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课程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

时间:2017-02-20 08:56:23 来源:论文投稿

1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内涵解读

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它对提高和保障高等院校各专业的教育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课程体系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无统一定义.顾明远,施良方,廖哲勋,杨树勋等学者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作了阐释,给出了不同定义,但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胡弼成在《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一文提出的定义,胡弼成认为课程体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目标)实现的系统;狭义的课程体系特等同于课程结构,是指课程构成,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比关系.[9]一般认为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的涉及学科及专业的设置,中观涉及专业内部课程体系的构成,微观主要指专业内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体系的选择,本文对课程体系的研究定位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层面,因此在下文中提到的课程体系均指广义的课程体系,属于中观层面.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反映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所持的态度、施加的影响与所抱的期望”[10].为了响应社会对复合型、紧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诉求需求,各高校近年来纷纷提出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培养方案,以期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具备从事相应岗位或专门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载体和手段的课程体系也随之做出革新,要求各高校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着重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课程体系与职业或岗位的有机衔接,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实际岗位的技术活动项目为线索,将学科知识和素质培养融合具体教学活动之中,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专业理论为支撑来设置课程.[11]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面向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2.1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2.1.1明确目标定位,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工作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还要能适应岗位发展、变化的要求.在对整个体系进行优化时必须将专业知识要求、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选择、整合,以保证教学内容、方向要立足于就业,服务于工作岗位,即要与社会需求接轨,防止“供需错位”现象的出现.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岗位、行业较为广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等六大方面的范畴,要把握好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并依据岗位来设置课程难度较大.但经过简单梳理后不难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或职业,均为服务性行业,虽然岗位不同,但存在较大共性,可以将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能力细化为“旅游服务基本技能、旅游服务活动策划能力、数理统计与分析能力、管理理论与知识应用能力……”等.因此在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时,一方面应该重视职业通识能力(能力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行为素质课程等)设计与构建,以满足社会对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等传统的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相关课程的开设就应该与企业需求目标紧密结合,与企业用工标准相结合,注意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基础课程、岗位核心课程和岗位拓展课程)课程的设置,如旅游项目策划、导游实务、前厅服务技能实训、客房服务技能实训、餐饮服务技能实训等课程.总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相比,职业教育倾向突出,更加强调社会及岗位的适应性.2.1.2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旅游业是对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行业,它要求管理者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熟悉基层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标准,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一般不可能直接为旅游行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而只能为旅游行业培养同时具备最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12]这种观点反映了员工从层到管理层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观点的存在对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不仅模糊了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职业教育的界限,也为目前旅游教育存在的就业质量差、“供需错位”的现象找到了借口,使研究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遗忘了对旅游管理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挖掘与研究.应用型人才虽然可以划分为一线操作人员、行业管理人员、行业精英等层次,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旅游人才应该是行业管理人员、行业的精英,应该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走出“重实践,轻理论”培养基层员工的误区,知识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局限于技能培训,还应该注重学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总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学科为支撑,专业为基础、岗位为核心,坚持通识课实用、专业基础课管用的原则,来搭建一个既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又能满足培养一线员工的基本能力的要求.2.1.3进一步明确面向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有相应课程与之相呼应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时,应该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加大地区文化类课程的比重,尽量做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接轨,让旅游管理专业接地气,增强专业实用性.本着服务于地方、区域和行业的经济建设,为地方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的原则,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和特色,增设相关课程,例如云南历史文化、东盟旅游概论、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等课程,进一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拓宽就业口径.

2.2课程体系优化与重构

根据以上基本设计思路,在系统梳理审阅有关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现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做了如下调整和优化.2.2.1依据学科特征,对学科基础课程进行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曾经四次对普通高校专业目录,每次修订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做了相应调整,直到2012年第四次修订时旅游管理类首次作为一级学科与工商管理类并列出现在专业目录中.但是无论怎样调整,是否曾在争议,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专业的特征是不容质疑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好旅游学科基础课程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综合学习,为以后走上管理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就业后有足够的发展后劲.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应该包括工商管理的学科基础课程,如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考虑到经济学作为管理学的基础,还必须充分重视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当然旅游类的学科基础课程,如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课程也必须开设.学科基础课模块的课程内容主要侧重原理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自我拓展与提升奠定基础.2.1.2依据行业特征,构建应用型专业基础课程由于旅游学具有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基本特征,旅游活动本身又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旅游管理专业在开设课程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涉及所有学科及行业.旅游学涉及的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提高学生对旅游现象与本质的把握有重要意义,但这些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并不是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工作所必备的核心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所学知识应用型和实用性,在专业基础课部分开设的课程应该与学生的就业方向或将来从事的职业应该具有一致性,它在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它致力于学生从事旅游行业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重要体现.因此,建议在现有专业课程模块中删除人文地理、中国文化概论、旅游环境学、生态学等课程,增开俱乐部管理、会展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餐饮经营管理、酒店督导管理、农家乐经营与管理等课程.2.1.3依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培养,设置专业选修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是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补充和完善,是为了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而开设的课程.为了防止专业分化过细,导致就业面狭窄,就业困难,在选修课设置时不应该划分专业方向,应在学生综合能力与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选修课设置时可沿以下思路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1)立足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而开设的活动策划与管理(展览策划与组织、会议策划与奖励旅游、节庆策划与组织管理)、项目投资分析、旅游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收益管理、旅游地产与土地利用、客户关系管理、休闲娱乐业管理等课程;(2)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内在修养,满足学生参与导游资格考试而开设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美学等课程.2.1.4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当突出其中心地位.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时,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学分、课时比例,如将专业实习改为一年,实行“3+1”的教学模式;其次,注重具体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上述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等课程模块经过优化后,大多数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在日常教学开展中,必须针对具体课程设置实践、实训环节,并形成实践教学大纲,尽量通过实践和情境模拟的途径实现教学目的,要求形成相应的考评机制,确保每一个实践环节落实到位;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规范校外实习,避免成为校外实习基地的廉价劳动力,影响其择业与就业观念.

作者:姜芹春 马谊妮 单位:玉溪师范学院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旅游管理课程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615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臭氧超标原因 统计分析报告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文史知识》 《气象》 《山东交通科技》 《新重庆》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比较法研究》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河北林果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