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及促进二者结合的主要因素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及主要特点
作为关于人类的解放和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和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揭示社会的发展变革,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历史和社会进步,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的。因此从广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应当包括继承者对其所做的补充完善和发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马克思主义在将近两百年的发展过程乃至以后的发展中,是永不过时的。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普适性、和实践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
(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主要特点
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将民族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呈现的使命,是构成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演变当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伦理、审美以及理想人格和思维方式等精神成果的汇集。作为世界唯一一种未曾中断而得以持续数千年发展的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包含了其创造和继承的物质、制度、精神方面的各种文化遗产。这些历史背景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生命力强、具有融合和包容性、凝聚力持久以及具有较强的文化亲和力等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要客观原因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面来看,由于近代社会的变革以及目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文化层面的矛盾,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陷入困境,面对现代化发展的潮流,传统文化自身需要完善、补充以及吸收其他进步理论或科学思想成果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普适性以及在实践中发展的需要来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双向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民族特色,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本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只有两者的结合包容,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
二、从多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需要具有民族化的表现方式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社会中发展,就要做到具备中华民族的行为风格和精神风貌,能够以贴合中国符合传统习惯的形式和语言方式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表现。历届政府和领导人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例如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阐述的过程中,他们准确地把握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以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语言风格、表现方式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克服其中的困难做了有效推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要符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在其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通之处进行融合。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重视的自强精神、经世致用的理念以及变革创新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内容是相通的。在文化和精神层面具有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基础和内在原因,促进了二者的紧密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需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部分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思想内容,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仍具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思想资源,对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引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必然不能摒弃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例如和谐、整体等传统文化中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完善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求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符合中国社会进步的思想需求,同时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所论证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中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大同”思想具有一致性,因而其对于在历史上较长时期地受到资本主义剥削的中国人民具有影响力,易引起中国人的思想上的共鸣。在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学说方面,马克思主义着手于资本主义的生活与现实,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丑恶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对通过革命运动所实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进行了描述,和中国古代哲人对“大同”社会的追求具有一致性,因而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历史上较早提出了民本思想的雏形,如周朝的“敬天保民”等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人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对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以及对人主体性的强调,相当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在中国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对人的重视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是二者结合的前提之一。
(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
中国历史上具有唯物思想特点的理念出现较早,无论是认为“道”是万物基础还是荀子对“天”运转规律的认识,都强调了自然界事物的客观规律与人的思维无关这一理念。这些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论以及辩证法思想是明显相通的。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发展中的历史原因,其中关于唯物和辩证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经验型色彩,因而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唯物论和对自然界的辩证认知来完善自身的唯物思想。
(四)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必然性的整体认识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历史考验下保持生机和活力,并能够指引社会的发展,这与其理论创新和在实践中发展的特性是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其在中国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普适性也正是通过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也更是其自身的理论创新的体现,例如毛泽东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邓小平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进程相结合的创举,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其中国化是其自身发展和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
四、结语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入手,对两者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需要代发论文进行了阐述,讨论了两者相结合的必要因素,并从多个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讨论。这些分析对于国内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课题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作者:迟曜辉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matlab曲线拟合和预测|基于Bernstein基函数拟合预测的
经济管理论文2017-01-14 07: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