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设计美学初探

时间:2017-02-24 15:55:27 来源:论文投稿

一、庭院式空间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及其组群构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国古代“易道”思想和五行循环理论的影响。因而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大都采取封闭的庭院式布局。若干个“间”连结组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共同围合成庭院。在空间组合上,庭院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中心。当建筑规模需要扩大时,往往采取沿水平衍生的方式,生一成二,立二为三,以多个院落相套而组合成各种建筑群,最终演化成各种重宅深院、高堂大室。这种组合既有沿水平方向扩展形成的平面连续组合,也有沿竖向发展产生的上下结合。通过这种组合方式:在建筑功能上,拓展了内部实用空间,极大地增强了建筑的稳固程度;在空间序列上,建筑空间围绕着庭院展开,宛如一幅绘满了场景画面的手卷画,随着行进的过程徐徐展开,产生了多重进深、连绵无尽、引人入胜的空间视觉效果。在审美上,营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形象。“空间序列少有西方古典宗教建筑那样向高空发展的,因而整个建筑形象亲切近人,轻盈平易,富于诗意的洋溢而不给人以突兀、惊奇的痛感”。这种“庭院深深”的院落式的建筑群组布局严整安定、井井有条,寄托着中国古人崇尚安居乐业的生活理想,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显著特色。

二、沿中轴线对称

在中国古代官方相关文献的记载中并没有“中轴线”这一提法,但受中国古代礼制思想及中阴阳和易哲学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城池和建筑群体的规划中,中轴线却是真实存在的,并被广泛运用,且“唯独中国对此最为强调,成绩也最突出,这其中,故宫是一个典范”。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较东西向为宽。其规划严谨,布局遵循沿中轴线对称的原则,以南北向轴线为主,东西向轴线为辅,处处体现着皇权至高无上的尊严。故宫城前有三座城门,沿承天门(即天安门)开始向内,天安内有端门,从端门向内紧临结着就是宫城正面的五凤楼(即午门)。进入午门之后,宫城的建筑群采用更为严格的中轴对称排列形式,宫殿按照“前朝后寝”的分区布局,象征着最高皇权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位于宫城的核心位置;后寝是内廷,即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这六大殿均布置在宫城正中央的一条南北轴线上,占据着宫城最主要的位置,在这条中轴线东西两侧,还对称布置了武英文华两殿、东西六宫。实际上,不仅是皇宫,其他的中国古建筑本身也处处体现出一种对称美。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将四座单体房屋沿四面围合而成,即成为四合院。北房为正屋,坐北朝南,体量最高大,供家长起居会客之用。其一般为三开间。在正屋两侧分布着厢房(或称耳房),通常只有一间或两开,体量较为低小,通常用作晚辈或客人卧房。正房和厢房前都有连廊(抄手游廊)相连。庭院内部中间分隔成井字形空地。从空间特征上看,四合院一般都是沿南北向中轴布局,形成左右两侧均衡对称的空间布局。通常房屋左边是什么样的空间体量,则右边对应着相当的空间体量,建筑的级别次序也两侧相互对等。中国古代建筑沿中轴布局的空间形式,使每一组单体建筑都具有相对应的体量、秩序和位置,建筑之间显现了先后、主次和尊卑关系,整体呈现出内敛、封闭和宁静的空间特征。空间的这种布局组织形式是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诸如长幼、尊卑、宗族、伦理关系)影响下的一种实物文化印记,存在着“器”和“道”的对应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在物质生活中的体现和升华。

三、独特的大屋顶

在古代建筑屋顶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屋顶已从当初用来遮风避雨、挡阳排水的功能构件逐步演化成用来彰显尊从等级秩序、兼具实用性能与文化属性的象征器物。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繁多,等级森严。从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到次等级的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到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盈顶、盔顶等形式不一而足。“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是《诗经•斯干》中对古代高等级建筑屋顶形式的形容和赞美。中国古代工匠们充分的运用和发挥木结构的特点,设计和创造出屋面举架、起翘等形式,这些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独具一格的建筑形象。如伸展而出的屋檐、柔美优雅的檐口曲线、略有折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等。经过这种“飞檐”式处理,变静态为动态,使得体量巨大甚至有些笨拙的建筑屋顶变成了轻巧俏丽、飞动向天的艺术构件,象征着建筑与人、自然的相互融合。同时,在一些等级较高的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正脊上往往设有各种脊饰,也即雕刻饰品,多为动物形象。中国古代对于脊饰有严格的规定,房屋等级的不同决定了雕饰的数量,多为从一到九的单数,其中以九个雕饰为最高等级。沿斜脊两边对称,自下而上,排列有数目不等的小雕饰,显得仙灵活气,精致奇妙。瓦也添加了富有装饰性的处理,不同等级的屋顶,其装饰题材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处理使得屋顶在外观上显得舒展开阔、雍容华贵,如同为建筑平添了一顶美丽的冠冕,极富东方神韵。

四、色彩艺术

瑰丽的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早期的建筑为了免受到风雨侵蚀和火灾、虫害的影响,往往需要在木构件表面施加油漆,以此消除不利影响,起到保护建筑、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作用。再后来古人发现在胶和漆中掺入各种色彩不仅可以对建筑起到更有效的保护作用,还能大大改变木构架建筑朴素、简陋的外观。这些就促成了色彩在中国古建筑上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所谓的建筑施色技艺。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中国古代的建筑施工技艺不断演变进化,逐渐趋于成熟。到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的色彩艺术已达到建筑色彩发展上的颠峰时期,施色复杂,色彩华丽细致,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大体来说,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艺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风水学以及封建礼制思想等或多或少地左右着建筑色彩艺术的发展历程。例如,唐代以前中国建筑色彩多以体现材料本色为主,建筑色彩淳朴、自然。到了唐代,在建筑上大量施用色彩用作装饰成为发展趋势。由于唐代建筑出现了等级的划分,因而附着在建筑上的色彩也就自然成了等级制度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中国建筑史》中提到:“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采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可以说,唐代是用色彩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唐代的建筑色彩艺术不仅较先秦时代在视觉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宫廷建筑色彩更为丰富艳丽,建筑形象丰满生动,而民居则呈现质朴、雅淡的格调。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尽管色彩运用大胆、对比强烈,但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的建筑施色法不仅没有使中国建筑显得低俗和杂乱,反而因其深厚的文化特征而更加耐人寻味。

五、结语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的结构形式、建筑用材、色彩运用和空间布局手法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折射出中国古人独职称论文特的建筑审美情趣,反映了作用主体──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现代建筑创作仍具可贵的美学参考价值。

作者:尹东衡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古代建筑设计美学初探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9312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画刊》 《涟钢科技与管理》 《时代青年》 《护士进修杂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市场经济与价格》 《山西交通科技》 《云南电力技术》 《探索与争鸣》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