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建设在生态环境的影响

时间:2017-02-20 14:31:51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技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在农业发展到过程中灌溉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而由于灌区所形成的灌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灌区的增加对于农业而言应当说是一件极为有利的事情,它可以节省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并能够在绝大程度上解决农作物的干旱问题,但是这种灌区的形成对于生态环境而言就并非是那么美好的事情了。灌区的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或者说任何的农耕事业本身就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一定的破坏才可以,只是灌区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而已。

关键词:灌区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我国千百年来一直是一个农耕民族,其一直以征服大自然为自身的最高荣耀,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发现征服大自然本身实际上是有所谬误的,最好的方式应当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我国在九十年代就开始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过农业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却依旧存在。灌溉技术是我国农业方面所常用的一种技术,但是灌区建设对于生态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因此自我国开始提倡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以来其灌区的建设问题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成为了天枰的两段让决策者难以下决定。笔者将通过本文来分析灌区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1灌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于传统的灌区建设而言,其建设手段通常是以工程建设为主,这种建设的目的是一加大引水量从而增加灌溉范围最终提高作物产量。但是这种建设并不考虑其周围的生态环境,很可能对灌区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并且由于灌区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都是连锁性的反应且这种影响是渐进方式的因此其对于环境的影响是难以恢复的。

1.1灌区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灌区的建设一般都是利用蓄水工程、输水工程、田间工程来为田区进行灌溉作业。这种建设本身就是会对于当地原有的水文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原有的水系理念的执行受到严重的阻碍,并且会对灌区上下游水域的状态进行极为明显的改变。对上游而言灌区的形成会使得上游的水位提高从而使得水道内的淤泥进行沉积,也会因此形成积水。积水的形成又会对地下水的水位造成影响使其升高。这样的现象必然会使得水道内水的流量增加,而下流的负荷也会随之增加并且流动的速度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需要利用人工进行调节否则对于当地的水文系统有着极为致命的影响。但是人工的调节如果长期实行的话就会使得水文的周期对人工调节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最终完全由人工而决定。这种改变会使得大自然的规律向人类屈从,而这种屈从也是造成许多自然灾害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由于水文系统的改变对于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很多原本可以在这一区域没生活的动植物很可能因为水文的改变为失去原有的家园甚至自身的生命,这就使得灌区的生物多样化受到破坏,多样性的物种也在不断减少并且在严重的时候有可能造成生态的萎缩与退化的现象。

1.2灌区非点源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灌区水生态系统受到的外来污染大部分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大量农药和化肥,这些化学肥料会使得农作物快速成长,使农民每年都有个好收成,但就是这些化学肥料导致原本的有机肥料大量流失,化学元素氮和磷成为了污染的主要来源。化肥、农药进入水体使得地下水和地表水同时遭受污染,从而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使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近年来,非点源污染已经逐步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水是一切生命的根源,因此灌区的农药、化肥对于生态水源的影响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其不仅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同时也威胁到了周围引用这种水源的人类的生命安全。并且随着污染的不断加重很可能造成其周围的生态植被逐渐枯萎死去从而造成地表的水土形成一定的流失,一旦降雨量过大水道内水势猛涨很可能酿成泥石流之类的极大自然灾害。并且在生态区内所有以这些水源为引用水源的动物也会因为这种水源的污染而无法在这些区域内继续存存活,尤其是在云南、四川这样有着很多珍稀物种的地区而言这种水源污染对很多稀有动物物种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

1.3超量引水使灌区生态需水量无法得到保障。虽然许多水源其水量是非常丰富的,但是这种丰富也是相对而言,其在自然环境下或许能够潺潺流动千百年但是在人工所建造的灌区内,其所要灌溉的农耕面积十分巨大,就拿最普通的棉花做例子,其一亩棉花田一个生长周期所需要的水量在35万到45万公斤,如此巨大的水量消耗自然会使得水源的枯竭加快,并且目前的粗犷型灌溉的实际有效利用率却不足百分之四十,可以相见灌区的灌溉对于水源的破坏和浪费是多么的严重,最主要的是这种浪费本身还会对当地的水文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造成许多支流水脉的枯竭,和附近动植物的死亡和迁移。

1.4过度灌区引水无法满足工程用水。过度的灌区引水使原有河流的水功能减弱甚至丧失。河流水量的减小导致稀释自净和纳污能力降低,甚至可能导致下游湖泊萎缩、湿地消失、土地沙化,进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1.5灌区工程建设对于当地局部气温影响分析。灌区的建设工程会对上游的水流进行堆积从而引起积水,积水的增加会使得上游的水逐渐向周围漫出从而使原有的陆地变为水面,使得原本与地面接触的空气变为与水面接触,从而导致空气间能量的交换方式及强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终影响当地的气温环境。当上游的积水达到一定程度且深度变得更深之后若是能达到7米以上,那么冬季的平均气温将高于陆地1.8℃至2.9℃左右;当处于夏季时,则会产生降温作用,尤其是处于干旱的地区,降温效果表现的更明显,降温幅度将达到1.0℃至4.0℃左右;当处在高原地区时,则将产生增温效应,增温的数值比较小,一般为0.2℃至0.8℃左右。当处于春秋两季时,将提高0.8℃至1.9℃年平均气温,对于极端低气温的区域,则可以提高3.0℃至5.0℃左右,气温的日较差将平均下降约2℃,而年较差则将减小约1.5℃至2.0℃,而干旱地区则将减少约5℃。

2生态灌区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在上面已经说过了灌区对生态的危害之大,那么我们为了能够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保证农业的灌溉就必须找到一个中间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生态灌区建设。从当前的发展要求来看,大肆开采水资源已经无路了,而可持续发展才是重中之重。传统型灌区必须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既要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同时还应发挥水体自净作用,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灌区工程必须由实用转变为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起到美化净化环境的作用,最终达到由追求生产能力最大化转变为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在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型灌区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生态型灌区建设能够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提高调蓄洪水能力、恢复河流自净能力、营造优美的水边环境、协调人与水之间的关系、促进流域生态以及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型灌区建设将成为新型灌区建设的必然趋势。

结束语

灌区的建设对于对于生态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并拥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不可能放弃灌溉这种技术,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最应考虑的事情就是如何将灌区的建设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不对生态造成太大影响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利用水资源进行灌溉工作,这不仅需要在灌区的建设上使用更加合理的方式更应该在灌溉的方式上使用节水灌溉的方式从而开源节流从各个方面一起保证灌区对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蒋红,谢嗣光,赵文谦,常剑波.二滩水电站水库形成后鱼类种类组成的演变[J].水生生物学报,2010(4).

[2]董哲仁.探索生态水利工程学[J].中国工程科学,2012(1).

[3]陈兴茹.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浅议[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3). 企业生产管理

[4]杨秀芳.汾河灌区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2(9).

作者:苑名昭 苗志民 冯超 单位:八五四农场西大岗管理区 黑龙江省云山农场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灌区建设在生态环境的影响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703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电子商务未来发展 计算机论文发表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学生物教学》 《管理观察》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宁波大学学报》 《平原大学学报》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理论前沿》 《商业研究》 《重庆图情研究》 《新能源》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