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建设原则与策略(4篇)

时间:2017-02-24 08:06:39 来源:论文投稿

第一篇:高校文化建设原则与路径

摘要:专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创新活动,它不仅需要具体原则的指导,更需要正确路径的导航。彰显专业特质、对接校园文化、融入行业文化、分层构建和系统推进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凝练专业精神、形成制度体系、设计表现形式、坚持传承创新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高校;专业文化;高等教育

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期望的不断提高,近年来高校专业文化建设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对专业文化的内涵、功能和分类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成果。但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新活动,其推进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撑,还需要具体原则的指导,更需要正确路径的导航。

一、文献回顾

1988年,Lieberman教授在《Buildingaprofes⁃sionalcultureinschools》一书中,首次提出在高校建立专业文化,引导教师的职业发展。之后国外学者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此展开了研究。在学生学习方面,Aranietal(2010)强调一个共享的专业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潜力,丰富课堂活动,进而改变学校的整体学习环境;Watling(2013)则通过音乐、医学和教师培训三个专业的比较研究,发现了专业文化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师发展方面,Doris(1996)认为专业文化建设能促使教师团体建立“学习者的社区”,促进相互学习与成长。Kirkpatrick(2009)强调了专业文化在激励或者抑制教师工作态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建设方面,Owens(2010)认为专业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通过专业文化的移植可以实现学校的重建。在组织文化建设方面,Geof⁃freyetal(1994)提出了组织环境下的专业文化框架,分析了专业文化对组织文化的作用,强调了专业文化是构成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领域方面,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幼儿教育、医疗保健(Pippa,2005;Browning,2014)等特殊专业。我国虽然对专业文化的研究较晚,但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专业文化对于人才培养、专业自身发展、大学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成为专业素养形成的深层推动力,是专业价值和个性特征的体现,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甚至决定着专业建设的成败[1]。二是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文化建设的路径和内容。高校专业文化可以通过价值观提炼、行为准则规范、教学过程设计、专业环境建设、教师素养提升、社团建设、校企共建以及“校、企、行”文化融合等多种途径和模式进行建设与推进,并且要对建设效果进行评估。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文化建设的层次体系。借助组织文化理论,专业文化主要包含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方面的内容[2]。照企业文化的分类,专业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的统一整体。有学者根据“洋葱”理论认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由核心向外可依次划分大学精神、典型人物性格、礼仪和物质文化层[3]。四是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和视角。每个专业都具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其专业建设都离不开文化建设。国内学者主要侧重对职业院校专业文化的研究,个别学者对本科院校的专业文化进行了研究,并对专业文化与行业文化、大学文化、学科文化、院系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综上,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展示了专业文化的内涵、功能和作用,界定了专业文化构成的基本框架,解决了“是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为高校专业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讨专业文化建设的原则和路径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所谓原则,是指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准则。认识和遵照专业文化建设的原则,有利于回归专业文化的本原,系统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工作。1.专业文化建设必须彰显专业特质专业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国家需要和科学发展状况而设置的学业的门类。在高等学校,专业既是一个学科单元,也是组织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最基本单位,更是学生最直接的成长环境。不同专业往往对应着社会上不同的行业领域和产业需求,对学生的要求也自然不同。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每个专业都要制订自己独立的教学计划。但各专业除了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同外,对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乃至行为方式等的期望也有所不同,这正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使命所在。G•霍夫斯塔德(GeertHofstede)曾经说过,“文化是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区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集体性的精神规划”。由此可见,专业文化应该是专业具有的独特个性,是一个专业区别于另一个专业的最鲜明标志。专业文化建设就是要立足专业特质来营造专业氛围,通过文化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助推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专业特质是专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立足点,彰显专业特质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归宿,没有以专业特质为核心的专业文化建设无异于空中楼阁。2.专业文化建设必须对接校园高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是由学校、二级学院(系)和专业教研室构成,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依次由大学文化、院系文化和专业文化组成。校园文化构成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图中,大圆的阴影部分代表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制度及物质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等因素的结合体[4],是院系文化和专业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和约束。中圆的阴影部分代表院系文化,是大学文化中的一个文化圈,是院系在长期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独创、发现、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特的组织文化形态,它以院系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知识及其专业(学术)为基础,具有被院系师生员工普遍接受、认同并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学术精神、职业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院系在建设发展中形成的物质、人文环境及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院系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5]。小圆代表专业文化,专业文化是师生历年所创造、积淀并共享的物理环境、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标准的总和[6],它代表了师生的专业认知和情感归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部分。虽然校园文化的三个层次相互依赖,彼此渗透,但他们的主体范围各不相同。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学校范围内所有的组织和师生员工;院系文化是大学文化中的一个文化圈,其主体是院系范围内所有的学科、专业和师生员工;专业文化又是院系文化中的一个文化圈,其主体是专业范围内的师生员工。所以,专业文化是大学文化和院系文化的亚文化,专业文化的建设必须在大学文化和院系文化构筑的两个文化环境圈中进行,要与校园文化、院系文化协调和统一,在体现共性要求的同时凸现个性,在普遍性的基础上体现特殊性。3.专业文化建设必须融入行业文化大学是契合发展需求、对接行业标准的高层次人才“生产基地”,不仅承担着学生步入职业生涯前专业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生成的重大责任,更肩负着学生专业精神塑造、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使命。前者是实现学生从学业向就业转换的“专业硬实力”,在工作中尚需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和提高;后者则是一种让学生受益终身的“专业软实力”,是一种能够自我丰富精神世界、自主塑造优秀职业品质、自动修复不良职业行为的“精神调节器”。专业软实力实际上就是具有独特专业性格的专业文化。为充分发挥专业文化对专业建设的引领功效,专业文化建设必须与相对应的行业文化紧密结合,把行业的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融入专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实现专业文化与行业价值导向的统一。4.专业文化建设必须分层次构建专业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内容。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明显的“圈层”结构(见图2)。其中精神文化构成专业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贯穿于专业文化的制度层和物质层之中,指导和规范着二者的建设方向;物质文化是专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有效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制度文化处于二者之间,是联系二者的纽带,也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发挥正常作用的保证。专业文化的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专业文化中既互相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作用。因而,专业文化建设既要总体设计,保证一体性,也需要分层构建,体现三个层次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专业文化“入乎眼(专业物质文化)、执乎行(专业制度文化)、着乎心(专业精神文化)”的建设效果。5.专业文化建设必须系统推进专业文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明确路径,系统推进。学校领导是专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应将专业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纳入年度计划进行检查督办,纳入专业建设进行考核评价。院系是专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应制订详细的建设计划,明确建设目标、经费来源、工作步骤和具体措施。广大师生既是专业文化的影响者也是专业文化的创造者。专业文化建设必须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他们的全员参与为保障。徐州工程学院率先在本科院校践行了专业文化建设,出台了《徐州工程学院关于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专业文化“进文件、进课堂、进头脑、进生活”;各学院根据各自的专业(群)特点制定了专业文化建设方案,统筹规划了学院的专业文化建设,并凝练了专业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各专业在学院专业文化建设方案的框架下,打造了专业文化建设的实物展示平台;教师通过设计和开展丰富的专业文化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专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专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1.凝练专业精神,明确专业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引专业精神文化包括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专业的发展理念、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成才期望、职业认知等内容。其精髓通常是以专业文化的核心要义来表现的,往往运用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加以提练和概括。专业精神是专业文化的核心,是该专业人士共同认可并愿意遵循的价值取向。凝练专业精神是专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一个对专业价值取向再认识、再定位、再明确的必要过程。专业精神的凝练通常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对于办学时间较长的高校(或专业)而言,可根据本专业厚重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结合时代特征凝练专业精神,使专业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以传承与发展。二是对于没有历史文化积淀、办学时间较短的高校(或专业)而言,专业建设一定要在“新”字上下功夫,走出一条不赴老牌学校后尘的特色发展道路。为此,必须理念先行,即学院(或系)领导要认真领会上级的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办学定位,深入调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中长期需求,做好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提炼出符合专业建设特色的理念。三是对于有行业背景的高校(或专业)而言,可借鉴与本专业对口的代表性企业生产的理念,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精神。无论哪种方式,专业精神都需要师生的全体参与,反复讨论,这既是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宣传普及的过程。2.形成制度体系,保障专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初期离不开制度文化的保证。根据态度的形成理论可知,刚性的专业制度约束,可使专业成员在执行制度时,逐渐实现从“被动服从”到“主动认同”,再到将制度规定的东西“内化”转变为自己的内心意识,完成由“外化制度”向“内在认知”的转变过程,最后形成一个专业的价值标准、专业师生共同认可的精神力量和追求。专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规范师生日常行为的管理要求、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和活动要求等。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计划和教学大纲、学分制及选课办法等教学文件;教学质量标准、教师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学生管理制度、实训实验流程和操作规范、师生交往规范等行为标准;教学事故处理规定、学生考试作弊等违纪处理规定和教师、学生评先评优办法等激励制度。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有效推进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3.设计表现形式,营造专业文化建设的物质环境建设优秀的专业物质文化就是要创造条件,综合展现专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让专业文化气息弥漫在专业所辖的每个物理空间(教室、实践场所、走廊、宿舍、数字化传播系统等),让专业师生涉足的相关区域都会“说话”。专业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为:(1)专业文化专栏。在教室、学生宿舍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以墙壁悬挂、张贴彩图或黑板报等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专业理念、专业发展历史、中外著名企业家事迹、优秀校友事迹、教学名师业绩,展示近年来本专业师生的作品和成果图片,介绍实训基地的发展现状等;在校内专业实训实验场所墙壁上张贴实训中心介绍、实训实验制度、实训项目介绍和操作规范;在教研室墙壁上张贴教师的专业行为规范。(2)专业发展博物馆。按照专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收集相关典型设备、专业产品的实物及图片资料等,向学生展示专业发展的“里程碑”和技术跨越的进步过程;陈列历年来本专业师生的优秀作品和成果。(3)专业数字化传播系统。主要借助专业网站、微信平台、微博等新媒体手段,播放虚拟仪器(情境)课程、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影视、专业SPOCs和微课等,介绍相关行业标准、行业最新发展动态、行业人才需求状况、本地区相关企业的职业标准、主要岗位的用人要求、企业家成长经历等,开展名师论坛。(4)其他形式的专业物质文化。利用学校招生宣传册、新生报到材料等做“专业广告”;印发学生手册,明确学生行为规范;倡导每位教师的教学课件、讲座PPT的页眉或页脚加上专业标识和专业核心要义。4.坚持传承创新,促进专业文化建设的不断提升专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化过程,优秀文化传统更是长期传承和创新的结果。对专业文化建设而言,要根据时代发展对精神文化的内涵不断进行挖掘,对制度文化的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对物质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从而形成一个“设计—运行—反馈—提升”不断往复的提升过程(如图3)。另一方面,专业文化对广大师生行为的指向作用和对专业建设的引领作用的发挥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外化”于形到“内化”于心,从“自发自觉”到“习惯养成”都会有一定的反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专业文化建设一定要长期坚持,不断宣传,反复强化,这样才能取得实在的效果。

作者:上官敬芝 王冬冬 王启万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 徐州工程学院 常州大学商学院

第二篇: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高校档案工作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愈发重视利用服务的理念,但在基础性服务部门的定位中,各项工作仍相对“封闭”。笔者分析了高等学校档案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契合之处,提出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档案利用;策略

在高校档案工作实践中,档案工作者把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功能概括为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四个方面。其中,收集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整理和保管是维持文档资料之间联系,维护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的保证;利用服务则是发挥高校档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的关键。高校档案工作者往往把精力集中于对档案资料的基础管理业务,而缺乏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全局性认识和前瞻性思索,导致高校档案工作仍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工作部署偏于收集和整理,服务对象集中于本校管理和教学单位,信息公开范围限于学校内部。因此,在校外公众和高校内部大多数教师、学生眼中,档案馆是一个神秘的文件保管机构,其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档案馆必须扩展功能,顺应学校工作新趋势,更好地为学校和社会服务。近年来,高校的文化建设愈发受到重视,各个大学在文化建设方面有了更大的投入和更长远的规划。而档案具有天然的历史属性和文化属性,使其和大学文化建设之间存在诸多交叉点,如何利用档案资源,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无疑是高校档案工作者在新时期应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指出,大学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是大学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仅通过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而且已经内化为大学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因此大学文化是一种源于积淀的精神财富和氛围,它必然承载于大学的各种活动形式和物化形式,即大学文化与档案史料存在必然的联系。通常,我们可以把大学文化也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表现形态,物态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是接点,精神文化是指向。因此,“以人为本”、“学术自由”、“崇尚真理”、“奉献进取”等精神成为每一所大学都应追求的文化特质,构成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共性内容[1]。而不同的大学在追求共性的文化品质时,由于各自历史沿革、学科内容和办学使命上的不同,都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开展文化建设,使大学文化建设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而个性化的大学文化建设必然离不开学校档案资料的原始信息和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高校档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高校档案与高校文化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由于档案的形成与保管、利用过程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现象,档案的价值也必存在于文化的“历史记忆”之中。学界一般认为档案和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资治”是档案现象的源头,“存史”是档案的使命,“文化传承”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对档案功能的一次“重新发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功能同样显现出“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结构。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为学校“存史”是高校档案工作的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高校档案的功能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具有决策咨询的功能,即利用好学校的档案为学校的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档案资料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它的育人功能,包括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

(二)高校档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档案在大学物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大学物态文化是一种物化的历史,学校的每一幢建筑屹立和改头换面,每一套设备启用和废弃,甚至每一件实物的出现和消失,都是学校发展脉络的见证。在高校档案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学校在每一个发展时期的校园环境、学校设施、办学条件的忠实记录,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料,是大学物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尤其是当珍贵的实物已经消失,凝结在这些档案资料中的历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档案在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尤为明显。从当前各大高校的馆藏结构看,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业务的记录占据了高校档案资料的绝大部分,档案的利用也主要以校内各部门和学生为主。这些档案原始地记录了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代代的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重要信息,记录着学校在改革探索进程中为求发展所作的各种尝试。学校制度的设计既有历史运行的惯性,也有时代发展变迁的要求,制度的设计、确定和改变,有赖于高校档案所提供的关于学校发展过程中相关制度沿革的历史依据和实例素材。高校档案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能展现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是大学的校训、校风和文化氛围[2]。校训和校风的形成,既是学校长期发展历史积淀的结果,也有赖于当代人对学校传统和学校精神的准确认识、深刻理解、精心提炼和传承。在高校的档案中,记录着一代代师生员工为了学校的发展前赴后继的光辉业绩;记录着一个个名家学者潜心治学的精神风范;记录着一代代大学生刻苦求学、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那些几乎被人遗忘和忽略的事迹和箴言,经由后人的精心挖掘,细心梳理,从档案馆的故纸堆和老相片中走出来,无疑是生动而极具说服力的。因此,无论是对大学精神文化的凝练,还是在校园精神的传播,高校档案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校档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档案部门必须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形成适应大学文化建设需求的发展策略。调整各工作重心,改变工作方式,拓宽工作思路,多做一些尝试,尽可能地把档案工作的影响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一)认识档案资源的文化传承价值

从本质上说,档案是一种信息的记录,其生成和保存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必须认识到高校档案馆不仅是保管档案的处所和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中心,也是学校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应当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做好“资治”基本功能的同时,积极改革,大胆探索,集中力量推进更大范围的档案信息开放、更多角度的档案资源开发、更深层次的历史挖掘和文化凝练、更多形式的服务手段和宣传平台。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思考如何以最大限度为学校“存史”,如何寻找学校的“文化之根”[3],如何引导教职员工和学生传承学校的“文化之脉”。

(二)构建文史清晰的档案资源体系

大学文化的多样性和层次感,要求高校档案部门珍藏具有丰富多样的素材,并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反思和筹谋高校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不仅要从数量上丰富,更要从类别上完善,规划完整的档案馆藏结构。除了对传统的科研、教学、文书、基建、财务等以学校各机构部门运作过程与事务结果为核心的记录文件的收集,更要重视对名人、实物、轶事等资料的追踪和收集。而这些材料,多以非文本的形式散落于校内与校外的机构和个人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收集。这种来源多元化和类型多样化的档案收集工作,要求高校档案工作者具有更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更敏锐的历史嗅觉和“文化脉络”开展档案资源建设工作[4]。

(三)凝练文化特色鲜明的档案编研成果

高校档案的编研是文化积累、提炼、传播的有效途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其中不乏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的档案信息,这些优质的档案信息资源为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高起点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档案的编研者是学校档案的第一位利用者,高水平的编研工作要求档案工作者积极认识档案编研工作的文化意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努力提高档案编研水平,要按照时代的要求精心选择有利于弘扬、传承先进文化的档案精华,将其加工成特色鲜明的文化精品,并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去。

(四)建设一体化的档案馆、校史馆与爱国爱校教育基地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庆研究及校史馆的兴建。校史馆是研究和编研学校历史的机构,是永久保管学校校史档案的基地,是进行校史研究和利用的档案史料中心。其工作业务应受学校和档案馆的指导、监督与检查。校史馆不仅仅是陈列校史档案的地方,也是研究和编研学校历史的机构,具有“存史、育人、沟通、资政”的价值和功能,这和高校档案馆的功能是相得益彰的[5]。因此,档案馆与校史馆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是十分必要可行的。将学校重要档案的保管基地、校史研究基地、爱国爱校教育基地、名人故居、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基地等与校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心进行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档案、校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

(五)展示高水平的档案文化产品

高校档案馆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扩大档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影响,提升其在学校各职能部门中的地位,必须推进档案的综合开发利用,展示高水平的档案信息开发的成果。成果展示在层次上要不断提高,从内容到形式,都须精益求精,最终以一种优秀的文化产品的姿态出现在师生面前,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良好的教育效果。成果展示的平台和途径要多样化,除了出版物、学术论文、定期通报、专题展览、长期陈列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充分利用互联网,让成果展示突破时空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实现高校档案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需对各种资料进行有目的的挖掘整理,主动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提供”,档案工作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传统限制,拓宽档案服务功能,尤其是必须充分利用档案资源,发挥其在高校文化建设和传承中应有的作用。因为大学文化建设和档案工作之间有很多交叉点,不少地方可以相互借力、相互促进。学校档案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档案文化意识和职业素质,承担起不断挖掘档案文化功能的重任,为高校档案的各项社会文化功能实现作出贡献.

作者:曹虹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档案馆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高校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建设具有紧密的联系。该文从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历史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文化发展建设,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共享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教育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旅游文化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此项研究成果对于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城市文化建设;图书馆社会服务

1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1.1高校图书馆负有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责任与义务高校是依托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所以,高校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密切相关,而高校图书馆又是依托高校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高校图书馆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同样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图书馆自然负有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责任,也理应为城市文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正是基于城市文化建设需要高校图书馆的参与,所以,自从1982年教育部首次提出高校图书馆可以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以来[1],历经34年的发展,在2015年底教育部最新出台的高校图书馆规程中也赋予了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服务,即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权利,使得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具有了明确的政策依据,高校图书馆同样也负有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义务。1.2高校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和全民阅读中发挥作用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经费、人员、技术、资源、文献等各方面的优势,弥补公共图书馆的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在城市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城市读者用户服务方面发挥作用,共同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承担起各自应有的责任,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同样,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在城市全民阅读中发挥作用[2]。随着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在收藏有丰富的纸质文献信息资源和数字化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以及在诸如多媒体阅读、图像数据阅读、摄像头在线直播阅读、实时动态数据阅读等各种创新型阅读模式方面,在城市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2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历史文化建设

2015年12月20~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37年后城市工作再次被提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专门的研究和部署。在会议上,确定把城市文化作为与改革和科技同为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的三大动力之一,要求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优秀的文化遗产。各城市要根据自己的历史传承性、区域文化性和时代要求性,努力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内凝聚城市人心,对外树立城市形象[3]。所有城市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雏形、成型、发展、壮大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日益深厚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历史发展轨迹,它们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城市在现代发展中也都需要参考和借鉴这些城市历史文化记录,任何城市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开自己的历史而孤立的发展,因此,这些记载着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的历史记录就成为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参考和借鉴的珍贵资料。而所有的高校及其图书馆都设立在大中型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因此,这些记录有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轨迹的历史记录,就成为高校图书馆在参与城市文化建设中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文献资源与服务资源。从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文献资源的角度讲,这些文献资源的类型包括具有历史价值与含义的地方志文献、家谱文献、古籍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以及具有明显历史特征的历史报纸、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地图等。高校图书馆在建设这些城市历史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它们为城市用户包括社区用户开展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源服务[4],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在城市历史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

3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文化发展建设

高校图书馆不仅在城市历史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同样可以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关于这点可以表现在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高校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发展建设中的智库资源建设与服务方面[5]。城市智库是城市智慧思想资源库的简称,是指由各种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提供资源支持的城市专家智囊谋略团队机构。其职能在于由专家团队通过对相关信息资源和数据资源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形成对于城市发展具有创新性的政策、谋略、主张,再通过多种方式对决策者施加影响,对公众进行引导,最终使这些主张获得城市决策者的采纳和城市公众的支持。一个城市的智库是这个城市得以发展和创新进取的重要智囊力量,是城市发展中决策者所最为倚重的重要参考。2015年11月12日全国城市智库联盟正式宣告成立,以联盟作为传播平台,共享基础数据,开展大型联合调研课题,促进城市智库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发挥协同效应[6]。所以,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于自己在人才、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城市智库建设,尤其是在其中的城市文化智库建设和服务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建设专门的智库数据库,通过为城市决策机构提供城市文化智库信息咨询服务、决策参考服务、实时动态数据服务等各种城市文化智库服务,可以实现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文化发展建设,为城市文化发展建设服务的目标。在这其中,高校图书馆还可以根据城市文化智库资源建设和服务的需求,就某一专项课题进行研究。这种专项研究在实现建设与服务的基础上,也可以成为高校图书馆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

4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共享文化建设

每个城市一般都设置有各种类型的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城市的公众提供来自于文献信息资源方面的服务。然而,由于受到各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些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尤其是一些中西部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技术掌握、资源建设和服务提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距,有些甚至差距很大[7]。公共图书馆这种客观存在的现实状况使得单纯依靠公共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文献资源和馆舍资源,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时代,难以满足城市公众对于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作为城市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补充力量,相互共享资源,共同承担起为城市文化建设服务的任务。为此,在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在第六章服务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图书馆应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8]。这样一来,就从国家层面的政策上给予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同参与城市共享文化建设的权利与义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与城市公共图书馆实现实体资源与数字化虚拟资源的各种资源共享,共同联合开展为城市社会用户以及城市社区用户的开放服务,以弥补城市公共图书馆在资源和服务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为城市科研机构开展深层次的情报类用户服务方面,更可以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作用。

5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教育文化建设

由于高校及其图书馆都设立在大中型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要留在当地城市工作,成为地方城市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这必然会从整体上提高当地城市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如此一来,就使得高校图书馆与城市教育文化建设具有了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高校图书馆为培养城市教育文化建设高素质人才之间的关系。例如:江苏省某高校对于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去向所做的调查数据显示[9],在全体高校毕业生中,留在本地城市就业工作的比例居于第一位,占到毕业生的绝大多数。其中不乏因为大多数高校学生的生源就来自于本地,对于本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天气气候、地理位置以及特色产业和经济发展状况更为了解和熟悉,离自己的家乡也更近,所以,更愿意在本地城市就业和工作。愿意到本地城市以外的本省其他城市就业的比例居于第二位,因为虽然不在本地城市,但毕竟还是在本省范围内,距离相当不远。而愿意到外省外地就业和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比例就大为减少,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一调查数据充分说明,高校图书馆在为本地城市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的这一作用主要通过其对大学生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和教育培训服务得以实现。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建设,为城市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0]。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教育文化建设的形式有多种,如,可以在对社会开放服务时,对社会用户进行文化教育培训服务,利用参观、讲座、慕课等形式对城市的社会用户和社区用户进行多种形式的文化素质教育培训服务。

6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旅游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由前些年的高速增长逐渐趋于平稳增长,经济增速趋于放缓,中低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并且这种状况还要继续持续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为了扩大内需,通过国内经济增长拉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旅游文化消费这种无烟工业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11]。在各种国内旅游的类型中,尤其是在人文类旅游类型中,城市文化旅游成为日益受到旅游者青睐的一种重要旅游类型,这其中就包括著名高校及其高校图书馆的城市文化旅游项目和内容。因为高校图书馆与高校本身就是城市文化建设设施之一,一些著名高校及其高校图书馆,无论是在馆舍资源建设与设计建造方面,还是在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方面,都还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张重要名片。所以,在当前的国内城市文化旅游热潮中,高校校园旅游和高校图书馆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城市文化旅游项目和内容[12]。旅游者以及其孩子非常愿意通过到高校校园旅游和高校图书馆旅游,使自己接受来自于大学校园和大学图书馆浓重文化氛围的影响,更愿意使自己的孩子通过这种旅游方式,尽早地接受来自于大学校园和大学图书馆浓重文化氛围和刻苦学习精神的熏陶。然而,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因素、时间因素、身体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许多旅游者难以实现这种奢望。对于这些无法到高校校园旅游和高校图书馆旅游的人,高校图书馆同样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旅游服务。即通过互联网虚拟旅游和摄像头在线直播实时动态开放视频旅游的方式让旅游者实现自己的目的。

作者:徐淑英 赵静 单位:邯郸学院图书馆

第四篇: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问题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国许多高校兴建了新校区,这一举措拓展了办学空间,发展了大学的规模,满足了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但是,新校区普遍存在着校园母体文化传播缺失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分析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文化设施缺如、地理位置偏远、教育主体力量单薄等问题,讨论了加强新校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措施。

关键词:校园文化;新校区;问题;意义;措施

1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伴随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潮流的涌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不难发现,同一所学校不同校区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精神风貌。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分析其成因,从文献研究情况来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新校区不具备老校区的校园氛围、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在新校址上,很难让新生联想到,近60年来在这所院校走出过多少名医大家。这种文化的迁移与积淀,也许要再经历几十年。老校区已有的建筑、文化标识、历史人物印记都是承载校园文化的载体,而这些都是新校区不具备的,也是有待于积淀的文化底蕴。(2)新校区地理位置普遍偏远,文化底蕴略显薄弱。新校区多数建在城市新区,与旧校区相距较远,相对老校区深厚文化积淀而言,新校区属地文化相对单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较少。对于那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学术信息、社会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信念、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略显薄弱,这种因空间位置产生的校园文化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发展[1]。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距离老校区53公里,虽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新校区毗邻,但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首都城市社会文化、地缘文化薄弱,为隐形文化的熏陶与传播带来障碍。(3)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进行设计,没有像学科布局一样将其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注重实体建筑建设,轻视文化元素的展现;注重校园规划格局,轻视文化载体建立;注重办学规模的扩大,轻视校园文化传播设计[2],使新校区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母体校园文化相传承。(4)新校区文化教育主体力量影响力不足。校园文化学习、实践的主体是学生,传播的主体却是教职员工。具备较深厚文化底蕴的教职员工的缺位会削弱新校区文化传播的力量。校园文化建设途径,不能简单等同于学生第二课堂,师资情况,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学校新校区大多存在着管理人员少,教学人员和辅导员过于年轻化的现象。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我校目前配备的辅导员多数较为年轻,有的刚刚开始职业生涯,有的非本校毕业生源,因辅导员自身缺乏对学校传统文化的理解,会使学生缺少来自于教育源头的熏染,较难感受到来自资深教师具备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使学生无法充分领悟到学校母体文化的精髓。鉴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传承老校区母体文化,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2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认识到,校园文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而且由于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特征,因此,加强对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播,可产生以下现实意义:(1)有助于增强学校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大学历史传统沉淀和文化底蕴积累的精神坐标体系,展现了高校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思想底蕴,建设协同一致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2)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确保校园文化的同源相承。有教育者认为大一新生有如“高四”学生,对于大学文化的认知尚属空白,踏入大学校门后,文化认同是前期教育工作的首要。有教无类,校园文化传承的效果直接影响了新生对学校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对未来专业的学习将起到重要作用[4]。(3)有助于提升新校区在属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大学作为办学实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承担着社会教育功能。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反映出的学校特质,能够对属地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对新校区所在地区的辐射作用,展现新校区的社会文化传播功能[5]。校园文化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内化到同学们的灵魂里,积淀到同学们的思想中,从而达到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自我育人目的,最终塑造理想的、健全的人格,这也是校园文化的现实意义所在[6]。

3对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措施的思考

(1)树立传承母体校园文化的理念。一个高校母体校园文化的形成,凝聚着几代人的办学理念,它从物质层面如建筑风格,精神层面的校训、教风和学风等载体形式展现出来,将老校区的优良传统、悠长的母体文化气息不断地延伸、影响,并扎根于新校区,应是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举措[7]。这一举措的实践不仅需要学校层面的引领,更需要广大师生员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我校倡导的“以文化人、实践育人”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教育育人、服务育人作用。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一点是在新校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母体校园文化传承的首善之举。(2)开展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尤其在相对偏远而又缺乏文化底蕴的新校区,要充分发挥好共青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特色突出、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在老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上,我们打造了“百合”工程,来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实现以文化人。百合是一味性味甘寒的中药,“百合”工程就是取其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效和清化滋养的寓意,是指以文化人为主线,以课堂教育、形象识别系统和艺术节、体育节、生活节、学术节和文化节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特色、厚基础”的学校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怡情易性,提高文化修养。在“百合”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五节”的各自特点与中医理论“五行”的特性不谋而合。在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中继续与中医专业特色密切结合,有助于提高活动效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实现母体校园文化在新校区的传承。(3)承担社会文化建设责任。在新校区建设上,很多高校都存在着诸如不具备老校区的校园氛围、地理位置普遍偏远,文化底蕴薄弱、文化教育主体力量单薄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最有效的举措不是回避,而应树立承担社会文化建设责任的自信,变被动接受为主大学学报动承担。我校进驻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后,使得房山区的建设理念增加了“中医药与健康”的内涵,这就是学校承担了社会文化建设责任的最好体现。因于房山区这一理念的确立,客观上也为我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增加了动力和使命感。在这一点上,凝练我校的经验,可以总结为4个面向,提升人文力量传播和辐射的软实力。即面向行业,努力成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担当者;面向区域,努力成为中医药文化普及的积极推动者;面向社会,努力成为中医药人文精髓的践行传播者;面向国际,努力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勇敢探索者。如果能够依照这4个面向为出发点,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都将得到有效的解决,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必将得以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作者:白俊杰 焦楠 吴宇峰 张小勇 陈子杰 翟双庆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文化建设原则与策略(4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9167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集团经济 焦作市建设银行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财经理论研究》 《中小学作文教学》 《浙江财税与会计》 《医疗卫生装备》 《党史博采》 《少年文艺》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压电与声光》 《人力资源管理》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