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时间:2017-02-21 19:32:27 来源:论文投稿

肢体语言是指能够传递某种信息的一种交流手段。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马洛比恩发明了一个原则:总交流=7%的文字交流+38%口头交流+55%的面部表情交流。这一公式充分了说明了肢体语言在人类交流中的重要性。本文中所提到的肢体语言具体包括面部表情、手势或者其他身体部位的动作。这种肢体语言虽然曾经是人们沟通的一种初级手段,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开始拥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在这样的差异性中开始产生了不同的肢体语言。同时也会出现同一种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代表的含义也会各有不同。这就是我们跨文化交际中强调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他们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因此在用外语沟通时,就必须要求第二语言习得者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也要掌握不同文化中的肢体语言所表示的含义,这样才能使得沟通更加顺畅、成功。

一、表情语的文化差异

表情语是指通过眼、嘴、面部肌肉等变化表现出的脸部的情感体验。通常指的是面部表情和眼部动作。面部表情是形体动作语言中最能表现人情绪的非言语行为。当今时下比较流行的一词“微表情”说的就是通过面部表情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说面部表情是最能体现人情绪的一种依据。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各种信号和行为在脸上表露出来。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种表情的表达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说笑这个肢体语言,在中国和美国当你对一个陌生人投以微笑意味着表示对于对方的欢迎,对方也会向我们投以微笑以示友好。但是如果对方的回应是板着脸,我们也会立刻停止微笑。但是印第安人则是用哭来表示对对方的欢迎。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肢体语言动作就是吐舌头。在中国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行为不和适宜或者非常尴尬的时候,经常会吐舌头,同时缩一下脖子。这个动作在多数中国女孩中较为常见,并有时候被其他人视为可爱。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吐舌头这个动作是非常粗鲁的,并且他们从来不去做。所以当与美国人接触时最好不要做这个动作,以免造成负面影响。表情语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手段是目光接触。目光语在肢体语言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就像俗语说:眼睛是心理的窗户。透过一个人的眼睛的表情我们可以观看到他的内心世界。例如,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中会使用更多的目光交流,美国人讲话就会非常注意目光接触的时间和方式。在普通对话中,他们会对看一分钟然后再挪开。如果两个美国人互相凝视,那就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在北美,孩子们必须学会直视对方的眼睛,否则就会被认为缺乏激情和自信。

二、身势语的文化差异

身势语是指人们借助手、脚、身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人们除了用语言来表达信息以外,还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意思。可以说身势语的信息传递同言语信息传递一样,也是信息发出者编码到信息接收者解码的过程。因此想要用外语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对不同文化的身势语有所了解。身势语的第一表现形式即是最普遍的表现形式为手势语,就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打手势”。不同的手部动作有着不同的行为代码和文化含义。以握手为例,在沙特熟人之间在谈话的过程中也会通过握手来表示彼此的尊重的意思。但是如果你在澳大利亚或者是英格兰面对熟人千万不要以这种方式来问候,因为在这些国家里握手的动作通常发生在两人之初以及分手道别之时。同一种身势语的交际功能也会随着文化的改变而变化。如有些文化中如中国,认为点头就是表示支持肯定的意思,摇头来表示否定的意思但在印度等地人们却用摆头来表示对对方的肯定,而相反点头则是表示对于对方的否定。英美人常常做出吧拇指指尖和食指指尖对接构成圆形,其余三指自然伸出的手势,这个手势在这些国家表示的是“OK”或者非常好,但是在法国南部地区表示的意思则是零或者一文不值,在很多拉丁美洲国家则被视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

三、小结

肢体语言是各国文化差异的生动的体现。在夸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交际的的差异同时也要重视肢体语言的差异性,英语学习者应该了解并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种肢体语言的确切含义,是自己能够在交流沟通中更为准确的掌握对方的意思,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交际障碍。正如谚语中所说的“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当中应当了解并且尊重对方与我们之间的文化差异,熟知其风俗文化、信仰和他统计经济论文们的肢体语言,这样才能提高沟通的实效性。

作者:马铭言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肢体语言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954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税盾 内蒙古医学杂志

相关论文

北京中医妇科

论文百科2017-03-29 09:00:54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产业》 《电子世界》 《家禽科学》 《电机技术》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山西医药杂志》 《土壤》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