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铜工艺历史发展源流论述

时间:2017-02-25 01:35:20 来源:论文投稿

一、生斑工艺的产生

最早出现的斑铜工艺就是生斑工艺,在许多研究中均有提到,斑铜工艺大约产生于明代。在会泽当地,流传着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受到当地大部分学者、百姓认可的说法是,生斑是由宫廷铜匠张氏发现的。在会泽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即在明朝年间,宫廷里发生的一场大火把所有金属工艺品烧熔在了一起,冷却后形成了一些难以分类的合金块,皇帝命人把这些合金块儿制作成香炉,张氏铜匠就是其中被命令铸炉的铜匠之一,在制炉的过程中,张家祖先掌握了锻打铜合金使其显出斑纹的方法。后来,张氏铜匠被任命到了云南会泽并发现了会泽特有的天然铜块,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铜矿石进行锻打锤炼,反复试验,制成了以前从没有见过的斑铜器,也发明了“生斑工艺”。但是,会泽斑铜工艺的另一代表人物马永义却不同意关于“张氏铜匠”的说法。他的观点是,“会泽地区的天然铜矿石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在张氏铜匠到会泽之前,会泽地区家家户户就已经在使用铜器,这也就说明,会泽地区早在张氏铜匠到来之前就已经有铜匠在制作铜器,而铜矿石本来就是会泽所有,也许会泽当地的铜匠们已经发现过斑铜铜矿石,并且用它来制作过器皿”。马永义认为:“一直以来,会泽当地的老人都喜欢用发酸了的米浆来擦拭或者清洗铜器,这种做法与生斑工艺中的显斑方法颇为相似;并且有的铜器在经过多次擦拭之后表面竟然也会有一些金属斑点出现,这也许就是斑铜器,只是人们没有注意到它与其它铜器的区别,也没有专门去研究”。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马永义还拿出了自己收藏的一件斑铜香炉,说是明朝的铜器,如果他的推断是正确的,那么斑铜工艺的“300年历史说”有可能被颠覆,实际时间可能更长。当然了,无论“生斑工艺”是何时产生的,它的产生必然是受到了当时地理、文化、政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对其产生影响最深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是大明宣德炉的制作。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有记载:“我朝宣炉,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真者错现金色)。唐镜、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也。”这一论述与斑铜工艺产生于宫廷火灾的传说完全一致。而宣德炉这种把红铜掺入金银等贵重金属来显斑的方式和现代熟斑的制作也颇有些相似。除了选的路外,影响生斑产生的第二个因素就是“铜商文化”。在会泽当地留有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铜钱“嘉靖通宝”,这就是当时“铜商文化”的最好证明。正是因为当时“铜商文化”的影响,会泽地区家家户户都在使用铜器,制铜业发展得到了鼎盛的发展,这也为会泽生斑工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其实,关于生斑工艺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目前尚未有确切的说法,但在会泽年鉴确实记载了张氏铜匠在清朝初期来开发云南这一事件。张氏创造了“生斑工艺”这一说法是目前较为被认可的。

二、熟斑工艺的产生

由于“生斑”材料属于天然形成的金属资源,随着人们一年年的开发,天然铜矿石也就越来越少;同时,由于生斑工艺需要工匠完全手工锻打制作,这种技术本身就十分复杂难懂,加上张家对制作工艺非常保密,到了后期,生斑工艺品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稀缺。生斑工艺品逐渐少了,但人们对斑铜器的爱好并未因此减少,于是,工匠们开始尝试运用人工材料来制作有斑纹的铜器,熟斑应运而生。熟斑工艺的产生可谓是得益于3000年前的青铜工艺,青铜器的冶炼、铸造技术为熟斑工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究竟熟斑工艺何时产生,在众多关于斑铜的研究文献中均没有确切的说法,提到的,也只是说大致在清朝末年,由昆明铜匠所创制。在张励民所写的《昆明地区工艺美术》一文中提到了民国时期的斑铜关圣像,这种复杂的人像形态应该是由熟斑所制。所以根据这些研究推断,熟斑工艺大约产生于清朝末年的昆明地区。

三、云南斑铜工艺的发展历程

根据资料记载,明末清初时期,张氏铜匠定居云南会泽并创造了最早的“生斑工艺”。当时,会泽地区流行铜器,生斑工艺以其神秘的制作工艺及气派华丽的外观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其不菲的价格一度也成了身份和地位尊贵的象征,生斑工艺名噪一时。但是,由于生斑材料难得,张氏铜匠对于制作工艺又极为保密,而且生斑锻打显斑技术具有一定的难度,之后八年抗战到来,本就衰落的生斑工艺受到战争的影响,到了民国时期生斑工艺几近消失。建国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得一些遗留下来的生斑工艺品也遭到破坏,艺人们甚至完全停止了生斑工艺品的生产;一直到了1990年,本来已经停止斑铜生产的张氏斑铜传人才又开始重操这一技艺。当然,生斑工艺受到了材料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已经无法回复到明末清初的鼎盛时期,而熟斑工艺品虽然收藏价值逊于生斑,但其精致的做工、优美的造型及斑澜的色彩仍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熟斑工艺品在产生之初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昆明有着不少商铺。但是好景不长,在熟斑工艺品发展蓬勃之际,到了民国末期,中国战争频发,在兵荒马乱的环境中,人民生存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更不用说有能力去购买斑铜这样昂贵的物件了。一直无人问津的熟斑一度濒临沦没,工艺也几近失传。直到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发现了一件漂流到印度尼西亚的会泽生斑工艺品,在周总理的指示下,云南省人民政府才重新开始了斑铜工艺品的开发。但是,这次熟斑工艺品的复兴只能说是昙花一现,与生斑工艺一样,刚刚得到发展的熟斑工艺才复兴不久就受到了“破四旧”、“文革”的影响,再次面临消失的危机。一直到了解放之后,人们才又开始关注起了斑铜工艺。之后,直到1974年昆明斑铜厂的成立,经历了几番波折的“熟斑”工艺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四、云南斑铜工艺的现状

现在,斑铜工艺的生产主要是在会泽与昆明两地,此外,在江川、富民、曲靖及省外的义乌、山东等地区也有较少的生产。传统生斑工艺的制作还是主要集中在会泽县,目前只有当地的张氏铜匠后人张克康及马永义在制作生斑工艺品。但是,据两位艺人所说,现在的生斑材料已经越来越难找了,5年前30一斤的自然铜现在200一斤都买不到,生斑工艺品一年的生产产量还不到10个。现在市场上的斑铜工艺品大部分都是熟斑工艺品。在众多熟斑生产的工厂中,昆明斑铜厂和会泽斑铜厂最具代表性。在香港回归之时,作为礼物送给香港政府的孔雀瓶就是出自昆明斑铜厂。两个厂家由于工艺不同,制作出来的熟斑工艺品也各具特色。昆明斑铜厂的产品色泽偏红,斑纹较大,产品尊贵典雅;而会泽斑铜厂的产品色泽金黄,斑花偏小而密集,产品富贵华丽。总之,传统的生斑工艺所面临的材料缺失、工艺失传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生斑”工艺依然面临灭绝的边缘,但随着人们对云南斑铜的关注及研究的增多,“熟斑”工艺却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如何丰富熟斑工艺品的种类,创造新形式的工艺品是现代斑铜工艺发展的关键之一。

作者:吴雨亭 单位:红河学院美术学院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斑铜工艺历史发展源流论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9488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长春社会主义新农村 行为金融学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扬子江评论》 《经济科学》 《云南画报》 《邮电设计技术》 《中国稀土信息》 《人像摄影》 《小读者》 《广西电力》 《中国地名》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