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教师的认识偏差及学生的消极表现,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对此,教师应转变思路,注重课堂教学结构与层次的构建,同时更新教学理念,重新审视教师角色;而学生应明确学习目标,积极融入课堂;学校则应为教师创造更多转变教学理念与改进课堂教学的机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6)03-0009-03
一、研究背景
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限制和机械性训练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1]基于此,对教师及教学必须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层次和结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新要求既是针对教学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基于对教学现状的认识和对教学要求的理解,本研究以甘肃省某小学为对象,对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研究,旨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为改进该地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建议。本研究调查对象共289名,五年级学生156名,六年级学生133名,男生172名,女生117名。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中教师能较好地掌控课堂1.对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的掌控该校五、六年级语文教师基本都有十年左右的教龄。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多数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到位,认识深入透彻,所传达的知识内容丰富,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也很流畅。2.对课堂教学的条理性及课堂结构严谨性的掌控教师的授课讲解富有条理,教学内容衔接自然流畅。教学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总结和反馈。3.拖堂现象较严重教学时间内安排教学内容过多是教师拖堂的主要原因之一。问卷显示,有81.87%的学生认为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堂现象,只有3.1%的学生反映教师从不拖堂。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本研究还发现,该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三种以上的教学方法,其中以讲授法、问答法和演示法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包含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但仍以接受学习为主。1.教学方法多样,但仍以讲授法为主课堂观察发现,教师的讲授占用了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提问和演示环节,但仍以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提问形式为主,例如“是不是”“会不会”等。演示以简单的图示为主。2.学生进行“接受学习”问卷显示,有94.1%的学生选择“在课堂上遵照师嘱进行自由讨论”,只有32人认为他们经常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讨论(占总数的10.8%),还有230人表示他们有时或偶尔进行自由讨论,即2/3以上的学生并未经常进行自由讨论。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该校教师广泛使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77.3%的学生选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其中,3.4%的学生反映教师在进行多角色课文讲解时会让他们持续进行角色扮演,63.8%的学生表示他们会经常进行角色扮演,12.7%的学生认为他们很少进行角色扮演。总体来说,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受到多数教师的认可。
(三)教师的主观性对学生产生不同影响1.教师的关注度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相关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该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特别关注课堂表现活跃并能主动配合教学活动的学生。以五年级二班为例,教室中间两组前三排的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甚为活跃,教师对这些学生提问也较多,而教室后排的学生虽然也能够认真听讲,但他们很少发言,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也较少。就问卷中学生反映的情况看,四个班中共有11人选择“总是会被教师提问”(占总数的4%),239人选择“有时会被老师提问”(占总数的86.6%),26人选择“几乎没有被提问过”(占总数的9.4%),这说明教师在提问时会忽略一部分学生。尽管如此,问卷总体上仍反映出教师还是尽可能顾及到了大多数学生。对于“经常被提问的学生是不是因为教师偏心”这一选项,有74.1%的学生认为教师并不偏心,只有25.9%的学生认为教师存在对个别学生较为偏爱的情况。这说明该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公平性。2.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略显消极在课堂教学中,该校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较少表扬学生。问卷显示,只有6名学生表示他们总是受到教师表扬,仅占全体调查对象的2.1%;65名学生反映他们几乎从未受到过教师的表扬,占全体调查对象的22.5%。也就是说平均每班有20%的学生几乎从未受到过教师的表扬。另一方面,教师仍采用消极的方式对待学生:39.1%的学生反映教师会大声批评他们,31.8%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在课下批评,16.4%的学生反映教师会轻声批评,只有7.9%的人选择了“教师会循序渐进地引导”。在其他选项里共有13人选择并罗列出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占总数的4.9%,方式以罚站、罚抄书或练习册等为主。这说明该校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改变,教师批评甚至惩罚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3.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不同该校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能通过引导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领悟和理解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启发学生思考时,教师的做法略显不同:首先,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发问、再思考直至得出答案。在本次调查中有248名学生认可了教师的这一做法(占总数的85.8%)。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则很少帮助他们寻求答案,也有61.1%的学生证实了这一点。以上两方面也反映出,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则很少启发学生思考,也较少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究。
(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课堂互动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因此除了了解教师在课堂中“教”的情况外,还应了解学生在课堂中“学”的状况。因此,本研究还讨论了该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状况:首先,该校学生多数能认真听讲且注意力集中,但教室靠后两排的学生小动作稍多,需要教师提醒才能回归课堂。教师关注较多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相反,教师关注较少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则略显消极。其次,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较低,只有16.7%~20%的学生经常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问卷中选择“经常举手发言”的学生只有26人,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好;选择“有时和偶尔发言”的学生分别为110人和108人,这部分学生介于主动与被动之间;也有39人选择“几乎不会主动举手”,这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再次,该校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高。问卷显示,只有18人表示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经常向教师提问;174人表示会偶尔向教师提问;97人表示没有什么可问,也从不向教师提问。这反映出学生还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低。不难看出,该校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不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较低。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发掘学生潜在的探究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基于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观察,以及对学生问卷呈现结果的分析,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笔者立足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就学校而言:第一,学校应引导教师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对不断摸索、勇于创新的教师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第二,组织开展语文教学科研交流活动,以此帮助教师学习他人在教学中的长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第三,提供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书面或视频资料供教师学习,鼓励教师在向优秀教师学习的同时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寻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并通过课堂教学比武、竞赛等形式帮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第四,鼓励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实际和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就教师而言:第一,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堂教学时间把握好课程内容,规划好课程实施进度,既要考虑教学任务,也要考虑教学实际。第二,上课时注意教学时间与课程完整性的协调,掌握授课的层次与节奏:留出下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吸收和消化知识点,并要求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抓住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集中讲授知识重点,并通过对教学重点环节的总结让学生巩固本堂课的知识点,对学生在总结、反思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给予回应和反馈。第三,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首先要求教师改变单一或某些早已形成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有必要立足教学目标、基于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并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好地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第四,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这种反馈不仅仅是对学生课堂表现及所学知识进行的反馈,还应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程序性知识及无意识知识进行必要的反馈和回馈[2]。只有培养学生对程序性知识和无意识知识的学习能力,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最终实现。第五,语文教学是需要情感来支撑的[3]。这一情感概念,不仅是在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也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及特点给予他们关注与关怀,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位学生。第六,教师应摒弃与学生交往中的消极形式,如严厉地批评或体罚学生,要将人文关怀融入教学实际,通过渗透在教学中的情感感染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作用。
(三)就学生而言,要进一步明确语文学习的目标,寻求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自身的学习情况与同学沟通,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此外,学生还要敢于主动向教师表达学习中的疑问与困惑,阐明学习需求、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语文学习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顾援.从认知学习理论看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8).
[2]郑昭明.小学语文教学:教什么?不教什么?[J].课程•教材•教法,2014(7).
[3]尚文杰.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4]吴坤,陈年喜.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新闻世界,2011(4).
作者:郭思含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matlab曲线拟合和预测|基于Bernstein基函数拟合预测的
经济管理论文2017-01-14 07: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