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操作机构改进研究

时间:2017-02-23 04:26:39 来源:论文投稿

断路器本身的辅助转换开关、跳合闸线圈、液压机构或弹簧储能机构的控制部分,以及断路器控制回路中的控制把手、灯具及电阻、单个继电器、操作箱中的继电器、二次接线等部分,由于运行中的机械动作、震动以及环境因素,都会造成控制回路异常。但造成控制回路断线很大部分是断路器操作机构分、合闸线圈的烧毁。特别是在10kV线路由于线路长、环境复杂,容易出现多次停电操作。因此断路器操动机构线圈烧毁是造成10kV线路停电事故的主要原因,我们对一些常用的操作机构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尤其是10kVGG-1A(F)型高压开关柜(ZN9-10)操作机构表现尤为突出,该操作机构长期运行中磨损厉害,使其在传动过程中由于磨损后旷量大,使辅助开关传动不到位,不能准确切断和接通合闸回路或分闸回路,操作机构动作时,辅助开关没有在正常范围内断电,导致分合闸线圈长时间带电直至线圈烧坏现象,机构传动部分老化松动和设计弊端,不能适应新的技术要求,无法经济运行,造成停电事故频繁。而淅川县电业局安装运行这种操作机构的变电站有2座,共20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切实到变电站进行多次试验,做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应用。

1现状调查

10kV真空断路器辅助开关没有改造前变电站经常会发生烧线圈设备缺陷,从而影响供电可靠性,影响用户的用电质量,降低电能质量,造成企业经济损失,我局检修中心组织检修人员通过现象,走访、统计全县各个变电站事故,立足实际,针对断路器烧线圈原因进行调查、分析。

2进行分、合闸线圈烧毁原因分析

(1)断路器动断辅助触点、分或合闸线圈、操作把手、一些防误闭锁构成回路,如果辅助触点不能良好的打开,将导致分或合闸线圈的烧毁。因此辅助开关接触不良是主要原因,它与机构间的连杆连接由于多次操作造成松紧不当,产生松动变位,触点转换不够灵活,切换不可靠;或切换后触点间的距离太小,在触点间产生燃弧,触点无法立即断开。(2)操动机构的合闸铁芯顶杆碰到连板时,不能满足继续上升8~10mm的要求,行程和冲程调整不当;或是合闸铁芯动作不灵活,存在卡涩现象;或是合闸铁芯顶杆伸出太短,顶杆止钉松动变位,冲程间隙达不到1.5~2.5mm的要求等,均可能导致辅助开关不能正确切换。(3)分闸连板的定位螺栓松动,或分闸连板过“死点”太小,达不到过“死点”为1.0~1.5mm的要求。因此,在断路器合闸过程中,由于机构振动,分闸电磁铁跳起,撞击分闸连板中间轴,合闸顶杆没能顶住滚轮向上运动,作了虚功;或顶杆顶着滚轮上升未到终点时,滚轮就从顶杆滑落,导致辅助开关不能切换。(4)断路器合闸不可靠,造成辅助开关不能切换;或断路器合闸后,辅助开关切换后的触点间的距离太小,在触点间产生燃弧,触点不能立即断开。因此,发生合闸线圈烧毁的故障率就相对较高。

3分、合闸线圈烧毁原因确认

通过我们多次反复实验检查发现,如右图改造前传动机构部分从开关主轴到辅助开关需要多个连接片连接,并且支撑点多,调节杆连接花篮片的支撑点灵活不稳定,致使辅助开关接触不良,与机构间的连杆连接松紧不当,多次操作松动变位,触点转换不灵活,切换不可靠,分闸连板的定位螺栓松动,或分闸连板过“死点”太小,达不到过“死点”为1.0~1.5mm的要求,造成到辅助开关位置不准确,导致开关分合位置不对应发生烧毁分、合线圈现象。对此,检修中心及检修试验班组成员苦思冥想挥洒智慧和激情自主钻研一遍又一遍的试验,实施并制定技术方案:如左图改造后直接从传动机构开关主轴上焊支撑片,连接调节杆,使调节杆与花篮片的角度在90度内旋转,由于连接片直接焊在主轴上,无形中减少了支撑点和调节杆的活动量,减少了传动能量的损耗,增加了辅助开关合、分闸的可靠性,稳定性,从而达到减少线圈烧毁缺陷的发生。通过技术改造,现在没有因为以上原因出现合闸线圈烧毁故障发生,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大大提高了10kV线路的供电可靠性,实现了公司的“三节约”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有更高的要求。可靠、安全用电关乎社会的日常生活,也关乎社会的经济建设。特别是乡村输配电线路的隐患较多,实际运行中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跳闸。因此,能否快速的恢复送电是提供一个稳定的用电环境的前提,提升配电线路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使其艺术期刊更好地服务于工农业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匡 李晓明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电子技术操作机构改进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8627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孕妇的营养与保健 皖南医学院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东坡赤壁诗词》 《新疆金融》 《测绘通报》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南方奶业》 《人大建设》 《广东医学》 《陕西林业》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