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取样建筑工程论文

时间:2017-02-19 15:06:09 来源:论文投稿

一、在建筑工程现场的见证取样以及送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原材料取样及送检样品时,施工单位不按要求进行

对于建筑施工现场的见证取样以及送检工作,都应在现场监理单位的监督下进行,并且由当地的检测单位进行具体的实施。为了防止施工单位对取样进行串换,从而影响材料的真实性,就需要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但是很多时候会发生由于监理不在现场,施工单位私自取样,或者是监理没有陪同送检的情况下,将试样更换等等情况出现。另外,大部分的建筑工地现场都没有专用的送检样品工具,也就使得容易在送检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尤其是在长距离的送检过程中,会出现试件损坏或者是串换的问题。

(二)混凝土和砂浆试块的养护条件不符合规定

按照试块的养护规定,当混凝土与砂浆试块进行了拆模之后,就需要将其放置于温度(20±3)℃并且湿度不得低于90%的标准养护室进行养护,而且试块应放置于架子之上,试块与试块之间间距10到20cm左右。并且试块不能够直接用水冲淋。而施工现场有些工地是直接将试块放置于水里面,或者是直接放置露天经受风吹雨淋,也就导致了试块的养护条件不能够符合规定。

(三)取样的方法不够正确

1、对于施工现场的材料取样来说,水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在样品的取样中,需要在20个以上的不同部位进行取样,并且总量不得低于12kg。但是很多工地都是从一袋水泥当中进行水泥的取样;2、对于石子、砂子的取样,都需要在堆料的上部、中部以及下部进行分层取样,从而组成一组样品。但是工地上很多时候为了方便,都是直接从表面取样;3、不同规格的钢材原材料试件取样应在同一批进场的钢材上随机抽取,在实际工作中,工地现场上取样时试件往往在同一根钢筋上取样;钢筋的闪光对焊、电弧焊、电渣压力焊、预埋件T型接头埋弧压力焊等几种常见的焊件也需要在每一批的成品当中随机切取接头。但是在工地上常用的方式是单独焊接试件。

二、建筑施工见证取样和送检工作中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建议监理单位按照材料数量,应要求施工单位制定见证取样、送样计划,制作专用的送样箱或者是送样桶。在运送时候有监理单位人员的陪同,可以不进行封样,如果监理人员不能够陪同,需要对所有的见证取样品用送样箱或者是送样桶进行封样,直到检测单位才能够将其拆开,从而确保见证取样及送检工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二)监理单位应严格的要求施工单位在工地现场建立混凝土以及砂浆试件的标准养护室,从而进行标准化的混凝土与砂浆试件的养护。如果施工现场的养护条件不符合标准,那么监理见证人员则不应在委托检验单上面签字确认。

(三)对于建筑施工场地的石子、水泥与砂子的取样,也需要严格的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要求分层取样,从而确保取样的真实、有效以及代表性。

(四)对于钢筋原材料,每批进场的不同种类钢筋按60吨为一批次进行取样,不足60吨的按实际进场数量为仍作为一个批次取样;对于钢筋焊接接头、机械连接接头,监理见证人员应要求施工单位从每一批的成品当中进行取样,钢筋焊接接头为300个接头为一批次,不足300个接头的按实际数量为一批次进行取样;机械连接接头500个接头为一批次,不足500个接头的按实际数量为一批次进行取样,不能够用其他变通的方式进行取样。

(五)对于建筑施工中比较重要的隐蔽工程的试块、试件进行备份,由于施工现场试验员水平高低不等,试块制作过程中,往往出现试块振捣不密实,导致强度值离散性较大,试块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建议施工单位多留置1~2组试件。另外,在取样工作当中应尽量的确保工作的严谨性。例如:对于取样时间的把握,进场的水泥、钢材、砖、防水材料等都需要及时的进行见证取样。对于混凝土的试块应在浇筑过程中随机取样。避免由于取样延误给正常施工的进行带来不必要的影响。此外,也需要尽量避免与检测单位的作息时间发生冲突,如果存在特殊情况,则需要提前与检测单位进行联系。总之,通过不断的总结得出:在进行施工现场的取样过程中,需要监理单位的见证人员严格的按照取样的标准进行现场的取样监督工作,并且也需要确保送检工作的良好进行,这才能确保质量控制的效果达到最佳化。而这些条件也就要求了监理见证人员需要对见证的程序、相关的内容以及准备的方法进行掌握。另外,监理部门也需要严格的规范现场取样以及送检工作,从源头上抓好弄虚机电论文范文作假的行为,避免给建筑工程结构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坚决制止“走过场”的情况出现,从而确保整体工程质量能够得以提高。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见证取样建筑工程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3335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大学生摆摊创业 徐州土地财政发展分析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津图学刊》 《当代作家评论》 《上海商学院学报》 《价格月刊》 《企业管理》 《水利天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华血液学杂志》 《税务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