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价值探讨

时间:2017-03-17 18:22:22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南昌红色旅游市场的开发要注重品牌化的构建、资源的整合以及游客的吸引等方面。传统的旅游营销立足于国内,虽注重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意义的发挥,但缺少专业的英语文本翻译和导游人员,影响了红色旅游英语的进一步发展。事实上,旅游英语在南昌红色旅游市场营销中具有重要意义。督促高校培养专业化的旅游英语翻译人才有助于红色旅游业的扩展,使更多国外游客了解中国红色文化,对于其品牌化构建、强化媒体宣传、整合市场资源等方面作用明显。笔者根据现阶段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了旅游英语这一重要工具在红色旅游市场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旅游英语;红色旅游;运用及意义;南昌

江西省市我国首批推出红色旅游的省份。南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革命的体现,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但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红色旅游的被喜爱程度明显偏低,一方面,这与宣传不足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红色旅游与其它景点。人情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因此进入景点旅游的人中,明显表现为学者多,学生少。老年人多,青年人少等特点。要将南昌红色旅游业做大做强,要采取一定的营销策略,树立品牌形象,推出具有突出作用的产品,进行资源整合等。随着我国进入国际市场,进入中国旅游业成为很多国外游客的主要选择。因此,在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还需要走向国际,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广我国的红色文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英语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出来。

1红色旅游的概念

红色旅游是我国特有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是中国革命文化的延续。红色旅游资源包括革命基地,如八一南昌起义旧址、井冈山革命基地等,另外还包括革命纪念物和其承载的革命精神。红色旅游景观与自然景观具有和谐统一性,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愿意参观一些具有综合价值的旅游景点。红色旅游景点多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景点,能够吸引学生、历史学者等对中国红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现阶段,我国红色旅游业发展迅速,但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包括自发性游客少、青少年少等特点。这是由于对于旅游的宣传不足,现代的年轻人不再像以前一样注重国家文化。另一方面,在接待国外游客的过程中,翻译人才的缺失明显,导致游客的数量存在下降的趋势。南昌市的整体经济水平偏低,红色景区的工作显得单调而艰苦,这也造成了该地区更难留住人才,影响红色旅游的发展。

1.1旅游英语在南昌红色旅游市场营销中的意义

(1)旅游英语是红色旅游国际化的必然需求,红色旅游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和旅游方式,以南昌为例,南昌红色旅游为南昌市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对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知识,世界旅游强国目标的建立是我国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完成中,如何加大南昌红色旅游景点的宣传则是当地政府和旅行社的主要任务。中国的知名度提高,入境旅游人数也随之增长,高校在英语人才的培养上存在断层,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英语翻译人才是推进我国红色旅游业走向世界,建立品牌化营销手段的主要手段。多媒体的发展使国外友人了解到中国的强大,希望来到中国旅游,而网络红色旅游资料的发布则是吸引这部分客户的主要方式。正确的英文翻译信息将成为国外游客旅行之前的重要参考。(2)旅游英语是红色旅游文化差异缩小的基本需求,红色文化的特点在于反应我国的革命历史,但对于国外游客而言,受限于语言,很难完整的理解中国历史。而英语是游客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英语,游客才能掌握景点的基本信息。另外,对于国际旅行者来说,是否能够获得正确的信息就取决于汉英文化的差别能否在翻译中体现出来。红色文化具有特殊性,在翻译中既要体现出特有的文化,又要采用适当的语言使其符合国际标准,在行为与造词上均要考虑到两个国家的习惯。另外,也要统一翻译。在众多的行业中,旅游业是最需要与国外交流的,瞄准国际市场应该是南昌红色旅游业的主要发展目标。而旅游英语则体现了这一国际化的标准,并且为中国红色旅游的国际化提供了基础工具。在于境外客户的沟通中,英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打好国际牌,能够进一步提升南昌红色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吸引力。通过沟通,还能够听到更多的关于旅游景点的建议,从而适当的将景点布置和方案、价格等进行调整,促进其发展。最重要的是,语言是两个国家的人之间沟通的工具,通过交流才能让其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以及历史文化。总之,旅游英语对于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3)旅游英语丰富了旅游营销宣传手段,对于红色旅游的宣传仅仅依靠传统的方法、传统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既然今天中国旅游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那么就应该借助这一点,让中国的红色旅游走出国门。现阶段,可利用的方法如网络游戏方法,将虚拟的红色风景设置于游戏中,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入。借助国际BBC电台等宣传方式,当然,这就离不开旅游英语作用的发挥。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仅南昌就有南昌企业旧址等多个旅游景点,但景点的位置相对零散,在品牌推广中难免受到影响。为了加强其影响力,就要从另一个方面,也就是客户入手。英语在现代无疑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很多营销项目中,都将英语作为主流语言。因此,南昌红色旅游景点的发展也离不开英语的作用。建立优质的服务体系,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对中国国力的增强起到一定的作用。

2旅游英语在南昌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中的运用

2.1构建南昌红色旅游英语语料库和英文网站

以南昌政府为核心,构建完善的红色旅游语料库,为进入当地旅游的游客提供指引。当然,无论是红色旅游英语语料库还是网站,都要具有专业性和实用性。红色旅游具有特殊性,文化特征明显,语料库具有专业性和全面性特征,对于不能一下记住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翻译人员可以查找语料库获得。同时,专业的网站还可以为游客提供直接的资源。另外,资料库也收集了大量的翻译策略,可为翻译者提供直接的解决策略,使翻译工作更加顺利。语料库和网页的建设都要注意其专业性,要聘请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和语言学家进行编译。语料库的编写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普遍性特征,可以从其特征出发进行量化,发现译者的翻译风格,从而提高其实效性。对于平行语料库实行词典编写和翻译任务。对于地名和与文化有关的名词翻译要进行正确的探究,选择正确的翻译文本,使红色旅游翻译更加正规化。

2.2致力于高校红色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才能解决翻译失准这一现象,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是关键。对于南昌而言,要紧抓红色旅游这一主题,对高校内部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进行调整。在教学中,还应立足于实际,从景区的特点出发,注重旅游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忽视实践,旅游英语在南昌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教师作为语言的传授者,应改变自身的关键,将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改变为高的学习质量,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针对南昌地区的红色资源,要从旅游需求角度分析,强调当地的文化底蕴。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接触全面的红色文化知识,只有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才能够在翻译中利用巧妙的方法将其传递给游客。教师还应不断的强调红色文化底蕴,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了解工作重点,将英语能力有效的利用于工作中,实现我国南昌红色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2.3借助英语工具,推进中外合作

红色旅游资源的推广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广泛的宣传。随着我国走向国际,其旅游策略上也要增加开拓国际市场这一重要项目。借助国外媒体宣传就是一个不错的手段,要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英文基础,将南昌地区的红色景点文化和资源译成英文,供国外游客使用。建立国家游客咨询服务中心,为国外游客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从而使其正确选择旅游路线。在这一过程中,语言还可以帮助中旅游业向国外旅游业学习、借鉴先进的方法与经验。在宣传过程中,应注重中国红色文化的独特性,在旅游景点设置鲜明的国外文化特色,并将其与中国景观、旅游文化相结合,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中国,走进中国的红色文化景区,以便于对我国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的红色旅游理应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是中国政府、旅游部门以及全体民众共同的任务与心愿。

3结语

南昌是我国主要的红色旅游中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红色旅游已经走向国际化。英语人才的缺失是其主要问题,文本缺失和推介意识差阻碍了其国际化过程。为了改变这一问题,应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解决,大力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从文本上,要制定好的翻译文本。针对网上资源少的现象,可以增加专业的网上资源,接待国外客户时,要提供专业的人才。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强调了人才培养上重点分析,阐述了旅游英语在南昌红色旅游营销中的作用,并且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海燕.试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352-353.

[2]陈文.对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若干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5):142-143.

[3]王湘锦.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英语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201广告艺术论文3(32企业经济论文):88-89.

[4]龚云,代丽华.南昌红色旅游英语翻译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市场,2016(30):211.

作者:代丽华 龚云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策略价值探讨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1704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关于旅游的论文 电视技术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供销商情.村官》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国际呼吸杂志》 《战略决策研究》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篮球》 《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杭氧科技》 《飞行力学》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返回首页