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企合作困境与策略探索

时间:2017-02-25 02:20:54 来源:论文投稿

一、欠发达地区中职校企合作的困境

1.专业设置高度雷同,增加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生存发展空间有限,学校生存压力非常大,专业设置极易出现“一窝蜂”的现象。以广西为例,2012年331所中职学校中,79.59%的中职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50.34%的中职学校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49.66%的中职学校开设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雷同现象十分严重(见下表)。专业设置雷同,加之生源质量不高,对学校发展很不利。同时,学生过度集中在几个专业,而企业容纳能力有限,从而制约了在这些专业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增加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2.学生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影响了校企合作的高度

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有限,设备缺乏、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加之生源基础较差,所以即使经过两年的中职学习,学生也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认识有限,技能水平不高,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这反过来也更加降低了社会上对中职学校的认可度。即使有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愿意与学校开展一些校企合作,如订单式培养、项目合作、员工培训等,企业也往往去寻找高职院校或与发达地区的院校合作,因为企业看重的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实力、品牌效应等,而这些往往是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短板,从而影响了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的高度。

3.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不高,企业规模小,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欠发达地区整体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2007年,我国全国平均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达到了52,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仅为18,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段。西部工业企业实力较弱,进入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排名的2154家大型企业中,属于西部12省的企业仅376家,占17.5%,而属于东部11省的企业有1298家,占总量的60.3%。西部地区进入全国工业500强的企业只有78家,占15.6%,进入工业1000强的有148家,占14.8%,而东部地区进入全国工业500强的企业有326家,占65.2%,进入工业1000强的有642家,占64.2%。竞争性较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中则很少有西部企业。欠发达地区企业规模偏小,无法保证有足够的实习岗位;且企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学生到企业流水线上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廉价劳动,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4.中职学校对教育层次定位不准,偏离了校企合作的方向

受到学校生存压力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欠发达地区很多中职学校对学校教育层次的定位还比较模糊,其在定位职业教育时存在着矛盾心态。从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学生就业的角度,有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提高职业素养,这是中职业教育应该做到的,但这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而从服务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就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满足企业当前对劳动力的要求,这是短期就能够实现的。而且是最容易实现的。学校为了生存和追求短期利益,将中职教育的目标定位为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让中职教育变为岗前培训,学校变成了“中职劳务输出基地”。这种变味的校企合作损害了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学校的信誉与质量,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方向,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

5.中职教育地位低下,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力度

欠发达地区对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一是观念上的误区。社会上的普遍观念是读高中升大学才是成才的正道,读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以招生为例,中职招生均安排在普高之后,招收的学生是“挑剩”的。二是对中职教育作用的认识误区。中职教育的作用往往被简单定位为“找工作”,中职成为岗前培训的营利机构,一些地方的中职学校甚至出现“有职业无教育”、把学校作为民工中介的办学倾向。三是在职业岗位上存在认识误区。由于行业发展状况不同,经济待遇上存在差距,社会上普遍存在追求高学历、追求高报酬的行业与岗位的观念,使中职教育难以抬起头,中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成了中职学校的“独角戏”,中职教育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真正摆脱“低人一等”的处境的。这样,有效的校企合作就无法真正实现,没有政府和企业大力支持的校企合作的是缺乏力度的。

二、欠发达地区中职校企合作良性发展对策初探

1.面向市场,前瞻区域经济发展,开设特色专业,突破专业设置雷同的困境

江浙一带的中职学校根据当地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模拟实验设备,学生一毕业即可上岗,无需企业培训。武汉市交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船舶建造、电梯制造与维护等新专业,其他学校很难“复制”,已成为该校极具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成功例子给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突破专业雷同的困境提供了思路:中职学校应瞄准市场,同时根据当地经济与产业发展,前瞻性地创办特色专业,开设专业要具有一定的技术竞争优势,不可盲目跟风;专业建设既要突出特色,又要符合经济发展需要,满足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有利益基础,才能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面向企业,实行校企人员互派培养师资,解决“双师型”人才缺乏的困境

培养、锻炼和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满足社会需要,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中职教育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要实现这个目标,中职教师必须是走进课堂的“教师”、进入车间的“技师”,这是职业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的根本区别。要实现欠发达地区中职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仅靠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校本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设企业师资培训基地,推进基地与学校的深入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教师模式,搭建起多方合作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立交桥,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实行校企人员互派。一方面让中职教师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做“学生”,学校必须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培训学习的制度,增加教师编制,预留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学习的编制;另一方面,制定吸收有专业特长的企业师傅到学校任教的政策措施,将企业的能工巧匠请到中职课堂中来,解决欠发达地区中职“双师型”人才缺乏的困境。

3.面向岗位,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技能,解决校企合作中学生岗位能力不足的问题

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年龄小,与外界接触少,而现行的中职教育制度又要求在不足两年的时间内把这些农村孩子培养成职业人,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而学生职业技能基础薄弱,是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热情的原因之一。职业技能仅从书本上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模拟企业工作环境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中获得,因此,针对这些基础较弱、从没接触过现代职业技术的学生,必须在中职教学中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中职学生提升综合素质,适应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才能受到企业欢迎。

4.面向地方,政府牵头形成校企合作互惠机制,解决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的问题

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就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合作企业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不可能为学校大量增加实习岗位。企业为学校培养学生支付成本,但没有获得与之相平衡的对等利益,是企业缺乏合作热情的根本原因。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发展经济、加快工业化发展、推进城镇化、稳定社会、造就人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要树立“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现实的先进生产力”“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以及“教育扶贫的关键在职教”等新观念,像重视基础教育一样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把技能人才培养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统筹规划。企业也要认识到,只有通过直接参与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为自身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提高在岗员工的工作能力。要使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必须由地方政府牵头,形成校企合作的互惠机制。地方财政要加大对行业企业的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吸引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组织财税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等各方共同商讨调整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形成企业得利、社会得益、学生得技的互惠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才能长期良性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将落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方面,鼓励各地政府、行业、企业等参与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欠发达地区中职的校企合作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作者:李牧 曾醒华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职校企合作困境与策略探索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9501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兰州学刊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小溪流》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延边党校学报》 《石化技术》 《中医教育》 《四川林勘设计》 《农业部北京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化学传感器》 《当代商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