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ACC)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该病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4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ACC影像学表现。影像学上分析病变的形状、境界、密度或信号及增强后表现MRI特点。结果腭部2例(左右各1例),腮腺14例(左腮腺6例,右腮腺8例),均位于腮腺浅叶。根据其密度或信号及成分特点分实性单结节型、实性多结节型、单囊型、多囊型,肿瘤信号多不均匀,主要呈CT低密度,MRI表现T1WI压脂多为等信号,T2WI压脂多为等略高信号,增强扫描除1例无明显强化外,余肿瘤实性部分均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结论ACC表现多样,但MRI表现尚有一定特征性,老年女性患者,囊实性肿块,T2WI压脂序列呈“灰色”信号,浸润表现,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
【关键词】涎腺腺泡细胞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9.87;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011(2016)02-0218-04
涎腺腺泡细胞癌(aciniccellcarcinoma,ACC)是相对少见的上皮源性低度恶性肿瘤,该病病程缓慢,但具有一定侵袭性,易复发或转移,关于ACC影像学方面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6例ACC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本病认识,有助于提示临床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8月~2014年5月16例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ACC的CT及MRI表现,其中男3例,女13例,年龄19~74岁,平均54.4岁。术前15例,术后复发1例。临床上除1例伴发下颌部肿痛外,其余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肿块。
1.2检查方法
16例中,4例行CT平扫,1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美国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及德国SiemensSomatomDefinitionAS128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300mA,螺距0.984~1∶375,矩阵512×512,层厚、层距5mm。增强对比剂采用碘海醇(扬子江药业,320mgI/ml),采用高压注射器以2.5~3.0ml/s经手背静脉注入,总量为80~120ml。1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美国GE750W3.0T、GEsigna1.5T超导磁共振仪,扫描采用SET1WI、TSET2WI,均加脂肪抑制,层厚5mm,层距2.5mm,矩阵256×256/512×512,FOV20~25,9例经肘静脉快速注射Gd-DTPA12ml后采集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SET1WIFS增强图像,2例采用动态增强序列扫描(高压注射器快速注射对比剂,无间隔扫描8期,每期28s,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后行后处理获取动态增强TIC曲线图。16例中1例为术后复发仅作部位统计,不纳入影像学征象分析。
1.3病理检查
大体观察,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
2结果
2.1影像学表现及分型
2.1.1部位、大小16例中(含复发1例),左、右腭部各1例,腮腺14例。15例原发肿瘤最大径范围1.3~6.1cm,平均2.8cm。2.1.2分型及囊变、出血表现15例术前病变根据囊实性多寡分为实性为主型(n=12):单结节型(n=7,图1,2);多结节型(n=5,图3~5);囊性为主型(n=3):多囊型(n=1,图6),单囊型(n=2,图7,8)。实性为主型中,7例见囊变,其中单结节型1例,多结节型6例;6例见出血,其中单结节型2例,多结节型4例(其中1例为囊变内出血);另有4例无明显囊变及出血表现。囊性为主肿瘤所占比例较少(n=3),均伴不规则厚壁及附壁结节,多囊型更为显著,其中2例实性成分中见出血。2.1.3形态及境界实性为主型中,9例呈分叶状,其中3例为浅分叶,6例分叶明显;7例境界清晰,包膜完整;5例境界不清,其中3例为局部包膜突破,2例较弥漫。3例囊性为主肿瘤中,单囊型未见明显分叶,局部境界不清及境界清晰各1例,多囊型见分叶,境界明显不清并侵犯邻近上颌骨。2.1.4实质密度或信号及强化表现5例行CT检查,与同侧咬肌相比,呈不均匀低或略低密度,CT值范围50~65HU,其中1例见骨化。1例行CT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强化。1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与同侧咬肌相比,T1WI压脂序列上:1例低信号,1例高信号,9例等信号;T2WI压脂序列:1例呈明显低高混杂信号,2例为中等高信号,8例呈等略高信号。所见15例术前及1例复发病灶实质成分中均见“裂隙征”,多结节型与多囊型病变均见分隔。裂隙及分隔于T2WI序列显示清晰,呈明显点状、线状低信号。MRI增强,1例无明显强化,10例呈明显持续性强化,其中2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曲线呈“低廓清型”(图9,10),肿瘤分隔、包膜及裂隙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
2.2病理所见
大体上,肿瘤呈结节、肿块状,包膜完整或局部突破,部分呈无明显包膜、浸润性改变,质地较硬、切面灰白色,可见囊变、坏死、出血及纤维间隔成分,其中1例见骨化成分。镜下肿瘤细胞呈滤泡状、腺泡状、实性排列为主要表现,且瘤细胞核异型、核分裂不明显。免疫组化显示CK+、C-erbB2+、Ki-67+10%、PCNA+10%、P53及SMA阴性或弱阳性表达。
3讨论
ACC是相对少见的涎腺上皮源性低度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可达90%[1],但具有较低的复发、转移及局部侵犯几率,本组1例复发,1例侵犯邻近结构。ACC约占所有涎腺肿瘤的2%~9%,占所有涎腺恶性肿瘤的10%~17%[2],最常见于腮腺(83%)[2-3],本组腮腺发生率为87.5%(14/16)。有文献认为ACC为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后第三位的双侧多发性病变,但本组未见双侧性病变,Du-randN等[4]认为双侧性病变更多见于儿童,且发生率极低,而本组年龄均为成人。另外,本组病例可见分隔样多实性结节,也可能是多发性病变的另一种形式。ACC可发生在各年龄段,好发生于40~60岁女性,平均约50岁,病程长而缓慢[5],本组病例与其相符,其中1例腭部肿瘤自2007年9月~2012年4月无明显进展。ACC病理上分为实体型、多发微囊型、乳头囊状型、滤泡型[6]。目前尚无ACC影像学分型方面报道,本研究对照病理、根据ACC囊实性成分多寡以及形态作出分型:实性单结节型、实性多结节型、单囊型、多囊型,但其中亦有部分重叠,充分反映了ACC复杂多样性的病理特点,另外由于本组囊性肿瘤病例数较少,本影像学分型可以大致推测但不能完全明确该肿瘤的病理学类型。病理ACC表现复杂多样,常见囊变、坏死、出血、玻璃样变,可根据影像学密度或信号特点作出判断,其中玻璃样变在MRI可能表现为肿瘤实质内的“裂隙征”。而肿瘤实质在压脂T2WI序列呈现较具特征性的“灰色(tan-gray)”信号,即信号略高,接近于等信号。ACC为低度恶性肿瘤,形态可规则或呈分叶状,多结节型、多囊型表现为明显分叶,单结节型主要表现为浅分叶,本组仅1例为明显分叶,该例肿瘤较大(长径约3.4cm,其余单结节型≤2cm),这可能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有关。ACC具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T2WI压脂序列呈低信号,多结节型、多囊型见分隔,可能为多中心起源肿瘤包膜成分,也可能为单纤维间质增生所致。一般地,分叶状、囊变、坏死及出血等征象提示恶性病变,但在涎腺肿瘤尚有争议,因为即使在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这两种腮腺良性肿瘤中亦有分叶状表现[7-8],而多形性腺瘤更以容易出血而为其主要表现之一,但本组ACC的分隔样多结节、囊性伴厚壁及壁结节较具特征性,可能为ACC影像诊断的依据之一,但由于ACC发生率不高,例数较少,尚需要进一步探讨。另外,涎腺肿瘤突破包膜、局部不清或肿瘤周围浸润性改变,被认为提示恶性病变的可靠征象[9],本组此方面表现与文献报道相符。ACC由于囊变、出血、分隔、包膜及“裂隙”等多种成分存在,呈不均匀强化。Li等[9]经CT动态增强认为ACC增强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明显减退,与多形性腺瘤的早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明显强化易于鉴别,但本组以明显持续强化为主,延迟期无减退现象,这可能与所采用设备及对比剂不同有关。本组2例行MRI动态增强,ST曲线呈“低廓清”型,与文献所报道Warthin瘤“高廓清”有所区别,与多形性腺瘤具有一定重叠[10],但由于本组动态增强例数较少,未进行统计学分析,因而仅初步设想ACC动态增强可能具有一定鉴别诊断意义,尚需要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ACC具有以下影像学特征:1)囊实性肿瘤:伴多发小囊变的单结节型与多结节型肿块,伴不均匀厚壁及壁结节的单囊型与多囊型肿块;2)T2WI压脂序列呈“灰色”信号;3)包膜突破、局部或弥漫浸润表现,提示为恶性肿瘤;4)肿瘤实质明显持续性强化。临床工作中,如发现具有以上特征的涎腺肿瘤,应考虑到ACC的可能性,尤其是老年女性、病程长而缓慢患者。
作者:贾传海 瞿俊晨 丁庆国 陆永明 吉芸英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matlab曲线拟合和预测|基于Bernstein基函数拟合预测的
经济管理论文2017-01-14 07: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