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实例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停滞不前的,文艺价值的评判标准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在当前的全球文化视野洞开,而地域文化又在努力突破传统、走向世界的时代潮流下,要有效提升当前文艺理论批评的实效性,必须要有一种发展的观点,在推进文艺理论建设时,尊重时代特点,尊重不同学者的学术个性,尊重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在整合各种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团结协作,将自己的特色文化向全球视野推进。只有这样,文艺理论价值评判标准才能切合当地文化建设的实际,才能更好地为当地的文艺理论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
一、以尊重传统的心态彰显生态文艺
什么是生态文艺?简单地说,文艺的项目、品种、理论建设及实践推动都必须与当前全球视野下和谐的自然生态、低碳、环保要求相一致。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片面追求文艺的高水平、高标准而忽视和谐和生态文化诉求;另一方面,在向国际生态文艺看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丧失了自己的民族个性和文化传统。在具体文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过浮过泛,没有针对性成为影响文艺理论实效性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克服目前文艺理论建设实效性不够的负面因素,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突出生态文艺品种的地位,观念上宣传和接受并重,在搞好基础创作的前提下推进相关理论建设。目前湖北地方普遍存在着文学创作与文艺理论家脱节的现象,一些文学创作者盲目沉浸在自己构筑的作品世界里,缺乏跳出作品,高屋建瓴、理性分析作品的理论修养。而专门的文艺理论家又普遍倾向于名作家、名作品的研究及理论分析,不能切实将当下崭露头角的新作家、新作品进行宣传和包装。理论与实践脱节、创作者与批评者分离,势必对生态文艺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阻碍。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理论家迫于现实生存的需要,另一个因素则是理论家受到了个人主观情绪的影响,不能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展开评论。要改变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方面要突出重要的文艺品种,并将这些品种向创作者和理论家推广,引导他们从观念上理解和接受,从实践上积极参与,建立起创作者和理论推动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有效提升文艺理论建设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是建立了一种真正的生态文艺的良性循环。
(二)与地方文化发展相适应,重视特色生态文艺品种的传播。楚文化的特色传播区域很多,如荆楚文化活动区、屈原故里、昭君故里等。由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文化区域在中国广为人知。然而,与区域相配套的文艺理论建设却一直落后于文化本身。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端午节为例,这一传统节日文化在中国流传几千年,但在特色文化区域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和传播。相反,为继承和发扬端午节传统文化习俗而举行的庆典活动———韩国江陵端午祭,在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重要文化遗产。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在汉文化圈内,作为端午文化发源地的荆楚,在申遗问题上的失败是令人深思的。反观“韩国江陵端午祭”,它以韩民族自己的方式,结合韩民众的需要和审美观,从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序幕,活动期间举行各种巫法和祭祀典礼,还有跳绳、假面制作、巫俗表演、农乐表演等。从“前夜祭”开始,到送神止,不管是其中的“儒教祭仪”还是“巫祭”都保持了原生形态。除此之外,他还吸收一些新的文化样式,邀请国外民间组织参加,如2010年,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昆剧就应邀演出。而在中国端午祭发源地的楚文化区域,整个节日民俗仅留下吃粽子,佩香囊等简单的几种,《九歌》中所反映的从请神到送神及系列巫祭、乐舞基本上都没有保存下来。由此看来,中国端午文化的逐步消失与申遗的失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失败教训告诉我们,保存原生态文化,形式上继承与创新兼顾,观念上文化传播实践与文艺理论推动并举,才是有效促进湖北地方文艺理论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以开阔的视野推动文艺创新
如果说民族性是文化的核心,那么,创新则是文艺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文艺是僵死的文艺。所以,地方文艺理论建设要把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有效地推动文艺创新呢?首先,要在观念上强化创新的思想,深化创新的意识。在当今的全球化视阈下,我们并不赞成以武力豪夺而出新,也不需要用生命的代价来维新。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楚文化的传播历史上,创新如此不易?明有李贽的讲学倍受打压,从黄安到麻城,焚寺驱逐,人身攻击,无所不用其极。后有因提出独特理论观念而饱受政治摧残的胡风。他们的遭遇让世人警醒:如果没有一种包容的心态,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文化的生命力将由何而来?文化僵死了,又何来文艺理论的创新?其次,我们必须提供给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一块能滋生新生事物的土壤,一个能够自由创新的平台。湖北历来就不乏挑战传统、脱颖出新的杰出人物,但他们的遭遇却各不相同,如秉持自己成果不动摇的胡风,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理论成果生根的土壤,最终以悲剧收场。在当今全球化视野下,自由创新已成为令人无比欣羡的“人参汤”,如当今武汉大学提出“定量分析”研究法的学者王兆鹏,因出色的创新成果而赢得学界的交口称誉。在他们身上,同样有着有挑战传统的决心和勇气,有着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敢为天下先的文化精神,然而,只有能催生创新的土壤,能自由创新的平台,才能让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完成从观念到方法、从思想到行动的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文艺才能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魅力,建立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引领人们树立和弘扬社会正气。刘云山同志提出,我们要“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着力培育文化优势,壮大文化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当今全球视阈下,文艺建设要更好地与体制改革相配合,我们不应该鼠目寸光,而应该不断扩大知识视野,积极调适面向世界的文化心态,不断提升湖北文艺理论建设的实效性。一方面强化特色文化传播区域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地方特色文化项目的资助与扶持,从人力、物力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到团队交流平台,给予多方面的扶持。在具体对象的选择上,不应只局限于传统文艺项目,而应继承与创新兼具,多种文化平台齐头并进,如以革命为主题的首义文化及配套理论拓展,以道教文化为主题的武当山文化系列研究平台,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文艺项目如潜江皮影戏、湖北大鼓、黄梅戏的理论研究等。总之,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心态,以一种开阔的知识视野对各种文艺品种兼收并蓄,真正做到文艺的百花齐放、鸾翔凤集,并进一步将其推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吴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