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时间:2017-02-19 18:14:20 来源:论文投稿

1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多种理解,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生命和死亡现象,促使人们珍惜和善待生命,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承担责任,不逃避和不惧怕死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死观,正确认知生命和生活,理性地接受和对待死亡,可以分为生活观教育和死亡观教育两个方面。首先,生活观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生活观就是对于生活的目的、意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大学生进行生活观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在正确认知生命的前提下,不断的丰富和涵养生命,并以超越生命为终极诉求。具体表现为:第一,通过对生命特征的讲授,引导大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人的生命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替换性、不可创性以及脆弱性的特征。众所周知,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相互之间无法替换,它不是某种神秘力量的创造,而是自然孕育的结果,并且生命非常的脆弱,偶然的天灾人祸就会导致生命的消逝。生命的神圣性和宝贵性会使大学生意识到热爱生命的重要性,这种热爱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还包括对他人和他物生命的热爱。而敬畏生命就是要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伤害他人,与他人和谐共处。第二,通过对责任意识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学会负责,学会感恩。马克思谈到责任时曾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2]这意味着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通过责任教育,使大学生心怀责任意识,领悟到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社会和国家。不能够只凭自己的喜好对待生命,更不能够凭借偶然的冲动决定生命的去留。因此,学会负责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体现,这种责任意识的内化还会伴随感恩之心的滋生,感恩父母给予的生命,感恩老师传授的知识,感恩社会给予的良好环境,感恩朋友给予生活的绚丽色彩。第三,通过抵御挫折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学会宽恕和包容。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的旅程不可能一片坦途,挫折和矛盾在所难免。培养大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就是培养他们战胜苦难的能力,使大学生体悟到苦难的积极意义,从而激发自身内在的潜力,激励自我的人格尊严与价值。通过挫折教育,还会让大学生进一步体悟到,生命中承载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它们不仅属于个体自身,还与父母、朋友、社会紧密相连,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对挫折的反思中,重新审视自身的缺陷,宽恕和包容他者的不足,并及时调整心态,增强自身的生命意志,争取做到面对自我,合理定位,面对他人,求得心安,面对自然,行为合理。第四,通过真善美理念的指引,促使大学生不断地提升生命质量。提升生命质量意味着个性的张扬和生命的自由发展。生命是意识观念的载体,其价值并不在于外表的华丽,而在于心灵和人格的真诚、善良与美好。大学生作为充满智慧、富有潜力的青年群体,生活观教育的主旨就是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激活其生命潜能,固化其生命意志,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不断的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有限生命向无限生命的转换,在真善美理念的指引下,追寻幸福完美人生。其次,死亡观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死亡观就是对于死亡现象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我们时刻面临着死亡,死亡是悬于我们头上的生命之剑,从本真的意义上说,人不过是“向死而生”的“此在”。

可见,死亡并不外在于生命,它是个体生命的构成要素。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死亡观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明确与死亡有关的系列知识,让他们理性地认识和应对死亡现象,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死亡,从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惜。具体表现为:第一,介绍死亡的含义与本质。通过讲解死亡在医学、心理、以及法律上的含义,使大学生懂得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从实质上深刻体悟到死亡的不可逆性,即死后绝不会有复生的机会。死亡本质上就是人与社会关系不可逆转的脱离与中断。第二,讲解东西方迥然不同的死亡观。可以通过专题介绍中国传统儒家、释家、道家以及西方不同宗教或哲学流派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并应着重向大学生强调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面对死亡的态度,培养他们理性地认识与坦然地面对死亡,以及防止意外死亡的能力。第三,梳理生与死的关系,把生活观教育与死亡观教育结合起来。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谈论生活是要超越死亡,从而让人们获得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对死亡的模拟体验,使大学生获得对死亡的全面认识,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死亡现象,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坦然看待死亡,以“死”思“生”。第四,正确区分自然死亡与非自然死亡。在教学中努力让大学生了解自然死亡与非自然死亡的区别。前者是指人生一直处于身心与环境的和谐适应状态,像机器磨损到极限而自然损坏那样实现的生命终结。后者是指人与环境不和谐而导致的死亡的泛指,诸如病死、灾害致死、自杀和他杀等。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生命教育的方法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课堂,旨在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而“三观”教育归根结底也是一种生命教育。为了让政治理论课堂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绿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首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侧重于向大学生渗透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生活理念。这门课从根本上看是围绕着大学生的生命成长而展开的,关系到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本质上属于促进大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生命教育课程。在教学中融入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以及敬畏生命的生活理念,都是最为恰当与合理的。譬如,在讲解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时,教师可以通过对中西方不同生活观的介绍和对比,着重从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维护生命四个方面来激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生活理念,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而完整的对生命特征的认知,主动热爱、珍惜、尊重、敬畏以及欣赏生命,积极维护生命的权利。其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倾向于向大学生渗透学会负责,学会担当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个人对自身所承担的各种责任的自觉习惯,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责任的追求甚至信仰,并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承担对自己、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譬如,在第一章《中国近代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船坚炮利的帝国主义打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这一屈辱历史的回顾,唤起大学生内心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自觉意识到和体悟到,生命不仅仅属于自我,也属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承担和履行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生命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应该明确生活目标,承担生活责任,探求生命意义,使自己的生命在责任担当中充实而精彩。再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应着重向大学生渗透抵御挫折的苦难意识。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生命历程不可能没有挫折和苦难。人们常把挫折看作是破坏性的,并千方百计的加以逃避。

事实上,它深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无法回避和抗拒。譬如,在讲解第三章《新民主主义论》时,教师可以通过对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国共产党经历的重重苦难与挫折史的追溯,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跃进的失败史回顾,启发大学生培养自己战胜苦难的意志力,开导大学生面对生活、学业与情感方面的挫折时,要怀有一颗平常心,努力做到不悲哀,不嘲笑,不怨天尤人,而只是理解。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及时向大学生渗透理性与坦然地面对死亡的超越意识。孔子曾经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曾遮蔽人们对于死亡的哲学思考,好好生活成为人们关切的第一要义,甚至是生命哲学的全部意义。笔者认为,只关注生活,而回避死亡,会影响生命教育的完整性。譬如,在讲授哲学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时,教师可以引入死亡观的教育内容,通过对生与死这对矛盾的辩证关系的解析,使大学生领悟到生与死并非截然对立的两极,在一种非自然生命的意义上,死而后生很可能是一种比生而后死更沉重、更深刻、更有伦理价值的生死姿态。通过死亡观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死亡,觉醒生命的意义,从而不断的超越自己,提升生命的质量。此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需要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才能对大学生的言行做出正确的引导:首先,教师要具有广博而专业的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具备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还要知晓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其次,教师要具有生命教育的理念,明确自身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和激励学生思考,把学生当成有生命的个体,培养学生健康的生命意识,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再次,教师要具有合作精神和小组教学能力。小组教学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满足生命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的需求。但是,要想在短期内将每位教师都培养成全能型教师是不现实的,只能将有志于且有能力致力于生命教育的教师进行组合,并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能。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只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与解释世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生活能力,从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中崇尚真善美的终极诉求,逐渐把生命意识、责任意识、挫折意识以及超越意识内化为自身的生命品格,使道德成为生命成长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也需要家庭、声乐艺术论文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配合。

作者:葛英杰 单位:渤海大学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383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电信科学 供应链成本管理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铜加工》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中华家教》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柳州师专学报》 《东方丛刊》 《计算机科学前沿》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