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培育(6篇)

时间:2017-02-23 08:41:51 来源:论文投稿

第一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摘要: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主流上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但在社会急剧转型、多元文化冲击等影响的背景下,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悄无声息的发生了扭曲。正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现状,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开展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显得尤为必要。而要想加强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们更好的从事社会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人们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是指引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第一点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不断拓宽对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准确地和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了解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立场和观点。积极推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使之成为发展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撑。(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其次我们要激励学生勇于揭露和批判各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错误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做到坚持真理和明辨是非,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倡导学生坚决抵制任何种类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阻止以否定的和怀疑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还必须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优秀理论成果教育学生,巩固和发展好社会主义意识价值形态。(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后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做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和分析当今世情和国情的变化,持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坚持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学习工作,争取实现理论上的新进步,实践上的新突破。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使人们在遇到各种机遇和挑战时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发人的信心和热情。(一)首先,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每一个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让学生广泛了解我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在一起,把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共同奋斗、共同创造一个属于自己、属于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二)其次,我们要在学校和社会中广泛开展有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使大部分学生都能了解我们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足迹,让他们看到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前途,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现状,充分感受到实现我们共同理想是有多艰难,同时必须要坚定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心。(三)最后,我们要在社会范围内深入开展有关我国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的教育。通过基本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坚持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及必要性,使他们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的基本矛盾也没有变,必须要脚踏实地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不断为之努力。通过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们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充分意识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艰巨性及复杂性,积极动员他们把崇高的社会理想同现实的努力结合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进。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大力弘扬我们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够推动大学生群体在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创新智慧和开拓思维。(一)民族精神是维护我们国家团结统一的精神支撑,也是动员我国各族人民齐心奋斗的精神动力。我们要注重对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弘扬,在高校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尽力引导广大学生把激昂的爱国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深入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革命历史、革命传统的教育。(二)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保持活力和提升动力的重要精神支撑。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准确跟随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脚步。在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进程当中,我们要把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摆在突出的位置,全面把握时代的脉搏。通过在高校加强学生对时代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学会解放思想,树立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坚持用先进的文化鼓舞人,用崇高的精神塑造人和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使广大学生都能够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进行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它关系到广大学生能否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能够指导、凝聚和激励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能够有效增强社会成员的理想和信念。因此,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必须要竭尽全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大学生的教育整个进程当中,争取帮助他们早日成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宰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1.

[2]周海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8.

[3]张丁杰,曾贤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02.

作者:谷德君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第二篇:思维导图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应用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知识可视化工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运用。艺术类大学生有其思维独特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通过运用思维导图,能够更加有效的推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关键词:思维导图;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又提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因此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MindMap)由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TonyBuza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他曾做出定义:“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可以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1)中央图形是学习者关注的核心和焦点;(2)中心主题的分枝从中央向四周发散;(3)各分枝上填写关键词或放置关键图形来注明联想的观点,如此形成多个层级的分支,离中央图形最近的分支层级最高;(4)各个层级的分支相互连接,形成节点结构。简要来说,就是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原原本本地用图画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将画在中央的主题通过发散的线条从不同角度进行细化分解。思维导图在边思考边绘制的过程中,既能保证逻辑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又能不断激发思维的发散功能。思维导图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很大帮助,能够促进沟通的同时准确了解对方,可以有效的了解人、传达信息、进行分享、消除不安、提高对话能力、填补隔阂。

二、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意义

1.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目的之一就是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也就是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艺术技能、培养艺术情操的时候应当结合时代特色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2.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符合真善美这一文艺永恒价值要求。文艺作品具有能量,好的文艺作品能够深切的打动人心、洗礼灵魂,给观者以向上向善的能量,这恰恰符合真善美这一文艺永恒追求。在对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作的启发过程中,必须深化核心价值观内涵,才能创作出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文艺作品。3.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实现我们民族复兴之梦的必由之路。中国梦的实现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目标引领和价值指向的,梦想的实现是梦想者价值观的外化,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扎根于社会主义性质不变的基础上,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中国梦实现的根本保障。

三、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

艺术类大学生思维开放活跃,个性突出。目前艺术类大学生总体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够一定程度上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但是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仍然存在一定问题:(1)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很多理论知识有所掌握,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能有效的将爱国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2)目的功利化,由于进入社会较早,受社会浮躁之风影响,很多学生对入党极其渴望但入党动机存在严重利己和功利化的问题;(3)本位主义强,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4)价值观复杂多变,艺术类大学生除了要增强艺术素养和艺术觉悟之外,很重要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和个性多元素,传统价值观和新兴价值观的冲突会导致学生在面对社会、人生等问题时,价值观复杂多变;(5)培育方式的契合性不强,目前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统方式很难得到学生精神层面的认可和接受,或针对面较窄。

四、思维导图的应用

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思维导图色彩多、样式新,能够将枯燥烦复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符合艺术类大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习惯。1.梳理理论知识,深入领会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以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一个体系的深入理解,不仅要从从整体上全局把握,也要在细节处深入剖析,剥丝抽茧,层层深入。思维导图在梳理知识体系方面有很大作用,能够将内容条理化、清晰化、层次化,在思考理解的过程中从中心关注点出发,将每一个分支不断分解、剖析、发散,由于是记录在一张纸上,还可以顾及各个分支的关联,最终还可以从整体上进行回顾、补充、全面性掌控。这对于逻辑思维普遍不强的艺术类大学生来说,非常有利。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可以将其无限的想象力变得“有中心”,围绕重点核心问题,同时很好的注意每个层级之间的上下关系以及各层级之间的横向联系。2.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让教学更具启发意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解、广泛传播、投入实践等都要在各类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所体现,并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授课工具,能够高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充分调动艺术类学生广泛的发散思维和绘画能力,避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1)备课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合理运用能更好的帮助教师梳理体系、清晰思路、区分重难点和一般知识点,以更有重点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2)在课堂中,以思维导图的发展来推动教学计划对俄开展,学生可以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一起参与教学,图文并茂,激发脑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想象力,让看似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生动起来。(3)课后复习可以让学生独立或组队绘制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导图,把课堂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还可以交换传阅修改他人的思维导图,以反复学习、加强记忆。3.优化师生关系,搭建沟通桥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学生个人实际,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才能有针对性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受社会影响较大,在与老师的交流中,会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敷衍性。思维导图是一种知识可视化的工具,可以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有效传递知识并改善关系。阻挠流畅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认知上的错位,也就是“误解”。在个体辅导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主动性,促进观点的分享和传播。尤其对于敏感胆小的内向学生来说,面对老师的压力,一般不敢表述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在绘图的过程中,结合关键词的表述,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老师所谈内容的思考与理解,也让老师更清晰的了解学生的“症结”所在,以便更有效的开展谈话辅导。4.训练思维能力,强化实践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当探求更多的实践平台,在实践中深化价值观体系,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思维导图是一种非线性记录方式,对于逻辑思维平均水平不高的艺术类大学生尤其有用。在活动前期筹划阶段头脑风暴过程中,思维导图是极佳的支撑工具,能很好的围绕中心主题开展思维发散,强化学生干部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更符合当代大学生时代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

作者:孙辰 单位: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第三篇:英美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发展,英美影视文化已逐渐渗入到我国,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中广为流传,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本文主要对英美影视文化的传播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树立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英美影视;影视文化;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娱乐媒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影视文化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极强的吸引力,尤其对正处在思想萌芽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英美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一)引导大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在欣赏英美影视剧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英美人身上那种坚持不懈、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影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所崇尚的是积极奋斗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度。比如,上世纪90年代在英美上映的《阿甘正传》,影片讲述一个弱智男孩成长的历程,正是孩子父母始终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比任何人差,才能使其按照父母所教导的生活观念成长,直至最后他取得了成功。这种典型的平民观念的阐述,使人们相信只要你有能力,愿意付出加倍的努力,那么最后一定可以取得满意的成果。在与之类似的英美励志片中,人们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去欣赏影视,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更多的思想感染和素质文化教育,从而提升个人的思想观念以及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二)指引大学生自力更生的个性。将个人自立的价值取向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英美影片最大的特点,对他人人格的尊重也是通过影片的内容体现出来的。英美一直崇尚的以个人自立为荣,以依赖父母为耻的观念,使其在现实生活当中,将个人的独立自主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必经之路。比如影片《绝望主妇》中的Lynette,她在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年满18周岁之后,要求他们独立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在欣赏英美影片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英美家长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都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从而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的观念。(三)引导大学生乐观上进地生活。一些英美影片对我国当代的大学生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比如《丑女贝蒂》中的主人公贝蒂,虽然是一个外貌平平的女孩,总是信心满满地面对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重重困难和危机。这部影片就是极为典型的麻雀变凤凰的案例,但是其最大的意义却是对观众的心灵激励。

二、英美影视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英美人开放的思想性格,也通过他们的影片对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希望得到的是没有约束的恋爱,而且对待性行为也非常的随意。经调查发现,婚前同居以及性行为已经非常普遍,只要两情相悦就可以在一起,如果彼此之间感觉不合适了就会分开,这种观念和意识不仅与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比如,目前大学生非常喜欢的《绯闻女孩》这部影片,剧中的人物关系非常复杂,不仅主人公的父母经常结婚离婚,就连未成年的男孩与女孩也经常发生性关系,而这些在英美影片中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就算是发生了关系,也不会有人要求你负责。(二)人物特点鲜明且独立,是英美影视中表现出的最大特点。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影片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实现自身利益和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在影片中也有很多宣扬极端主义思想的作品。比如影片《绝望的主妇》中的四个妇女都是个人主义典型的代表,虽然她们在各自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但是在她们内心都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经营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三)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也是英美影片所体现出的特点,我国大学生也因为越来越多英美影片的涌入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广受欢迎的《绯闻女孩》这部影片,很多大学生都在欣赏完影片之后受到了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一种追求富裕、奢华的生活无可厚非,凡事必先言钱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观念。在这些学生的心中已形成了一种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实现,将钱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也正是因为受到影片中所体现的这种观念的影响,所以导致当代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及时享乐、相互攀比的不良社会风气。

三、结束语

英美影视文化具有其独有的特性,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应当包容并且吸收其中富有正能量的一面,取其精华,认真仔细地去学习和研究英美影视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才能吸纳英美影视节目的思想精髓,并且进一步利用这种正能量教育和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李敏.影视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赵颖.当代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11):112-113.

作者:荆子蕴 单位: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摘要: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把握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带来的机遇,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模式,完善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6.56亿,手机上网主导地位不断强化,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达1.73亿。以职业划分,学生是我国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的最大群体,占比25.1%。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塑造了人们的移动网络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网民的日常生活。当代大学生以“95后”为主,“95后”“数字原著民”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机不离身、无网不欢”等特点逐渐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模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价格的“平民化”,4G网络的普及和上网资费的下降,以及公共区域免费WiFi的运用,都为大学生广泛地运用移动互联网提供了可能。日趋成熟的移动网络技术、逐渐完善的网络环境、迅速普及的手机上网,激发了当代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遍运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顺应移动互联网环境,丰富教学内容,创新信息传播载体和教育方式方法。

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机遇

(一)有利于拓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空移动互联网传播的便携性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传播信息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在教室、报告厅等固定场所开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者所能传播的教育内容是有限的。相较于传统互联网终端,移动互联网终端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可以随时、随地、随心、随意地浏览各种信息资源等特点,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高校教育者通过移动互联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传播资源的随时性,增强了教育密度,提升了教育效果。(二)有利于丰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课堂教学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传播教育内容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微博、微信等新型信息交流传播方式层出不穷,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群体。新载体以新颖性、大众化、及时性等优势逐渐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运用其优势来收集、甄别、更新、传播教育内容,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新型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有利于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和流通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为师生互动、同学之间协同合作创造了可能。移动互联网的出现逐渐改变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例如,重庆邮电大学建设的“红岩网校”,以“团结、奋斗、爱国、奉献”为主导思想,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易客户端提供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公开课程,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传统的单向传输教育模式转变为多元交互模式,创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四)有利于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可移动性和便携性,使大学生能随时、随地、随心、随意地进行阅读和学习,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即时互动传播提供了便利。随着网络环境的逐步完善,海量的网络信息使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即时聊天、发表意见、分享照片、转载新热点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移动互联网与大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减轻大学生以传统方式进行交流的心理压力,增加教育内容的传播次数和频率,提升教育效率。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通过其丰富的知识积淀在学生面前建立师者的威信。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使学生获取信息方便快捷、途径多样[1]。“95后”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的一代。他们比教师更容易适应和接受新事物,其网络新媒介的运用能力可能强于教师,资讯更新的速度可能比教师快,加之知名高校名师网络公开课的开放,使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本校专业教师的授课。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二)大学生阅读方式趋于碎片化和浅表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海量的网络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睡前刷微博、起床刷微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日常。表面上看,大学生的阅读量有所增加。实际上,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浅阅读”“泛阅读”的不良阅读习惯,使其获得的信息资讯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其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树立稳定持久的核心价值观。(三)大学生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95后”大学生的“数字原著民”思维更开放、活跃,加上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使其很难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势必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移动互联网的便携性和开放性虽然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了信息的内容,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张扬、性格开放,他们很难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做出科学、客观的甄别和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在网上异常活跃,当代大学生因自身甄别能力有限,极易受到西方国家不良思潮的影响,导致其价值取向多元化,降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高校应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传播给当代大学生。(一)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移动互联网络新环境下,大学生的“三观”发生了变化,政治信仰淡化、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观念弱化。大学生的阅读方式逐渐趋于“浅表化”“泛阅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新环境下,转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刻不容缓。如今,微信、微博、手机网络购物、手机在线支付等充斥着大学生的基本日常生活。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单向输入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双向“分享”式的教育模式,节约了教育资源,增加了教育密度,提升了教育效果。(二)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教育平台的完善和建设目前,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手段,但也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高校应结合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加强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占领移动互联网这块教育宣传的新阵地,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效性和辐射力。加强高校校园“红色网站”的政治性、理论性、趣味性、互动性。加强官方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特色网站的建设。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网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由单一的文字形式转换成为集文字、视频、图像等一体的多样立体传播内容,来增强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与真实、生动、鲜活的案例结合,进行教育宣传,增强说服力。运用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随心、随意交流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播。例如,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络新环境的要求,重庆邮电大学校团委开发和运营的微信公众号“重邮小帮手”在宣传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邮小帮手”相继推出了“中国好公民”“拼拼价值观”“重邮问问答”“夸父追日”等多款关于宣传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游戏”。大学生只要关注该微信公众号就可以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知识。“重邮小帮手”的方式独特、接地气,内容真实、形象、生动,很快受到了本校学生的追捧,关注量持续上升。这种“玩中学”“学中思”的传播和培育方式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传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力量,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效果的组织保障。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主要包括提升专业技能和提高媒介素养2个方面。移动互联网络新环境下,教师的“去中心化”“互主体性”趋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播教育内容的“倾听者”。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育内容,学生可以便捷、快速地运用手机搜索到相关内容,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受到挑战。教师既要不断巩固马列主义等传统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要与时俱进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给学生,还要适当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如传播学、教育学等,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面。同时,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理论,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消减与学生之间的差距,运用移动互联网设备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培养有影响力的学生意见领袖学生意见领袖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经过筛选和甄别而推选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主要由班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社团骨干、年级长、寝室长等成员组成,平时与教师的交流比较频繁。学生意见领袖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可以借助其影响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手机QQ、微信、微博等被广泛运用的社交平台是大学生进行日常交流的必备工具。学生意见领袖以同学之间平等的姿态在社交平台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这既保证了宣传的时效性又不会使大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学生意见领袖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将身边具有教育性质的真实案例推送给同学。这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更为真实,更容易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更能进一步增加教育工作的说服力。(五)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3]。大学生正处在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的关键时间段,对信息、资讯、知识的甄别和筛选能力还不够强。良莠不齐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容易造成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法律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歪曲,从而直接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和践行。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开设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获取、筛选、分析、甄别海量信息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传播效果。

作者:游敏惠 黄小玲 冉凌宇

第五篇: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是青年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内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引领其思想方向,规范其行为方式。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文艺工作者积极践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明确界定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是一个值得艺术院校教育者探究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①与价值相联系,价值观是价值的意识层次,是主体关于价值的态度和观点的总和。学界认为,价值观是一个有层次的有机系统。在其结构层次中,有“内核”和“外层”之分。“内核”是价值观体系的深层结构,也称“核心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规范并约束着其他的非核心价值观;“外层”是价值观体系的表面结构,是“一般价值观”。由此分析,个人价值观体系正确与否,归根结底在于其“核心价值观”是否科学合理。然而,纵观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虽然其主流积极进取,但囿于转型期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仍有部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知存在一定误区,难以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为此,艺术院校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凝练并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一、明确界定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其中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类大学生,有着自己的时代际遇,也将在此时代中谋划人生,创造未来。然而,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尚未得以完全培育和践行,关键在于艺术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尚无明确界定,因此,明确界定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非常迫切和必要的。1.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两面性”在中外文化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价值观的“两面性”特征明显。很多艺术类大学生既有认同核心信仰的一面,承认“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这些原则性答案;又有淡化政治意识的一面,主观上人为地把艺术教育和政治教育对立起来,不能理解艺术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既有术业有专攻,注重审美创新的一面,又有功利色彩浓厚,责任意识淡薄的一面,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对集体和社会的担当和奉献;既具有高水平道德知识的一面,又有不践行具体道德行为的一面,表现为自我管理意识的薄弱,个体行为的不文明等。就艺术类大学生而言,这些呈现在他们价值观方面的复杂化现象,亟待用科学合理的“核心价值观”去规范和引领,以构建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体系。2.艺术院校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给包括艺术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指明了工作方向和目标。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讲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由此看出,“德”既包括国家和社会之德,又包括个人之德。简言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行需要“德”,个人的发展也需要“德”。而“德”即是核心价值观。对艺术院校而言,只有培养的大学生具备科学合理的核心价值观,能够正确认识艺术与经济、政治和社会之间的多样性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意识形态观和社会责任观,其自身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算完成。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必要性”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这不仅明确了“鲁总司令”这支文艺队伍在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指出了其中的文艺建设者在未来中国发展中的历史使命。同时,这也给文艺事业中部分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艺术类大学生们指明了时代赋予的责任。艺术类大学生能否担当起自身的重任,关键看其是否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能否深入学习、理解和把握艺术自身的内在规律,并进而创作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且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要想实现这些目标,艺术类大学生自身就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核心价值观。

二、梳理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必备要件

艺术院校的归属、大学生群体以及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三个维度,影响和制约着艺术类大学生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的内容。1.具备理想性,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色”艺术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归属和任务上同其他院校并无差异。艺术院校要完成自身的重任,在其主体成员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中应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长远目标和崇高理想,并要在更高层次上映照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真追求,以此引导和激励艺术类大学生不断前行。为此,艺术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具备理想性的精神因子,在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基础上,树立跟党走的不渝信念。2.内含包容性,体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普色”大学生因其素质高、专业强而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宝贵人才资源,而想要成就大学生的高素质、强专业,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价值观的引导,这是一个从上至下由高校领导层和管理层来倡议,由大学生群体不断参与、认同和深化的过程。简言之,高校应在承继传统、借鉴外来、结合现实、关照未来的基础上凝练出富含包容性的为大学生群体所感知、认同和接受的核心价值观。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在其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凝练上,应首先包含其作为普通大学生群体而应具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普色”,这是一个前提。3.具有主导性,体现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特色”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这一提法厘定了主体是艺术类大学生,客体是核心价值观,其中蕴含的主体价值诉求明显,特色性色彩浓烈。“普色”是共性的,“特色”是个性的,“普色”存在于“特色”之中,“特色”又必然反映“普色”,而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这一“特色”反映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这一“普色”。此外,再结合前面论述的核心价值观“内核与外层”理论,在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这一体系中,依次呈现出艺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这一内核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这两个外层的同心圆。由此显见,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出艺术的“特色”,并以此为原点主导、统摄、约束着其他价值观层次,以完整体现自身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界定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深度解读

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内在地包含着共性的、无条件的、绝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个性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提出的价值准则。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树立和培养公民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另一方面,2012年3月2日,中国文联正式向社会公布“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这既体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与智慧,又体现了我国文艺工作者深入社会的生动实践和继承德艺双馨的优良传统。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艺术工作者,学习和践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必不可缺,这是成就他们未来艺术事业发展所必备的个性价值要求。综合以上两点,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1.忠党爱国是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忠于党的领导,热爱祖国,是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必须认同和践行的政治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大学生应自觉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爱国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取向,是艺术类大学生必备的政治道德和精神气节。然而,受转型期社会和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忠党问题上意志不坚,在爱国问题上缄口不言,离“中国梦”对艺术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为此,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认识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理解将个人事业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融合在一起的重要性,是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内容。当代中国需要无数个伟大艺术家的文化支撑。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潜在的艺术家,能否勇于担当责任,创作出讴歌壮阔时代、歌颂真善美的正能量艺术作品,其自身核心价值观中的意识形态元素不可或缺,而热爱祖国,忠于党的领导是首要之义。2.敬业为民是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宗旨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中必须蕴含专业性因子,即要求艺术类大学生秉承对艺术的崇敬之情,肯钻研专业内容和规律,在持之以恒的勤学善思苦练中实现专业的积累和升华。此外,根据艺术概论中的相关原理,“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②社会主义文艺观也认为,人民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为此,艺术类大学生应深入社会实践,虚心向人民学习。简言之,就是在放飞艺术理想翅膀的同时,脚踩坚实的大地。现在艺术院校广泛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文艺下基层的惠民工程等都是艺术院校实践我党“二为”方针的生动写照。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接班人,关键在于将自身的专业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创造出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而这为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凝练提出了根本宗旨,即精于专业,真心为民。3.崇德尚艺是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崇德尚艺即德艺双馨,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观下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和职业追求,又为艺术类大学生们明确了核心价值观中最终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歌德曾说过:“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可见,人品决定艺品,德为艺之根基和灵魂,立艺应以德为先。艺术类大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艺术工作者,必须将“德”字作为自己的灵魂和信仰,并不断去崇拜“德”字、不断向道德高线靠拢。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履行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另外,艺是艺术类大学生成就未来事业的资本,尚艺体现出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追求。每位艺术类大学生要敢于并善于在艺术的知识海洋中,找准自己的方位,自觉树立高远的艺术理想,坚持真善美的艺术精神,锤炼创新性的艺术品格,用热忱的艺术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能力,为自己能够创作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艺术作品而不懈努力。总之,凝练并提出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长远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和践行者,不仅要知其所以然,而且更要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动力。

作者:武晓霞

第六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灵魂,为高校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就业创业观、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引领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具体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功能。在实施途径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校育人工作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就业创业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大学生岗前从业阶段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引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既可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思想,又使核心价值观外化于就业创业实践。(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特定历史时期,是“中国梦”的实践者和见证者,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其思想政治素养不仅关系着自身的成长成才,更关系着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景。[1]当前,我国在经济领域上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步入新常态阶段,面临着“三期叠加”的新形势,而思想文化领域又处于文化多样、价值观多元的情境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跳跃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作为学校教育接力中的最后一棒和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最后一环,承担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阶段最后一公里的光荣使命,这是高校的历史责任和现实担当。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凝聚大学生的时代理想,引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方向,正向调和大学生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贡献自身力量的就业创业价值观念。[2](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普通高校应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体现在大学四年教学培养全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就业或从业的准备期,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的养成,影响大学生求职效率与职业匹配度,甚至影响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思想文化道德领域汇聚广泛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获得国民的高度认同、普遍接受和协同实践,在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重在知行合一。由此可以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生活方面,具有天然依据与优势。人生价值体现在工作与奉献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树立正确就业观,打造道德品质的长板,丰富大学生知识涵养,提高其能力水平,并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实现精准定位,为职业全面发展夯实基础,使大学毕业生能够更好紧随国家发展,融入社会运行,升华个人品质。(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意志2010年5月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工作的中心是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宽广襟抱,以及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还要培养大学生有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的执着和敬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表达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规范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动力源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功能

(一)发挥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思想引领功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家国情怀是中华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基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人民自古就对国富民强有着最深沉的追求,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对富强与民主的渴求,对文明与和谐的向往,是国人最大的共识和最迫切的价值观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思想引领功能,使当代大学生不负青春,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就是要实现国家综合国力越发强盛,制度越发民主,文化越发文明,社会和生态越发和谐。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价值观是指明灯,凝结国人共同奋斗夙愿,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引领大学生奋斗方向。(二)发挥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功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对美好社会的鲜活描述。[4]自由是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存在;公正是指社会公平和正义;法治是指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功能为大学生明确就业价值取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牢牢把握“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立场,使大学生沿着这一方向通过自身努力逐步达到预定目标,更好地让大学生认知、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衡量、辨别是否存在价值和价值的大小。大学生通过确立自由发展、平等对待、公平正义、知法守法的价值取向,在自由发展的过程中丰富自我、完善人格、充实能力,在平等原则下尊重他人、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在公正道路上倡导公平、弘扬正义、保障尊严,在法治社会里遵循法律、依法办事、合法维权。(三)发挥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立德树人功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体现出个人对国家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守望;敬业是强调人们在工作及学习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态度,在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道德中体现的岗位精神;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友善是公民之间待人接物的态度,是一种豁达和善的心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层面,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对培养大学生遵循公民的基本道德、执行职业行为准则、恪守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和与人为善的处世方式大有裨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渗透高校育人工作各个环节大学生就业工作是营造和谐社会的基础,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调节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在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首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的专业课程、两课、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夯实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基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价值观念不仅要在课程中培育,还要多载体协同并进不断深入。2007年5月15日,团中央启动了“青马工程”,主要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要不断拓展“青马工程”的范畴,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把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和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到青马体系中,形成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局面。除此之外,要重视高校的党校、团校建设,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党团校的课程体系,使之内化于心;改进党团校的工作方式,使之外化于行。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校育人工作各个环节,最终汇成合力共同引领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观。(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就业创业类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不仅要靠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来完成,还要借助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是除了学校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以外,在其他时间开展的一些有益活动,通过活动进行知识补充。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从文体活动、实践活动到科技创新等都开展的有声有色,也为广大青年学生所喜闻乐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有意识的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和层次性。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类的校园文化活动上,高校要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和赛事活动,积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按年级分层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活动,大学一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指导学生如何量体裁衣,制定自己的规范方案;大学二年级开展职业生涯人物座谈会、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取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大学三年级开展以简历制作比赛、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等活动,集中对学生进行毕业季前的各项培训,以赛代练;大学四年级开展就业典型汇报会、岗位实习等活动,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选调生”和大学生应征入伍等就业专项的认识,增强基层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就业观念。把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无私奉献,求真务实的时代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努力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加强榜样引领作用,邀请就业创业典型校友回校给在校生做报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念。(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内容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主要是围绕如何让大学生尽快就业,提升就业率而展开,忽视了个性化服务。大学的就业指导应以帮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确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和实现社会价值转换为目标。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入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丰富就业指导服务内容,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逐步深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分年级有条不紊地开展求职训练和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培训包括如何制作简历、如何笔试、如何面试、如何创业等内容,就业技能指导应从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两方面入手。团体辅导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从全局上进行辅导;个体辅导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辅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况要及时发现、及早排除。高校应当设立就业心理咨询教师岗位,对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因为就业选择、职业认知、职业前景、个人发展等方面引起的心理矛盾、困扰和冲突进行第一时间有效疏导,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就业指导理论知识和专业心理知识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岗前从业阶段教育高校不仅要千方百计的使大学生就业,还要让大学生更好地从业,尽快融入到工作中,所以大广西职称学生的从业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中倡导“敬业”,敬业的基础就是要爱岗,爱岗的核心就是培养大学生具有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深厚情感、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敬业还需要培养大学生精业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做到熟悉和精通业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不断学习进步,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中倡导“诚信”,诚信教育是岗前从业教育中的重要构成,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所以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要讲诚信,在从业中更应该讲诚信。诚信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学生遵守工作纪律,有规矩意识,按章办事,坚持职业操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中倡导的“法治”契合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也是就业创业教育当中的重要一环。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契约意识、权益意识、廉洁意识和大局意识,在岗位上遵纪守法,存敬畏心,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徐春喜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培育(6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8707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仪器分析发展趋势论文 地基溶洞处理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纺织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宏观经济研究》 《磁性材料及器件》 《能源化学》 《噪声与振动控制》 《女人街》 《检验医学教育》 《中外公路》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