上这些现状决定了高校生物制品课的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这样的课程可以发展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振兴的人才需要。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最新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期对其今后的研究和工作能够发挥引导作用。
3.注重教材和讲义的建设和更新。
生物制品的教材建设相对其他课程明显落后,正式出版的教材屈指可数。针对这一现实,我们经过长期时间的研究总结,编著了一部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适合综合院校本科相关专业使用的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于很多相关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加之相关研究内容和技术及授课教师的科研成果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因此对该部教材已经在进行新的修订(第二版)。尽管如此,教材的修订速度仍无法跟上相关研究和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为弥补这一问题,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讲义的不断更新,在保证主要框架结构无改变的前提下,注意生物技术各个方面的最新发展以及应用到生物制品领域的最新变化。特定传统生物制品品种的工艺改变和技术提升、以及最新制品的产生和生产是主要的关注点。
4.课程论文的作用。
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效果显著,但也有过于教条等缺点,在正常授课和考试考核的基础上,把部分成绩和课程论文联系起来,用课程论文作为一些专业课考试形式,作用将非常巨大[7]。通过指定内容或自选内容相关领域的文献阅读,完成综述论文的撰写,达到成绩评定和自身文献阅读能力培养的目的。通过广泛的特别是英文文献的阅读,不但可以加强文献阅读能力培养,而且对于加强相关领域知识的了解也具有促进作用。此外,该论文作为成绩评定的一部分还可以弥补单纯考试的局限,经实际评估,该举措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5.课程实验课的作用。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领域,生物技术的相关课程都需要实验的辅助,理论的学习最终目的都是为实践服务,生物制品学也不例外。在前期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论文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实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8]。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主要从基础实验能力培养和现有实验条件两个方面考量。生物制品学研究领域涉及的范围太广、品种过多,如何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品种和工艺操作路线以及基本操医学论文集作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实验黑河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王歆 赵凯 单位: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